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犯了3个错误,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因,成为了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果!

李渊犯了3个错误,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因,成为了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48 更新时间:2024/1/15 12:00:46

事在人为,这个成语有2层意思。一要激励他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二就是指这些肆无忌惮干预毁坏以致于搞砸了事儿的人。很感到遗憾,唐高祖李渊归属于后面一种,他犯过的错误,引来三个儿子为争皇太子之职手脚相残,自身又强迫让座,学起了没什么实权的太上皇。

李渊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允许两个儿子都开设府衙,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身边簇集着出谋划策的幕僚门客。与之针锋相对的,是秦王李世民人才济济的秦王府,谋臣武将数不胜数,个个都是驰骋疆场的一把好手。

李渊的错误决定是形成两大集团的催化剂,他对两个儿子的争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索性让他们各自管理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原本允许太子开设府衙是历代皇帝的大忌,因为这无疑是让太子培养党羽,以后对皇权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或许是李渊出于安抚太子情绪的考虑,毕竟谁也不想有个能力强到威胁自己地位的弟弟。安抚好太子,李渊又害怕李世民闹情绪,随即允许李世民开设府衙,这样一来两方势力又怎么会各自安好?

唐朝的建立过程和其他王朝有明显区别,汉朝是开国皇帝刘邦一手建立的,他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都可以,当然后期刘盈没有被废,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刘邦的皇后吕雉是一路走过来的结发妻子,其次有一定的朝臣势力,连退隐的张良和商山四皓都站出来反对废太子,而刘邦本身又是碍于戚夫人的乞求。毕竟改立太子要趁早,刘盈自打建立之初就是太子,要想撼动已经形成的太子势力和皇后势力,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年老的刘邦也只能安慰戚夫人“太子羽翼已成”。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无论是劝父举兵攻打长安,还是征讨刘黑闼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势力,李世民都是居功至首。李渊看重嫡长子继承制,偏偏功勋卓着的李世民又是次子,因此李渊既怕愧对太子,又怕寒了秦王的心,不得已在两者之间做出周旋。

李渊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政出多门,他下令除皇帝政令外,东宫和秦王府、齐王府的命令同样具有效力。问题就出在这,假如太子李建成想给亲信安排一个重要官职,齐王李元吉自然是举双手赞成,谁让他俩是身处同一战壕的战友呢!秦王李世民自然不肯干,万一哪天双方发生冲突,长安城上到掌兵权的将军,下到看守城门的侍卫,岂不都是你李建成的人?事实证明,李世民强大的人脉和手下数不胜数的武将,让李建成和李元吉寝食难安,自然要多下达安插眼线的政令,秦王府肯定要下达反对的政令。

李渊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在废立太子方面态度暧昧,屡次允诺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转眼就不认账,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燃起希望,随后又用冷水泼灭。当太子李建成的亲信杨文干谋反时,急得跳脚的李渊立即叫来李世民,此时的李渊心里对李建成一肚子怒气,当即向李世民许下承诺:“杨文干谋反一事,势必会牵扯到建成响应人数必然会很多,握派你去平定这场叛乱,如果你能凯旋而归,那太子之位就是你的了。”可等到李世民得胜回朝的时候,李渊避而不谈的态度让李世民再一次石化,事后李世民得知这是李建成巴结的妃嫔们劝说的结果。

想让人办事,就得给人点甜头,很明显李渊耍赖的行为,让李二公子深深地陷入了对犹豫寡断的父亲怀疑和否定的情绪里。伟岸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李世民渐渐地意识到一切要靠自己的真理,不过似乎李渊就认准了要挑逗李世民的人生态度。就在政变发生的三个月前,李渊找到李世民,一副体贴入微的大家长形象,语重心长地说:“太原起事,削平群雄,你的功劳最大,我起初打算立你为太子,但是你坚决推辞,同时也因为建成是老大,先当世子,后当太子,时日已久,我不忍心剥夺他的权力。”李渊和稀泥的一番话,在李世民看来更像是另类的激励,父亲向自己传达一种信号:之所以不肯改立太子,是害怕触犯纲常。

我姑且斗胆揣测一下李世民的想法,成大事者,决不能畏首畏尾、拘泥常规。要是换作刘邦或者朱元璋,肯定要从李建成和李世民里选一个,无论选择是对是错,总比两虎相争要强。李渊自以为可以用父亲的关怀来温暖李世民的野心,他还以为可以用皇权的威严来震慑住李世民的野心,可这一切都是李渊的一厢情愿。

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至高无上的象征,你大可以大谈驭臣之道,官员任用的智慧,这些要好过帝王家里最不值钱的亲情牌。统治人与驾驭人是两回事,一旦你坐上那张硬邦邦的龙椅,心里就要反复默念着一件事:用尽一切暴力和非暴力办法来保护住龙椅的稳固。李渊是如假包换的创世之君,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逼成太上皇的皇帝,他后来的困窘境遇可想而知。当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残忍处置的时候,并狠心屠戮侄子的时候,李渊只好看着,也只能看着,他已经丧失了皇帝的权力。

在皇权的转移过程中,李渊不但没有保住自己的皇位,连自己的孙子孙女都保护不住。历史往往注重大节轻视小情,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李世民的帝位之路是血腥残暴的,他的皇帝权力是用武力夺取而来的。手足相残这个污点是李世民终生也洗不掉的,我们不可否认李世民的伟大,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哪有尽善尽美的事情!

标签: 手足

更多文章

  • 贞观之治是否借隋朝香火:李世民坐享其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

  • 《别样晚唐史》第一篇 曾经的春天_第一章 我从何处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晚唐

    ——李氏家族的创世神话隋炀帝离去后,墙垣反锁长安春。一时间,没有什么可说的故事,只有《桃李子歌》还缭绕在寂静的空气里。在城南碧嶂插天的终南山,一个名叫岐晖的道人告诉门下弟子一个惊天秘密:“天道将改,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弟子问他,谁将取代隋炀帝?岐晖很肯定地说,是太上老君的子孙。这是一个属于新王

  • 唐史真相: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为啥不杀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夺得了皇位,但其明白难以消除其逼父、弑兄、杀弟、屠侄的一系列恶行对当时及后世造成的极其恶劣影响,而李世民本身又尤其在乎身后名。终于有一天强忍不住向史官索看实录,当发现实录中如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种种不堪后。李世民为了挽救弥补自身的形象与声誉,一方面通过篡改实录,弱化其父李渊的开国

  • 唐朝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的景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贞观之治

    皇太子李建成的侍从官魏征曾几次建议太子杀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了魏征曾策划杀他的事。李世民责问魏征:“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是非?”魏征神色自如地回答说:“要是皇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发生今天的事了。”左右大臣都替魏征捏把汗,

  • 李渊被李世民逼迫退位以后 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如意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经过玄武门之变才逐渐掌握大权的,当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听说事变之后,大为恼火,但是又没有办法,于是就问手下的谋臣,他的大臣就对他说,李世民功德无量,履历战功,况且他手下文武将众多,应该把他列为太子,最后李渊采纳了大臣的意见,封李世民为太子。李渊那会重病缠身,李世民非常聪明

  • 生来就头发过颈的她,舅父是皇上,丈夫是开国皇帝,李世民四兄弟是她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舅父

    生活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家遭受旧思想的危害,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封建迷信,那时的大家不管碰到好事儿错事都将其归为神明分配的结果。由于针对神明拥有盲目跟风的钦佩,因此针对这些利害的人物,古代的大家也习惯将一些神迹堆积在那人手上,例如很多名人出生的时候都出现过异象,实际的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为了夸大人

  • 为什么李治能灭高句丽杨广李世民不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东北朝鲜半岛的高句丽一直是隋唐两朝内心的一个刺,任凭前朝杨广还是唐朝李世民如何攻打,硬是拿不下来,可见这个高句丽还是有点实力的。父亲不行那就儿子接着上,杨坚的儿子杨广曾经三次征讨高句丽,并且人数动辄几十万。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隋朝动员了100万人前去攻打高句丽,皇帝杨广亲征,可以说是倾全国之

  • 【唐朝?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贵妃

    杨贵妃(公元719756),名玉环,杨玄琰之女,祖籍灵宝,少随叔父玄圭迁徒蒲州(在今山西省),跟叔父长大。杨玉环被召入宫时,身着道士服饰,号太真。杨玉环与、、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用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4人。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

  • 李世民耗费12年,武则天仍未能生育,为什么李治却一次就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在封建制度中,女士的影响力是较为低的,武侧天即位以后,很多人都十分的钦佩,做为1个女士,她却有工作能力能够让国家兴盛。武侧天可以即位都是十分不易的,她的一生还是挺艰辛的,她的父亲去世以后,她和妈妈就遭受了大伯们的欺压。之后入宫以后,她又遭受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挤兑,可是紧靠自身的方式,武侧天在宫中还是

  • 僖宗李儇大事年表,僖宗李儇一生概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年表

    僖宗李儇(公元862年~公元888年)在位时间:公元873年~公元888年曾用年号: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安葬地:靖陵公元862年,唐懿宗第五子李儇出生,本名李俨。公元873年.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杀死懿宗长子,立李俨为太子,改名李儇,同年,唐懿宗驾崩,李儇灵前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