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朝颜之推和王通如何统一释道儒三教?

隋朝颜之推和王通如何统一释道儒三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512 更新时间:2023/12/14 0:22:16

隋朝统一后,儒、佛、道三家思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对立和分歧;但是,经过南北朝的分裂,新建立统一朝的隋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使国家长治久安,就须臾离不开儒学。思想家们也开始对儒、佛、道的融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享国短暂的隋朝最终虽然并没有实现儒学的复兴和完成儒佛道的融和,但其对儒家的复兴以及儒佛道的融合所起的历史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统治者极力宣扬儒家思想的良好氛围中发展的隋朝儒学:儒学的复兴与统治者的推行是密不可分的。虽然隋代国运短促,但隋朝统治者前有帝,后又炀帝,都崇尚儒学,为儒学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帝即帝位后,视儒家学说为治国法宝。他把“礼”视为治国立身的法宝,在强调“礼”的同时,文帝又宣扬仁义,他也非重视孝悌之道,视孝悌为做人的根本。同时又提倡礼乐,移风易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学思想。

文帝大兴儒学除了理论上的肯定外,还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兴办教授儒学的学校,号召举国上下学习儒家经典:开国之初,文帝就大力举办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的教育事业,国家设有国学、太学和四门学,地方上从州、县到乡、社也都设有学校,文帝还经常巡视学校,亲听讲授,并实行一些奖励政策。于开皇九年诏告天下,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一种学习儒家经典的风气。可见学习和讲授儒学经典已经蔚然成风。

◎整理儒学经典:

《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开皇三年时,遣使搜求天下遗存的儒学典籍,为了对这些典籍加以保存,搜集流散的儒家经典对于儒学的复兴意义重大。

◎重用四方儒士:

隋代统一后,文帝曾颁诏天下,召集四方儒士,给予重用。许多儒士进京朝圣。文帝尤其重视具有儒家思想的臣僚。一大批的统治集团臣僚都为儒者,可见文帝对复兴儒学的用心。

◎统治者们也对佛教、道教采取积极扶持和利用的政策,使得儒、佛、道有了一定的交融:炀帝在努力复兴儒学的同时也不忘兼顾佛道两家。隋朝统治者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持一种混合兼容的态度,儒、佛、道三种主要思想,都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

颜之推王通的思想——儒、佛、道三家融合潮流的先声:文帝和炀帝时都举行过儒、佛、道的辩论,三教的冲突又以儒道联合反佛为主流,儒道间的冲突较为缓和。因为儒道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并行在中原大地上数千年,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它的盛行使儒道两家在传统心理上难以承受,加上当时的僧侣比较执着,并没有对儒家礼教妥协,仍坚定地遵守佛教不拜尊亲的规定,这使得儒者以不讲忠孝,悖逆君亲为由,对佛教进行攻击。但为建立一个统一、稳固的封建政权,必须妥善处理三教关系,此时颜之推、王通等挺身而出,为佛家辩护,援佛入儒,提出儒、佛、道融合的设想。

◎颜之推的援佛入儒思想

颜之推历经战乱,多次被俘,后被文帝召为学士。在隋朝他完成了《颜氏家训》,为重构儒家伦理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颜氏家训》一书,共七卷20篇,儒家思想是其核心思想,其宗旨中除了教育颜门的子孙后代,依据儒家“修身齐身治天下”的古训,整饬家庭关系,主要是以儒家礼教与玄学思想相抗争,主基调是对玄学的批判,但无法拒斥佛道的影响,不自觉地吸收佛道的思想观念。

颜之推对儒教普度众生,教人入善的作用十分赞赏,也看到了儒学中没有的像佛教那样对人的心、性、欲、情等思维和感情进行的全方位剖析。虽然颜之推不大相信道家的神仙之说,但也没有全盘否认,认为“神仙之术,未可全诬”,他虽然没有将儒、道也完美结合,但根据自己的思维架构,取其长而结合之开创了把佛、道中的可用思想加入儒学的研习方式,为后来各家树立了榜样。

◎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

王通同统治者们一样,认为只有儒家才能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他出生在一个儒学家庭,自幼饱受儒学的熏陶,短短的一生也一直在精研儒学,但鉴于佛、道两家的理论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治世也离不开佛、道两家的理论,他坦然承认佛道自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他一方面承认三教独立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坚守儒学的立场,为儒学真正融和、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并重雄风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不同于当时一些儒者灭佛、道教,兴儒教的主张,王通极力反对一些废除佛、道的主张,认为三教盛而亡国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具体地,在对待佛教时,因为其为“西方之教也”,基本思想不符合中国儒家的礼乐制度,需加以变通才能实行;道教努力追求的长生不老过于贪婪,不能作为整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只能在克制人的欲望的基础上取其长处,为儒学服务。以佛道两家之长补儒家之短。在儒学的基础上把三教统一起来,除其弊,构成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把颜氏融合三教的主张,概括为“三教可一”的命题,说明儒、佛、道可相互取长补短。

颜之推、王通二人在当时确实具有宽广的眼界,他们的理论后来在唐朝被进一步地深化。虽然隋代短促,未能来得及完成儒学统一的使命,但它对南北经学的最终统一,对儒佛道的最终融合,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标签: 王通

更多文章

  • 隋朝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朝

    做了皇帝之后,隋炀帝无人约束,本性逐渐暴露无遗。喜欢女色,喜欢华丽宫殿,喜欢四处游玩。去江都看江南山水前后就有三次之多,北上到突厥可汗驻地,向西还到达过张掖。有一次巡游到北方的长城,结果被突厥围困,而李渊领兵将他解救出来。隋炀帝的生活很是奢华,史书上说他每一天都在建造新的宫殿,虽然有些夸张,但和实际

  • 隋恭帝杨侑,杨侑是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谁的

    隋朝是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朝代了,对于隋朝的认识可能比较多的是来自于电视剧。一般说的最多的就是隋朝的隋炀帝,对于他的孙子隋恭帝杨侑就不怎么清楚了,更不用说杨侑是谁的儿子了。隋恭帝杨侑杨侑出生于公元605年,卒于公元619年,也就是说他仅仅活了15年。杨侑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受他祖父杨广的喜爱。

  • 隋炀帝唐太宗对比好色程度其实差不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好色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因为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特殊功绩,唐朝人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与评论99%都是赞扬歌颂,而杨广被视同亡国之君。身败名裂,唐朝人留下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谩骂和攻击,连隋炀帝这个谥号也是唐朝恩赐的,充满贬义。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

  • 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晋阳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一年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左右的裴

  • 为何说唐太宗和隋炀帝有颇多相似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之处

    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杨广,一个是模范皇帝流芳千古,一个是反面教材遗臭万年。因为李世民对于唐朝的特殊功绩,唐朝人留下来的有关记载与评论99%都是赞扬歌颂,而杨广被视同亡国之君,身败名裂,唐朝人留下关于他的记载都是谩骂和攻击,连隋炀帝这个谥号也是唐朝恩赐的,充满贬义。本文比较一下两人的历史功过,并非多余

  • 韬光养晦——李渊屡建奇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韬光养晦

    唐朝的开国皇帝叫李渊,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李昞在朝廷做大官,他的母亲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一奶同胞的亲姐妹。因此,李渊一家可算是真正的皇亲国戚。据说李渊生下来的时候,体貌与一般婴儿大不一样,颇有非凡之气,并因此得到隋文帝的格外喜爱。父亲李昞病死后,李渊继承父亲唐公的爵位,被封为谯、陇、

  • 义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他为什么能杀死李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公主

    还不知道义成公主作为和亲公主,为何会被唐朝大将李靖杀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古代和亲史上,公主似乎都是一个带有悲剧性色彩的词汇,公主的出使,代表着中央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一次友好联姻,尤其是汉唐两朝,以联姻的方式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使得双方保持一个密切交往的状态。许多

  • 为何薛举的势力成为了李氏天下的心头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薛举,隋朝末年群雄之一,祖籍在河东汾阴,后来跟随父亲薛汪搬迁至兰州金城,位于现今甘肃兰州。薛举此人相貌魁梧,骁勇善战,家族兴旺,钱财千万,因为培养其结交豪杰的性情,在北方地区极有名气。薛举画像薛仁杲父子初起事时,赈济放粮,多少还有点民众观念,但当大批百姓追随起事后,私欲膨胀,只顾自已称王称帝,甚至变

  • 平定西北——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讨伐薛举、薛仁杲父子的战争,是唐初统一战争的第一个大战役。李世民在这次战役中挂帅亲征,经历了“胜利失败胜利”的曲折过程,表现了他在军事指挥上的日渐成熟。薛举,汾阳人,侨居于金城郡(今甘肃兰州)。他骁勇无比,有万贯家财,喜好结交豪杰人士,称雄于西部边地。大业十三年(617年)四

  • 隋朝皇帝隋文帝杨坚怕老婆居然离家出走?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隋朝

    在中国,皇帝肯定是个最风光的职业,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个皇帝,他统一了中国,却受不了家中老婆的气,甚至连自己最最心爱的东西都保护不了,这不,有一天真想不开了,伤心之下骑着一匹千里马独自离家出走,这事肯定是闻所未闻的,这个可怜的男人就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自有史记载以来,最着名的“母狮子”恐怕要算独孤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