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古代的继承制度入手,浅谈大唐政治乱局的根本原因!

从古代的继承制度入手,浅谈大唐政治乱局的根本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62 更新时间:2024/1/17 10:40:40

读唐史的时候,人们会发觉1个怪异的状况:唐朝的皇帝常常被废,造成政冶错乱不堪入目。唐代不但出了个女皇武则天,太后当权、外戚当权、公主当权、宦官当权,这种状况在唐代应有尽有,最后压垮了大唐的国运。

是什么原因导致唐朝有如此政治乱象呢?

翻开唐朝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祸根其实从唐太宗李世民那里就早早埋下了。因为,李世民公然破坏了中国古代自周代流传下来的皇子继承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呢?为什么李世民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拆解中国古代君主的继承制度演化,逐一来说明。中国上古时期的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是周代出现的,之前的上古时期,部落联盟执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也就是作为领导的哥哥死了,从同辈的兄弟中推选出一个继承人,这就有点儿“唯才是举”的意思了。

这时候,你可能想不通,“兄终弟及,唯才是举”这么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没有执行下去,反而改用“嫡长子继承制”呢?你不能保证每个嫡长子都是贤君吧,万一出现个笨蛋怎么办?

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逐个进行拆解:

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实质上跟商周以后的那些君主有很大的差别。

因为,上古时期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物质贫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所以,部落的首领的待遇与普通人差别并不十分大,无非就是能多吃点,多得些战利品。

既然大家推选你当领导,你相应的得承担起首领的责任。遇到事必须带头冲锋陷阵,而不是躲在后面指挥别人,只有这样,大家才服从你。

正是这样,部落的首领通常都很命短,想想也是,古代战争频繁,首领总是带头冲锋陷阵,谁也难以保证自己没有马失前蹄的那一天。所以,上古时期的首领既没有多少富贵可以享受,遇到事情还得顶着雷向前冲,着实不是一件人人愿意当的差事。

还有一个原因,部落社会中没有一套权力自动运转的政治体系,一切事务都由首领做最后的定夺。这样一来对接任者的要求必须是“即插即用”,因为没有条件和时间慢慢地让接班人学习和适应。

所以,“兄终弟及”的制度在上古时期能够执行下去。为什么古代的“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没有执行下去?

中国社会发展到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以及耕作技术的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首领需要管理的人口和资源,已经与上古时期不可同日而语了。

生产力提高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社会发展出了国家政治体系,首领凡事不用亲力亲为,更重要的是可以享受比普通人多得多的资源。有了自行运转的政治,“父死子继”就成为了必然趋势。因为,“让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延续下去”是人的基因本能。

人都是自私的,占有欲人人皆有,这是基因为了保护自己所产生的本能。为什么天下父母大多数都会无条件的为子女付出一切?甚至有些父母在生死关头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孩子。这都是基因“延续自己”的本能。

还有一点,“父死子继”两代人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新的首领不会短时间就死了,权力转移的频率降低确保了政治的稳定。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明白了,只要条件成熟,古代“兄终弟及”的继承制,最终必然会走向“父死子继”的世袭制。

所以,在商朝出现了“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交替的继承制度。到了周代,不光要“父死子继”,还严格规定要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人为什么必须是嫡长子?

我们已经对“父死子继”的世袭制没有异议了,那么问题来了:

继承父业的儿子为啥必须是嫡长子呢?如何保证他是儿子中最贤能的,万一他要是个笨蛋怎么办?

关于为何选择嫡长子做继承人,总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嫡长子是一个可量化的标准,确定了继承人的唯一性。

​“唯才是举”的制度是很美好,但在古代,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一个皇子是否是“贤才”,很难拿出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标准,只能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皇子的背后都会有政治势力支持,在古代不那么透明的制度中,他所谓的贤能也很可能是别人给他装扮的。

所以,追求唯才是举而“立贤不立长”,最后皇帝死后,在权力的真空下就会造成内斗,最后谁有枪江山就是谁的。

而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而且继承人只有一个。这个规则一旦被确定下来,就比较容易贯彻,谁也不用争抢。

三、嫡长子继承,确保的是程序正义。

关于法律,我们都听说一句话叫“正义不仅应该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就是“程序正义”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司法判决,不但要追求结果正义,最重要的是确保审判过程是公正的。有时甚至结果存在争议,也要保证程序的公正。

所以,“程序正义”是相对“结果正义”来说的。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在路上上抓住一个人贩子,我们心想,人贩子丧尽天良,必须揍他一顿才能解心头之恨。

我们追求的结果正义就是揍人贩子一顿,甚至直接将他打死。但是这并符合法律的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下,法律要保证这个人贩子的人权,不能打不能骂,哪怕我们亲眼看到他贩卖人口了,在他接受法律审判前,他都是个受保护的“犯罪嫌疑人”,而不是罪犯。

耶鲁法学院着名的程序法教授罗伯特·科弗(RobertCover),讲过一个正义女神的神话故事:天庭上众神之间冲突不断,马上就要天下大乱。那谁来裁判纠纷,恢复秩序呢?一位女神挺身而出,拿出一块布,蒙在自己眼睛上,说:我来!大家都同意了:因为她蒙了眼睛,看不见纠纷双方的样子和身份,就能够秉公裁断了。所以,科弗教授说了一句名言:“程序,就是正义女神的蒙眼布。”

所以,在成熟的法制社会中,程序正义一般大于结果正义。也就是说,假设法院经过对这人贩子的调查,发现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个人贩子的罪行,即使很多人认定他是罪犯也得把他放了。就好像我们看的港片中,很多恶贯满盈的黑老大,在其团伙杀掉了证人,销毁了证据后打赢了官司,最后从法院脱险而出,春风得意的画面。

为什么一定要保证程序正义呢?

因为结果正义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每个人的立场各不相同,眼中的“正义”就不同。比如对于我们来说,结果正义是当场打死那个人贩子。但是对于那个人贩子来说呢,他的结果正义是自己逍遥法外。

假如我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结果正义比其他人的结果正义更正确,那唯一贯彻这种“正义”的办法只能是暴力。最终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充满私刑的社会:谁有枪,谁武力强大,谁的实力强,谁就能贯彻自己所相信的正义。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暴力,毫无秩序可言了。

​在复杂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很难达成实质正义上的共识,经常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所以,法律会尽量把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尽量实现程序正义。

因此,比起结果,法律更关心判决是怎么得出的。只要程序是公正的,最后的结果即使看起来不合理,也好过没有结果。法律不追求最好的结果,只追求最不坏的结果。

“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这样一个符合“程序正义”的典型代表。

我们乍一看,“嫡长子继承制”很不合理:皇帝这么重要的位置,怎么能“立长不立贤”呢?怎么能把国家随便交给一个能力和品格都是未知数的人来管理呢?万一他是个笨蛋,这国家能好得了吗?

“立贤不立长”,理论上挺好,但就像结果正义没有客观标准一样,“贤”或“不贤”也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这就给皇子们以争斗的借口。追求“立贤不立长”,就像追求结果正义的社会一样,最后也会造就一个谁有枪谁就是“正义”的暴力社会。每一次皇权的更替,都会造成全面的宫廷斗争甚至内战,这国家折腾不了几次就完蛋了。

古人之所以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宁可以“让笨蛋当皇帝”的巨大代价,来尽可能减少这些内斗。李世民为大唐埋下的祸根

李世民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程序正义,为大唐埋下的祸根,这个祸根就是”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能平定隋末的乱局,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功不可没。按照传统,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是,李世民是个野心家,他的秦王府又是人才济济,于是,李世民召集一些亲信,用尽手段与哥哥争抢皇位。

李渊对李世民的举动非常不满,就剥夺了李世民的兵权,安排他做中书令,是最高等级的文官。李渊想让李世民收回野心,将来好好辅佐自己的哥哥。但是,李世民很清楚,政治博弈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哥哥李建成也不是善茬,李世民一旦露出争权的野心,将来李建成绝不会宽恕他。

所以,李世民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一场政变,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玄武门之变“。故事的过程和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李世民使了个计策,约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第二天来皇宫议事。二人完全没有戒备,第二天轻装简行,穿过皇宫的大门玄武门,走进皇宫。李世民早已带领卫队埋伏到皇宫里,此时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随后李世民立刻奔向父皇李渊的住所,用武力控制住李渊和在场的大臣。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卫队以及长安城的大批守卫蜂拥赶来的时候,李渊已经被控制,大局已定。

李渊在李世民的胁迫下只能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权力移交给李世民。然后又补充了退位诏书,手刃亲兄弟的”好儿子“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登基后,还下令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霸占了李元吉的老婆,最后他还破坏了”皇帝不能干涉历史记录“的传统,改写了历史:李渊昏庸无能,胆小怕事,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才起兵,江山主要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建成出于嫉妒,多次想谋害李世民,在危机关头,李世民不得不自卫反击。

李世民到了晚年,原本立嫡长子为太子,但他又非常宠爱四子。于是太子惶恐不安,四子蠢蠢欲动,两个儿子展开了皇位争斗。要说太子,真不愧是李世民的好儿子,他在竞争失利的时候先是阴谋刺杀竞争者,刺杀不成又策划谋反,企图武装政变,想把李世民一起端了。这儿子等于把他老子那“玄武门之变”重演一遍。结果这位太子本事不如老爹,政变在策划阶段就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大为震怒,一气之下什么太子、四子,统统剥夺了继承权,最后把皇位给了最年轻、最老实、从不结党营私的小儿子李治

李世民领头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程序正义,后面的子孙们也就没有顾忌了,经常发动政变争抢皇位,。你不服怎么着?咱们英明神武的太宗皇帝他老人家,当年也是这么干的。

标签: 浅谈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之变真相浮出水面 李世民也有阴暗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也有

    唐武德九年农历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太极宫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逼迫李渊拱手让位,登上皇帝宝座,这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这次政变的经过在史书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十分隐晦。所以,关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一直饱受人们争议……唐朝统一全国以后,李世民因其军功卓着,被李渊封为“天策

  • 唐宪宗之死:宦官专权、藩镇分而治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分而治之

    第三天子唐顺宗受宦官们逼迫,把皇位传给太子李纯,是为宪宗。李纯的童年时期,大唐已处于兵荒马乱、风雨飘摇之中。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兵马途经长安,军士们因没有得到赏赐发生哗变,德宗闻讯仓皇逃跑,以致滞留长安的皇室成员有70多人遭叛军杀戮,年幼的李纯就是被遗弃的一分子。后来,德宗返回长安,把李纯抱

  • 李世民死后陪葬有谁?显赫人物竟有数百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有谁

    李世民死后谁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唐朝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在他的一生中为唐朝的崛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此大家是否了解过在李世民呢?在他死后又有谁陪葬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李世民死后的陪葬吧,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陪葬的显赫人物有数百位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是昭陵,位于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到底有没有碰过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史学界,有脏唐乱宋的说法。什么意思呢?这两个朝代,男女关系是比较混乱的。比如说玄武门政变后,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杀死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还霸占了三弟的媳妇杨氏。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但实际上李隆基霸占的是自己的儿媳。这让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有学者专家是这么解释得,李氏这一皇族

  • 讲信义的隋末英雄窦建德为什么斗不过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信义

    说起窦建德这个人,许多读史的都会觉得有些惋惜。和一般草莽英雄不同,这位老兄为人宽厚、勤政爱民、讲究信义,更难得的是不搞封建迷信,以至于他的死敌——大唐的小干部殷侔竟不顾忌讳为他立了块纪念碑,还亲笔写了篇流传至今的碑文。正因如此,人们才特别感慨他的失败。这位窦大王为了救无德无能而且曾背信弃义坑过自己的

  • 4、丝绸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又译里希特霍芬)所着《中国》一书的第一卷。19世纪末李希霍芬在中国的甘肃和新疆考察时,看到了从东面来的一批批商队,便想这是否就是古代运送丝织品的通道呢?他在该书中第一次将这条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此

  • 唐朝末期的经济:虽败犹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

    当那么一个轰轰烈烈的帝国不可避免地寿终正寝走向完结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感叹不已。唐朝后期的统治者最终未能挽救这大唐帝王渐趋衰败的气数,终究只能被众多的小国并立所代替。历史进程走到了五代十国,至此朝廷已经换了,政治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的轮回。然而,只有那些曾经的宫殿庙宇、楼台街市,见证了昔日的繁华和荣耀

  • 13、咸安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咸安公主(?~808),德宗之女。大历十四年(779),回纥英义建功可汗欲大举犯唐,宰相顿莫贺达干劝阻,可汗不听。顿莫贺一怒之下杀可汗自立,并派使者入唐,唐廷册封他为武义成功可汗,又称长寿天亲可汗。长寿天亲可汗即位不久,便派使者献土产,请求与唐和亲。唐德宗曾受回纥之辱,不想答应其和亲。宰相李沁劝解指

  • 房玄龄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李世民的“第一秘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说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秘书可能过于狭隘了。但如果从秘书的本质含义来看,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前,房玄龄还真可以说是李世民的秘书。秘书是什么?秘书是辅佐领导出谋划策、撰拟文字、沟通上下、内外协调的参谋助手。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房玄龄成了宰相,是制定政策、执行诏令的人,是行政者而不是参

  • 唐朝有哪些皇后?唐代皇后历史故事大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皇后

    窦氏高祖李渊皇后窦氏是京兆平陵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窦毅,曾仕周为上柱国。窦氏的母亲襄阳长公主。窦氏刚降生,窦家见她头发到颈一片恐惧。窦氏父母却精心养育。窦氏长到3岁,一头乌黑的头发,与身同长,格外引入注意。年幼的窦氏有超人的记忆力。喜爱读书,窦氏的舅舅周武帝宇文邕见外甥女窦氏聪明好学,便留窦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