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既然无视黎民百姓,自然也就看不到在他当政的这几年,原本富强的隋朝已经变得烽烟处处,民不聊生。大业十年(614)炀帝又一次发布了征兵诏书,要第三次征伐高丽。事情演变成这样,已经不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纯粹是为了脸面。
可是天下毕竟已经大乱,朝廷已经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征集如此多的兵力、调动如此多的人力了,所征之兵大多不能按期到达,士卒也纷纷逃亡。但隋炀帝对此熟视无睹,只命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负责镇压各地反叛,自己仍率大军往征高丽。四月二十七日,隋炀帝抵达北平(今河北卢龙);七月十七日,隋炀帝进至怀远镇(今辽宁北宁附近)。来护儿率水师由东莱起航,渡渤海,在辽东半岛南端登陆,攻打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州大黑山),击败高丽守军,然后直赴平壤。
炀帝的三次征讨将自己国内搞得一塌糊涂,同样高丽也不好受。之前分析过,高丽山城基本就是一个个军事要塞,人民平时的生活起居都要在城外进行。隋军连着三年进兵,高丽人只能进山城防守,当然也就不可能进行最重要的耕田等民生活动。而高丽人值钱的东西基本都在山城外,隋军几次前来,有点价值的财产也都被破坏得差不多了,再打下去,高丽就算不被隋军消灭,自己也会因疲弊而亡。
有鉴于此,高丽再次玩起了假投降的把戏。高丽王高元派了一个使者,将因为杨玄感叛变而逃向高丽的隋朝大臣斛斯政送还,并且还附上了降书,要求停战。天真的炀帝居然又一次上了当,真的答应退兵。历史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滑稽的场面:投降的一方除了一纸降书之外什么都不用付出,而受降的一方在付出了巨大的损失之后居然在什么都没得到的情况下撤了兵。
这样儿戏般的投降自然不能为群臣所接受。大将来护儿当时正要进军平壤,在收到传诏之后便说:“前后三次出兵,都未能扫平敌人,这次回去了,国家已经没能力组织下次的征讨了。如今高丽的国力已经非常衰弱,山野中连青草都不长,我等全力作战,不日就能打下高丽。我还是想进军平壤,抓住高丽的伪王,献捷而归。”来护儿看得很清楚,隋朝的国势已无力组织第四次征讨了,而高丽的投降也不过是缓兵之计,此时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因此坚决不肯奉诏班师。可是来护儿虽然有见识,但是他手下部将却没有胆略。当时军中的长吏崔君肃是一个无脑文人,见到诏书就急忙要求来护儿回军,被来护儿拒绝之后他竟然威胁来护儿手下众将,说胆敢随来护儿进军的他都要奏报皇帝,到时候全都要获罪。于是众将都心中害怕,要求来护儿班师,如此来护儿不得不撤军。第三次征高丽就在炀帝的瞎指挥下无疾而终。
大军班师之际,邯郸贼帅杨公卿率领了八千手下对隋军大部队进行了一次抢劫,抢得了飞黄上厩马四十二匹,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从这样的事件中可见当时国内的盗贼横行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其实盗既是民,民亦是盗,到了民不畏死的地步,这天下谁还能坐得住呢?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回到国内的炀帝想行使一下“战胜国”的权威,于是派人要高丽国王高元入朝觐见,高元没有奉诏。明白被耍了的炀帝自然拉不下这个脸,于是令诸将准备行装,谋求第四次出师,可是此时已经没有人再愿意为朝廷卖力了,隋朝也如风中之烛,只能苟延残喘、有心而无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