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九年,张须陀年已四十九岁,他早年没有任何名声,在历史上属于大器晚成的人物。这一年,山东爆发了无数起义,王薄、孟让、郭方预、张金称、郝孝德、格谦、孙宣雅各部多者十余万,少者也有数万人,山东各地守军屡战屡败,但只有张须陀例外。
张须陀当时任齐郡郡丞,他骁勇善战,又善得军心,他的副将是年仅十四岁的罗士信,每次作战,张必冲锋在前,罗紧跟在他的后面,罗士信每次杀人,都割掉死者的鼻子揣入怀中,据以报杀人之数。有这样的主将,张须陀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张须陀部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仅仅在大业九年一年之中,王薄、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部先后被他消灭,张须陀成为当时的一个传奇人物。
所以,这样两个人的事迹,很快就被隋炀帝杨广知道了,为此杨广特意派人将张须陀、罗士信冲锋陷阵的场面绘制成画,好让他“亲眼目睹”他们两个人的功勋。大业十年,张须陀平定左孝友、卢明月两支起义军,因功升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郡讨捕大使,勇将秦叔宝也在此时归于张须陀的属下,也就是说秦叔宝从一个普通小军官成长为着名勇将,整个过程是在张须陀带领下完成的,可以说是张须陀把秦叔宝带上了隋末的历史舞台,此后,张部纵横河南各地,镇压各路起义军,成了隋军的一张王牌,对隋朝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尽管张须陀百战百胜,但起义军散而复聚,越杀越多,隋朝已无可救药,他尽管有万般才能,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所以一代勇将张须陀的命运也就只能是为隋朝殉葬。
当时,翟让的瓦岗军多次与张须陀部较量过,每战必败,翟让见到来迎击的是张须陀,没有开战心里就开始胆怯,打算撤退。但是,李密则坚决要求与张须陀决战,并保证说只要翟让发挥正常水平,一定可以战胜张须陀部。
于是在大业十二年,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决战,李密先率精兵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的树林里,翟让率本部去与张须陀交战,翟让自然不是对手,不一会儿就开始败退,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见翟让败退,也没考虑是否是敌人设下的圈套,就率部放心大胆地追击,追到李密伏兵的地方时,李密率伏兵突然杀出,翟让、李世绩、王伯当各部四面夹击,张须陀部出其不意,终于溃败。
但是,张须陀本人非常勇猛,拼命杀出重围,可是他非常珍惜自己的部下,见部下仍然被围,又忍不住回头去救,再冲出来后,又冲回去救其他人,就这样,张在重围中往返了四次之多。由于张须陀的英勇奋战,他的不少部下得以生还,但张本人却在乱军中战死了。张须陀战死后,所部兵将昼夜号哭,很多天都是哭声震天。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秦叔宝等张须陀旧部最后竟然归降了李密。张须陀战死后,朝廷派了裴仁基接管张的旧部,继续与瓦岗军进行拼死挣扎,但是,没想到裴仁基于大业十三年四月因战况不利而投降了李密,秦叔宝也在此时随裴仁基一起成了李密的部下。
我们无从得知秦叔宝对李密杀张须陀一事所持的是何看法,他是否曾因张的阵亡而怨恨李密?不但不能为旧主报仇,最后还归顺了杀旧主的凶手,这种命运也算有些讽刺的意味。或许乱世中,英雄逃脱不了命运,阵亡是武将的应有归宿,张须陀与李密为敌是因为二人各自所属势力的敌对,并不牵涉私人感情,而秦叔宝之所以为隋朝镇压起义军,也不是他忠于杨广,只是刚好他投身了政府军,又遇到了赏识他的张须陀。换个说法也就是,那时的武将只是政治工具,政治家需要武将去战斗,武将需要在战斗中取富贵,至于是为谁、为什么而战,武将统统不去考虑,只要打好自己的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