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秘史: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代秘史:抗倭名将戚继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129 更新时间:2023/12/23 22:10:10

明中期名将戚将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东牟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世登州卫指挥佥事。明代兵制,朝廷设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地方军事衙门,由都指挥使任最高长官,分统各地卫所。卫所是地方驻军,大抵五千六百人为一卫,有指挥、指挥佥事等武职统领,下分若干所,由千户、百户等军官统领。戚继光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嗣职,开始时做登州卫指挥佥事,后为都指挥佥事,又调浙江都司充任参将,负责倭患中心地区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军事防务。

继光自幼倜傥,身负奇气,对读书有浓厚兴趣,经史大义颇为通达。他在山东备倭十多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战斗经验。入浙以后,很快就发现当地卫所兵力不足,缺乏训练,而且军风腐败,不堪一击。为了狠狠打击和驱逐倭寇,他决心利用当地人民的爱国情绪建立一支新的军队。义乌、金华一带民风剽悍,抗倭情绪高涨,于是他面向这一带的矿工和破产农民招募新兵,很快就组成了一支两万多人的新军,号称“戚家军”。戚家军编制成伍,首先接受继光的严格训练,不仅训练行军列阵和战斗技术,而且训练铁的纪律。继光规定,擂鼓当进,就是前有刀山火海,也要勇往直前;鸣锣该退,即使前有珠宝金银,也要坚决后退。经过训练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成为明军中的“特精”队伍。继光又根据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的地理特点,因地形、审步伐,研究出一种长短兵器互相配合的战阵法,名曰鸳鸯阵。一切战舰、火器、兵械都精益求精,作了相应的配置和改进。这样,无论从队伍素质和军事装备上,戚家军都是精锐之师,而且敢打硬仗,屡建奇功,很快就打出了军威,名闻天下。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入犯台州地区,继光率戚家军勇敢驱敌,先后在龙山、台州、仙居等地与倭寇展开激战。继光身先士卒,亲手歼灭倭魁,俘杀一千余敌,还焚烧溺死许多。九战皆捷,大获全胜,被称为“台州大捷”。台州大捷后,继光连升三级,入江西平倭,在上坊击破一个通倭匪巢。第二年,倭寇兵分两路大举入犯福建,血洗了许多地区。宁德十里之外有个横屿,四面皆水,道路险隘,是一个倭寇大巢。另外牛田、兴化二地也都建有寇巢,互为声援。福建接连告急,戚家军奉命入闽。继光命队伍先攻横屿,每人持草一束,填壕而进,彻底捣毁柄屿倭剿,击斩二千六百人。接着乘胜来到福清,捣毁牛田倭巢,余倭败走兴化。戚家军尾随急追,夜间四更时抵达倭寨,连克六十营,斩首千余级。天明部队入城,城中居民才知兴化倭巢已被清灭,个个奔走相告,持牛酒慰劳戚家军。戚家军稍事休息,回师福清,恰遇另一股倭寇登陆,意外击斩二百人。福建倭寇遭到沉重打击,沿海暂时平静下来,继光率军回浙。戚家军走后,福建又陆续来了许多新的倭寇,攻破兴化,将城内焚掠一空,当地官军已经监困敌寇,但未敢发起攻击。于是继光奉命再次入闽,与当地官兵分左、中、右三军配合进攻。戚家军为中军,首先攻上城垒,左右二军相继冲到,歼灭倭寇二千余人,救了三千被俘难民。这次战斗,继光功居首位,提升为都督同知,兼任总兵。连嘉靖帝也为这次大捷举行了告谢郊庙的典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新旧倭寇进行大集结,约有一万多人,将仙游包围起来攻了三天。继光率军在城下对围城倭寇发起突袭,倭寇大败,死伤甚众,溃奔仓坪。继光紧追不放,在王仓坪击斩数百,另有不少倭寇坠崖丧命,其余几千人逃窜漳浦,盘据蔡丕岭顽抗。继光把部队分为五哨,身持短兵攀崖而上,又俘斩了几百。倭寇见势不妙,慌忙掠夺渔舟出海而去。在戚继光的英明指阵和各地爱国军民的勇敢斗争下,倭寇渐渐退出沿海,到嘉靖末年“南倭”之患基本消除。

嘉靖死后,其子朱载业即位,年号隆庆。隆庆初年,有人建议调戚继光专职训练北部边卒。在平倭过程中,继光用兵“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已经成为朝野共认的杰出将领。“南倭”之患已经消除,“北虏”之患却仍然存在,因此才有上述建议。兵部通过讨论,决定调继光担任神机营副将。神机营使用火器,是平时上戍京师、出征跟随皇帝的特种部队。不过继光并没担任其职,因为接着有人建议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专门交给继光训练,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以都督同知的原职受命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宜,总兵以下一概受其节制。

继光上任后,立即研究北部边情,上疏指出边兵的七大弊病和军事训练中的十个缺点,并对地形特点提出卓越见解,指出边兵唯习马战,不懂山战、林战、谷战之道,根本不适应边地形势。要求特调浙东杀手、炮手,再募西北壮士,建立五支骑兵队伍,十支步兵队伍,专门交他训练,并随时提供所需装备。最后说:“我的官名曰总理,是个创设性的官职,各个将领都视为多余,无从调动他们布阵练兵。”奏疏下到兵部,兵部也认为既有总兵又设总理,造成权力分散,难于统一指挥。于是调回蓟州总兵,专任继光为蓟州总兵,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

北部边防虽有城墙防线,但没修建台城。继光巡视城防,提出修建台城的建议。他认为边城两千多里,一处坏就会影响多处,年年修补,徒费无益,不如跨墙建台,了望敌情。台城高达五丈,城内虚空为三层,每层住宿百人,备足武器粮食,既可监视敌情,又可防御寇侵。可命戍卒划地分工,先建一千二百座台城。鉴于长期以来边兵纪律松懈,难于猛然律以军法,他请求调一支浙兵队伍,为北部边兵做做榜样。所谓浙兵就是戚家军。戚家军调到后,继光让队伍列阵野外,当时正下倾盆大雨,三千士兵像木桩钉在地上纹丝不动,从早晨一直到太阳偏西。边兵一见大骇,这才开始懂得何谓军令。隆庆五年(1571年)秋,一座座墙壁坚固的台城堡垒跨城而起,延绵二千里,气势颇为壮观。

继光镇守蓟门,多次挫败敌军来犯。蓟门坚不可摧,敌军寇侵总是吃亏,慑于戚继光的威名,后来转向东部,不再进犯蓟州。

自从嘉靖庚戍之变俺答进犯京师,朝廷对北部边防特别重视蓟州。不断增兵益饷,甚至动用了各地物力。又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州唇齿相依,互为援助。但北寇铁蹄还是时常蹂躏内地,曾有两任总督并坐失律论处死刑。十七年间换了十员大将,都是以罪免职。唯有戚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后继者踵其成法,几十年平安无事。继光能够长期镇守蓟州,与徐阶、高洪、张居正连续三任内阁首辅的信任分不开。尤其是张居正,十分信任戚继光,凡是军国大计,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对于为难他的人往往调离,以便于他为国发挥军事才能。戚继光的军事部署无人掣肘,也就比较顺利地施展了自己的智慧。

张居正死后仅仅半年,就有根本不懂军事的人胡说戚继光不适于守北部边关,于是执政者把他调到了广东。继光郁郁不得志,勉强到广州赴任,一年后上书谢病辞职,受到小人的攻击,罢官归乡。三年后,御史傅光宅上疏要求起用戚继光,继光反被夺了俸禄,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戚继光更历南北边防,声誉并着。在南方战功特盛,在北方则专主守卫。他所着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为后代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他在抗倭过程中建立了奇功,对加强明朝北部边防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他的治军成绩,尽管是局部的,但是当时产生了良好影响。

标签: 名将明代秘史

更多文章

  • 傅友德到底是怎么一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个人,傅友德,是怎么

    〇倒霉蛋傅友德遇到了“知音”一般的历史书上都大讲徐达、李善长、蓝玉等,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都不大提到傅友德。据有关史料记载,傅友德祖籍是安徽宿州人,后来迁徙到了安徽的砀山。傅友德早年运气一直很背,到哪里,哪里都不重用他。他最先参加了元末北方红巾军,曾经跟随刘福通的部将李喜喜进军

  • 明代安南叛服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安南,明代

    安南国是远古交趾地区。唐虞时代称南交,秦设象郡。汉初,南越王赵陀占据这个地区,武帝平南越设置交阯、九真、日南三郡,设刺史。任延、锡光做郡守时,教民耕种,制冠履,渐立学校。后徵侧、徵贰反叛,马援平定了叛乱,立铜柱为界。建安时期,吴国分立广州。唐初,改安南郡都尉府,属岭南管辖。“五代时,始为

  • 王娡抛夫弃子“二婚”后爬上皇后宝座生下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宝座,爬上,生下

    二婚在现代人看来都不是一件太体面的事情,有些地方甚至还流传着二婚不办酒席的传统,不过笔者觉得大家应该对二婚多一点宽容心。这不,在汉朝就有一位民妇以“二婚”的身份跨入了皇帝的后宫,还在杀机重重的后宫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皇后王娡。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景帝刘启算是第一个开

  •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建文帝,是一个,的人

    靖难之役,他被自己的亲四叔赶下了皇帝宝座,他们叔侄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非要兵戎相见?经过皇宫的一场大火,有人说他已经死了,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种种说法,孰真孰假?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开通商埠,还是为了寻找他的下落?600多年前的一天(1398年),一个年仅21岁的温文尔雅的青年登上

  • 朱棣问及大臣10个生僻字,大臣仅认出8个,回去不久选择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臣,生僻字

    从古至今伴君如伴虎,稍有一点儿不特别注意总有可能惹恼皇上,那么总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也许更是因为这般,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名士不想要迈入政界。而我们今日所说的就是说一名才高八斗的重臣,朱棣问你八个生僻字,结果他只答出8个字,谁曾想他回来之后很是诡异的选择了自尽。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王达善,他是明朝人

  • 明朝内阁首辅张四维的一生,张四维和张居正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内阁,四维,明朝

    张四维是明朝内阁首辅,生于公元1526年,去世于公元1585年,万历十年在张居正去世之后,继任内阁首辅的位置。张四维出生山西盐商世家,父亲是蒲州着名的富商,舅父王崇古官居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善谈兵事。盐和铁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物资,贩卖盐的张家,无需多说是绝对的豪富。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张四维幼时

  • 庄严肃穆沉默寡言的明穆宗朝会时常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不发,沉默寡言,肃穆

    明世宗死后,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继承皇位,是为明穆宗,年号隆庆。朱载垕的生母不得宠,自己也不是长子,所以从小得不到太多的关心,在做裕王的13年中,他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

  • 明代绍兴状元名儒–阳和先生张元忭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代,状元,绍兴

    张元忭(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浙江山阴人,明代嘉、万之间知名理学家、教育家、学者。张元忭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张天复,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云南按察司副使、甘肃行太仆寺卿,博洽工文,着有《皇舆考》、《鸣玉堂稿》等书。《皇舆考》是研究明代地理的重要参考书。据史载,张元忭天生古

  • 看村妇王娡是如何由村妇变身皇后生出一代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变身,帝王,村妇

    王娡就是这个村妇。她母亲叫臧儿,是原来的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汉初,群雄并起时候项羽册封的诸侯王,后被汉高祖刘邦击败杀死。虽是名门之后,可是已经败落成村妇了。王娡本已经嫁人生子了,被母亲说动,来到京长安,进入太子宫当了宫女。王娡开放活泼,因此深受太子刘启的喜爱。刚开始两人男欢女爱,很是亲密。

  • 二婚女子抛夫弃女入宫 靠心计走上皇后之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之位,心计,皇后

    王娡,西汉时期的一个女人,在与一个丈夫结完婚生完孩子之后,并没有终结她的婚姻生活,而是在结婚以后以二婚的身份嫁给了当时的皇帝汉景帝刘启。这个女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智慧爬到了皇后的位置,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手段是有多么的高超。王娡的父亲名叫王仲,出身在平民人家,母亲名字叫做臧儿,她的出身不错是秦朝末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