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46 更新时间:2024/1/14 1:42:17

明朝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就是“内耗”。这种内耗,不但表现在皇帝把治理国家的精力放在个人的享乐和私人情绪上,而且表现在朝臣内部旷日持久的党争方面。可以说,明朝的大臣,保持着一种“党争式生存”的状态。

不磊落的“高尚者”

历代的党争,基本上都是士大夫之间因为政见不同或有私人恩怨而展开的,而明代则不同,明代的党争,从一开始就带有意气之争的色彩,而且,到了后来,士大夫越来越不光明磊落,他们往往打着正义的旗号,而私下却上下其手,不是使用阴谋诡计,就是勾结宦官清除异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汉族皇朝,明朝士大夫的表现对明朝的历史影响很大。虽然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腐败的一方面,但窃以为明亡的主因是宦官专权和士大夫的门户党同伐异之争。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和士大夫有关,可以这么认为:明朝的士风堕落最终葬送了明朝。

屡败屡战的士大夫明太祖驱逐蒙古人,建立明朝后,在中央、府、州、县设立学府,教授儒生《四书》《五经》等。这些学校为明朝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士大夫们受的正统忠、孝、礼、智、信的教育使他们自然以国事为己任。明初的士风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个是明太祖因为不满孟子的言论,要把孟子在孔庙的配享地位取消,结果大臣们以死相谏,冷血的明太祖也只能让步。不敢取消孟子的配享地位。第二件事就是靖难之役,建文逊国,永乐夺位,方孝孺等文官拒不接受永乐,结果自杀、被杀的人甚多。方孝孺甚至十族被屠。方虽无治国经世之才,但他的忠心可嘉,气节让人佩服。

仁宣时期,出现了三杨这样的名臣,虽然三杨都不是以死进谏之人,但辅佐皇帝治国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一时之名臣。宣德年间,宣宗在皇宫内开设内书堂,开始教小宦官读书识字。为以后宦官专权打下了基础。王振在这个时候入宫,因为王是读书人出身,显然要比那些粗通文墨的小宦官强很多。而且王当过学官,官场的那一套也比较吃得开。王受到宣宗的重用,成为皇太子(英宗)的老师。

正统元年(1436年),王振被任命为司礼太监不久,一天,他对杨士奇和杨荣说:“朝廷事久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这意思就是要杨士奇和杨荣“倦勤”退休。

杨士奇说:“老臣尽瘁报国,死而后已。”杨荣却顺着王振的意思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当择后生可任者报圣恩而已。”王振听了杨荣的话很高兴地走了。杨士奇责怪杨荣失言。杨荣说:“彼厌吾辈矣,一旦内出中出片纸,令某人入阁,且奈何?及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可为也。”

杨士奇也同意杨荣的意见,不久就荐曹鼎、陈盾等入阁。杨士奇和杨荣都是四朝元老,是当时的首辅,在朝廷威望极高,刚任司礼太监不久的王振,竟然提出要他们“倦勤”。而杨士奇,杨荣怕拂逆王振的意志而遭罢黜,只好赶紧推荐一些正直官员入阁。

等到了太皇太后张太后去世,三杨等老的老,死的死,王振更加为所欲为,实现了他的专权统治。朝臣们甚至见了王都要行跪拜之礼。

虽然“土木之变”时王振被杀。英宗也只当了22年皇帝。但宦官专权却并没有结束,而是愈演愈烈。英宗的儿子宪宗即位后又重用汪直,宪宗在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又成立一个特务机构西厂,由汪直负责。汪直利用西厂,凭个人好恶,兴大狱,制造冤案。激起了士大夫们的强烈反对。大学士商恪上奏据理力争,项忠等人也弹劾汪直,明宪宗虽然恼火商的奏章,但最后还是取消了西厂。可是宪宗也并不是真心取消西厂。不久,又重开西厂,商恪因此致仕,一批正直的大臣也去职。汪直得势后,朝臣王越、陈钺依附汪直。二人充当了汪直的爪牙。

在正统到成化这段时间,虽然有王振、曹吉祥、汪直的专权,但明朝的士大夫群体对太监们的擅权还是坚决抗争的,除有个别败类投靠宦官,绝大多数士大夫还是耻与宦官搭上关系的。

宪宗死,即位的是他的儿子,明朝中兴之主明孝宗。孝宗是明朝最后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任用贤能,礼敬群臣。在他18年皇帝任期内,没有廷仗,没有文字狱(即使在公认的明君仁宣二帝时,也做不到这点),对朝臣们不名而呼之为先生。明代士大夫的地位在孝宗时最高。马文升、刘大夏、刘健、谢迁李东阳都是弘治名臣,而刘、谢更与三杨齐名。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被批掉背梁骨的精英但士大夫的地位随着孝宗的去世而急转直下了。孝宗的独子武宗即位。15岁的正德皇帝生性爱玩,信用原来东宫的旧人刘瑾、谷大用、马永成、张永等八人,这八人实际上是他玩伴。刘、谢、李三人见武宗宠信奸佞,将孝宗时的善政“变易殆尽”。于是多次上表要求武宗停止玩乐,专心朝政。但武宗只是答应而不实行。

刘、谢等朝臣于是和司礼太监王岳联合准备让皇帝杀掉刘瑾等人。迫于士大夫们的巨大压力,武宗同意将八党南京安置。但刘、谢等并不满足,准备在第二天采取进一步行动。这件事被一心想向上爬的焦芳告密刘瑾。刘瑾立即找到武宗,跪着哭诉说王岳等人要制他们于死地。武宗听了他们添油加醋的话,非常愤怒,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又将王岳充军南京,第二天又准刘、谢致仕。后来刘瑾又将刘、谢等53人列为奸党,士大夫在与太监们的斗争彻底失败。

这个向刘瑾告密的焦芳后来成为《明史》阉党传第一人。刘瑾专权后,因为有人写匿名信状告刘瑾不法,刘瑾大怒,矫诏让朝臣们跪在奉天门下,其嚣张可见一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刘的失势,还是因为杨一清通过八党另一人张永影响武宗,才将刘法办。是因为太监内部的矛盾才除掉了刘。

终明一世,士人和阉人的斗争都是士人失败,主要原因就是太监们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而在正德年间,士大夫中出现了阉党,说明明朝的士风开始堕落了。

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羽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

标签: 党争式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对商业活动的第二个方面的有利政策是适度地征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有利,朱元璋,第二个

    朱元璋对商业活动的第二个方面的有利政策是适度地征税,反对重税。这主要表现如下:第一,规定商税为三十税一,超过者以违令罪处置。洪武开国后,朱元璋对于宋元以来繁琐的关市之征做了整顿,规定商税为“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还有“农具、书籍及他不鬻于市者”也

  • 张岱文学方面己独到的理解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家庭,方面,独到

    张岱生于明朝神宗万历二十五年,逝于清朝康熙十八年,享年八十二岁。张岱作品张岱是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张岱家在当地的名声威望很高。张岱家境优渥,衣食无忧。除此之外,张岱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和祖父辈都是读书人。在张岱很小的时候,便受到家庭的影响,在文学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张岱着有《陶庵

  • 蒋英、刘震发动的处州苗军之乱——1362.2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之乱,刘震,蒋英

    叛乱事件的主谋是当时金华苗军元帅蒋英、刘震、李福等人。说起这几个人,读者朋友可能觉得很熟悉,好像前面讲过。对,他们就是当年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邀请到杭州去担当军事防卫工作的苗军统帅杨完者的部下。因为杨完者被达识帖睦迩、张士诚合谋搞掉了,这些苗军丧家之狗一时恐慌,就投靠了朱元璋,在大将胡大海帐下听

  • 明朝抗倭海防建设(1)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海防

    明朝的海防建设,是随着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的日益频繁而逐渐突出的。在200年的抗倭斗争中,倭寇几乎侵犯了中国沿海的每一个地区。当然,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便是江浙和福建、广东沿海,这里是明朝抗倭斗争的主要战区。嘉靖三十九年(1566年)之前,倭寇主要侵扰江浙一带,嘉靖三十九年(1566年)之后,倭寇

  • 朱元璋是怎样打败张士诚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士诚,是怎样,朱元璋

    十月十四即大军出发前三天,朱元璋下达讨伐张士诚令:“王者征伐,应天顺人,所以平祸乱而安生民也!张士诚假元之命,叛服不常,天将假手于我,是用行师以致天讨。况士诚启衅多端,袭我安丰,寇我诸全,连兵构祸,罪不可逭。今命大军致讨,止于罪首!在彼军民,无恐无畏,毋妄逃窜,毋废农业!已敕(告诫)大将

  • 宁远之战 袁崇焕就要在努尔哈赤面前崭露头角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努尔哈赤,宁远,要在

    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起兵,逐渐统一的女真各部,此后攻伐蒙古,出兵明朝。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宁远之战前,努尔哈赤创造一个个神话,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者,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曾称赞他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谁曾想到宁远之战过去仅半年,努

  •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常洛篇 有声MP3在线读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在线,明朝,读物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第01讲点击朗读:第02讲点击朗读:第03讲点击朗读:第04讲点击朗读:第05讲点击朗读:下面是《明朝

  • 朱元璋晚年时期残杀众开国重臣,只有他逃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晚年,逃过,重臣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当上皇帝后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不少开国大臣。以空印案,蓝玉案,胡维庸案、郭恒案并称为洪武四大案。其中受牵连最多的是和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个功臣,这四大案前后经历了十来年,被杀掉的官员就达到了上万人。在这四大案中牵涉最广、影响最深的便是蓝玉一案。其实小编觉得蓝玉一案主要是因为蓝玉本身

  • “天完”与刀枪不入的“烧香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刀枪不入,天完

    其实徐寿辉这个人实在是没什么大本事,本人出身倒是没有朱元璋那样苦大仇深,但他也算得上是穷孩子,年纪轻轻就干起了贩布的活,所以人们私下里就叫他“布贩子”。彭莹玉来到他家乡组织起义时,可能是做生意的缘故吧,徐寿辉头脑活,又敢于冒险,所以就早早地加入了“地下组织&rdq

  • “明刑慎罚”——弄清案情,区别君子与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君子,小人,案情

    ◎“明刑慎罚”弄清案情,区别君子与小人朱元璋推行礼法结合的法制思想体现在第二方面,那就是“明刑慎罚”。朱元璋讲究礼法结合,这个礼有时被拓展到了人世间的大“理”,其外延更为广泛。用朱元璋的话来讲,叫“明刑慎罚&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