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九节 迁都北京,促进统一

第九节 迁都北京,促进统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104 更新时间:2024/1/10 9:59:57

京师是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地,建都或迁都都是一件重大事。明太祖朱元璋犹豫再三,后终于决定以南京为京师。明成祖即位后,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然后正式迁都到北京。明成祖既然在南京登上了皇位,为什么非要迁都到北京呢?

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明初的建都问题。朱元璋的势力是以南京为基地发展起来的,他也是在南京即的皇帝位。但是否就建都南京,朱元璋却长期犹豫未决。论地理条件,南京背靠钟山,面临长江,虎踞龙盘,形势险要。论经济条件,江南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农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从这两方面来看,南京的条件很优越。但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当时的主要威胁是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而南京距北方前线太远,不宜调度。

明成祖即位后,仍以南京为京师。礼部尚书李至刚善于揣度人意,知道明成祖对北平感情深,遂于永乐元年(1403年)向明成祖建议,说北平“为皇上承运兴王之地,宜遵太祖中都之制,立为北京。”明成祖很高兴,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作为与南京并列的都城,称行在(陪都),自己也长期住在那里,而很少住在作为京师的南京。因天下初定,明成祖没有正式迁都北京,但他迁都的打算却一直存在。

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元代至元四年到至元二十二年(1267~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故址在今北京城西南广安门一带)东北郊外,建造了一座举世闻名的都城,它就是大都城。在大都城中心太液池(即今中海、北海)东西两岸,忽必烈建造了宏伟壮观的皇城。元灭亡后,明太祖朱元璋以南京为首都,大都更名北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分封诸王,以四子朱棣为燕王,驻北平。次年,下令将元西宫改作燕王府,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派朱棣的姑舅表兄李文忠到北平,对燕王府大加修建,洪武十二年(1379年)完工,次年朱棣住进此府。

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朱棣下诏让群臣议迁都北京,闰七月十一日,文武群臣请建北京宫殿,以备皇帝巡幸北京时居住。永乐皇帝接受这个意见,永乐四年闰七月,明成祖颁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当时,除派大员到各地督采木料外,还遣人烧造砖瓦,征发工匠,调遣民丁等,但大规模营建北京宫殿的工作并未真正进行。

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死去。明成祖没有把她安葬在作为京师的南京,而是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为她建造寿陵,这就是今天北京十三陵中的长陵。永乐十一年(1413年)将徐皇后安葬在这里后,长陵仍在继续营建,永乐十四年(1416年)才告竣工。此事清楚表明了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打算。

永乐七年(1409年)和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又两次对蒙古大规模用兵,营建北京宫殿的事实际上停了下来。正式营建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完工,这在《明实录》中有明确记载。但永乐四年(1406年)营建北京的诏令告诉人们,明成祖一直有迁都的打算。

明成祖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一定要把首都迁移到北京,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有人认为,朱棣之所以不把南京作为都城是因为他心中有一种“负罪感”。南京是他的侄子建文帝坐皇位的地方,为了夺取皇位,朱棣大肆杀戮,残害前朝忠臣,不少人死得非常壮烈。据《罪惟录》记载,他即位后曾“微语尚书茹常:‘朕毋得罪于天地祖宗乎?”心中不免内疚,担心自己“得罪于天地祖宗”。尽管他坐稳了皇位,但在心理上仍十分不安,他甚至害怕建文帝可能回来。也许是出于难言之隐,才考虑把都城移到自己的根据地北京来。

不少历史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朱棣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不可能因为这些心理因素而迁都,他迁都是具有远大战略目光的。

学者认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蒙古的军事需要是迁都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当时北元残存政权又开始蠢动。元朝灭亡后,逃窜漠北的蒙古贵族,因内部争斗势力已经相当衰微了,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剌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威胁不断。从1409年起,为了对付蒙古贵族的南犯,明成祖先后五次北征,使明代社会经济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但是蒙元势力对明王朝的威胁一直没有解除。这也正是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无法解决的一块心病,将首都移至北京,有利于皇帝对北方军事的领导。

明成祖即位后,成功地招扰了黑龙江流域的女真诸部,使黑龙江下游一带尽入中国版图。明成祖又积极经营西北,陆续在嘉峪关外设立哈密等7卫。为了有效地控制和管理东北和西北的大片疆土,建都北京比建都南京显然更为有利。学者认为,他迁都是具有远大战略目光的,完全是为了占据战略要冲,是为了扼守“燕赵锁钥”。这正如明末人孙承泽所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真定以北至于永平,关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扼尤着。会通漕运便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北京地理位置适中,又有险可守,这也是建都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大陆东部,自大兴安岭向西南,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线以东,地势陡降,形成这种山岳与平原高低悬殊的形势。北京即处在分界面边缘部位,低平地带在平面上形如海湾,贴近山麓地带地势稍高,成为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和行走的通道,村落和城市在此逐渐形成,并成为从中原地区通向东北、塞外的门户和保护中原农耕文化不受侵扰的关隘。

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长远打算。

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篡位的,在他登基后立即宣布以北平为北京,并在北京设立六部。永乐四年(1406年),他下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后,朱棣多次北巡,长期在北京居住,并叫太子在南方处理政务,上奏的奏章都要送到北京来审阅。北京这时已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永乐十四年(1416年),又下令营建北京宫殿,到永乐十八年,最终完成了北京宫殿的营建,历经十余年。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朱棣下诏大赦天下,还下令把宫廷和百官都迁到北京。然而,就在四月初八那天,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雷击而燃起大火,顷刻间成了残垣断壁。阁臣杨荣指挥卫士冒火进行抢救,除了一些重要图籍被抢救出之外,三大殿落得个片纸未留。这场灾难事发突然而且损失很大,引起一场很大的风波。最后主事萧仪被杀,此事才算了结。

标签: 北京

更多文章

  • 明代实行的普遍低薪制——一个监察部长死了连口棺材也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棺材,死了

    就在开展一场又一场政治大运动,消灭各种潜在政治危险势力的同时,朱元璋又在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内兴起了严惩贪渎、清除经济腐败蠹虫的大风暴。而随着这样的大风暴之蔓延,洪武帝又发现了大明帝国上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患与积弊,于是自洪武中期开始至洪武末年他相继发动了“尽逮天下官吏积年为民害者&rdq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禁止百姓养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百姓

    皇上是真龙天子,喜则百花盛开,皇恩浩荡;怒则天动地摇,哀鸿遍野。若是龙颜不悦,什么缺德事都做得出来。属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着身价倍增。比如,宋徽宗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五月初五,公元1082年,干支是壬戌年,按中国人十二生肖的算法,他属狗。崇宁初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借此来拍马屁,说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

  • 陈圆圆第一个男人是谁?不是刘宗敏不是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不是,第一个男人,陈圆圆

    孙可望这个人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却被他玷污了,并不是大家相传的刘宗敏,孙可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与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个历史人物又是为何毫无名气的呢?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兴起,势力最为猖獗的就属闯王李自成和八大王张献忠了,闯王李自成凭借勇猛攻入北京,八大王张献忠据

  • 朱棣为明代留了条退路,可保大明王朝河山不息,却被崇祯忘得干干净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明,崇祯,王朝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时期,上有蒙古人创建的元朝,下有满族人创建的清朝。建立于2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的一个汉族政权,明代的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有骨气的帝王。后人赋予他们的评价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入侵南京期间,朱棣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虽

  • 明朝大臣袁凯为什么装疯作傻,让家里人用铁链把他栓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把他,明朝,铁链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功劳有多大肯定不用说了。可是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却变得生性多疑,十分嗜杀。那些开国功臣大多惨死在他手里,最后搞得人心惶惶。在他手底下做事的大臣天天都是提心吊胆,有一次朱元璋问了手底下一个大臣问题,差点没把他吓得半死。当时明朝的监察御史叫袁凯,此人十分受朱元璋赏识。一次朱元璋要

  • 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但叶梦熊却成为万历年间平定叛乱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叛乱,得罪人,心直口快

    万历年间的大明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只不过凭借着惯性在往前走着。但是即便是国家倾颓如此,也依旧有很多忠臣来守护他。叶梦熊就是其中一位。叶梦熊是个文人,年轻时期很有才华,二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心直口快,有什么事情看不惯便直接说出来,而且言辞激烈,这也导致他多次

  • 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散文家张岱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上有,很高,散文家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张岱作品张岱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的文学熏陶。所以,张岱在文学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张岱家境优渥,是当时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张岱在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张岱身上,可以看到他身为文人的细腻柔和之情,也可以看到张岱身上豪放不羁的纨绔

  • 为何说明代才女商景兰的婚姻既是幸也是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也是,才女,明代

    明代才女商景兰其实是一位在当时十分着名的人物,她出生在1605年的时候,卒于1676年,她的字是媚生,是会稽地区的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绍兴人士。她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父亲是明朝时期的朝廷大员商周祚,而她的丈夫则是抗击清兵的着名将领祁彪佳。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明代才女,商景兰的身上有着非常美好的才华,可以

  • 作为高官厚禄的标志性特点,为什么在明朝的工资就那么低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标志性,高官厚禄

    古代不管白衣书生还是达官贵族都已做官为最大的追求,高官厚禄门庭显贵似乎都是以官阶和人脉为重,但是有一个朝代官员的俸禄比起其他的朝代那是低的可怜。历代封建政府的官员们腰缠万贯者不在少数,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收入中有着不少“灰色收入”。那么,古代官员的薪水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一

  • 王娡是从一个有妇之夫变成母仪天下的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夫,是从,皇后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野史趣事,其中呢,有可能是民间传说,也有可能是野史的杜撰者道听途说,至于是真是假,还有待商榷。今天我们就讲讲王娡究竟是如何从有夫之妇逐渐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的。说王娡之前,我们先谈谈她的母亲。她母亲出生于名门,名臧儿,是唯一一个项羽时期册封过18诸侯的之一的外姓侯爷臧茶的亲孙女,因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