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节 南北取士,完善集权

第一节 南北取士,完善集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97 更新时间:2024/1/8 7:25:10

宣宗在位时期,非常注意整顿吏治,重用贤臣,重视农业,实行仁政,对周边事务实行安抚政策,力主和平。重视农业,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善于纳谏,改革了科举取士法。但宣宗时期的开明政治是有限的,比如宣宗后期的贪图享乐,“玩物丧志”斗蟋蟀。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一时期的统治确实是比较清明的,社会经济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宣德之治”。

科举取士,这种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但却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至明朝而臻于成熟,科举取士,成为选拔官吏最主要的手段。由于元代统治对北方政治、经济、化等的全面破坏,有明一代进士大多出自东南,尤以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四省为多,状元亦复如此。也由于许多弊端,科举制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选拔,而且,对当时吏治影响极大。宣宗即位后,为了提高官员的质量,改革了科举取士法,通过人保人的方法来实现,这就是定会试,实行南北取士。

对于科举取士的缺点,仁宗在位时,就早已与大臣们商讨改革的方案了。仁宗认为:“北方人的学问远远不如南方人。”杨士奇提出异议说:“科举取士,应大家一齐考,录取南北两方的进士。北方有许多能成大器之人,而南方许多人虽都有才华,但很浮躁,不能成大器。”不仅仅是南北方文化水平有差异,连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魏晋以后,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的文化素质随之提高,而北方几经战乱,社会经济发展较慢,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每次的科举考试中,大多数南方人普遍考得不错,这样使得北方一些有识之士被排挤在外,纵然有好的建议,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关心国事的积极性减弱了。

科举取士制度如想改革,应采取什么办法呢?明仁宗杨士奇问询,杨士奇建议,试卷上都要写姓名,在姓名外写上“南”、“北”二字,加以区别。这样,人才平均,也可以实现地域的平衡。仁宗认为这个想法确实不错,但在命令做进一步商议后不久,仁宗却去世了,这项改革没能实施。

明宣宗即位后,于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下诏令:会试分南北卷,并按照仁宗时改革方案加以施行,规定了名额。后来,又规定会试分为南、北、中卷。北卷包括山东、北直隶、山西、河南、陕西;中卷则有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庐州、凤阳二府,还有徐、滁、和三州;其的则皆属南卷。宣宗实行这项改革,使北方有识之士备感兴奋,积极投身于科举之中,有许多人被录取到各府、州、县以及朝廷中任职,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由此巩固。这项改革比较符合各地士人的要求,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对监生和府、县的生员实行精简。通过考试,将那些混吃的人员发充为吏,或罢为平民。通过科举取士的改草,宣宗在明朝历史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也就是宣宗即位后将仁宗安葬的同月,命张瑛为礼部侍郎,陈山被擢升为户部侍郎,戴纶为兵部侍郎,徐永达为鸿胪寺卿,王让、蔺从善为翰林侍讲。因为宣宗的即位而得到晋升的这些人,都是宣宗被立太子时的东宫旧僚。另一名太子中允林长懋被任命为郁林知州。

历朝的惯例就是随太子即位,随从的官僚便也升任,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得到升迁的东宫旧僚,后来就悄无声息了,甚至在史册中都难寻其迹,戴纶和林长懋则是因得罪了皇帝而被处罚,才得以记入《明史》之中。

宣宗在位时,曾多次颁布谕旨,告诫臣下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一定要谨慎地选人。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告谕吏部尚书蹇义说:“作为掌管选举考察官员的部门,你们身负为国家举荐栋梁之才的任务。官员的才能对国家治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宣宗对国家科举取士中的弊端及士风的衰败,给予了强烈的批评,并提到应重视人才的选拔及任用。宣德二年(1427年),他召见翰林院的大臣,对他们说道:“国家选士,应选拔真正的人才,将重任托付于他。在乡试时,对于言行与技能先要有一定的鉴定,乡试合格后,才能再复查,看是否有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官员,然后才决定是否将重任托付于他。被选拔出来的一定要是称职的,科举考试,不应只考文字能力,也应对其人品、辨别能力一一考察,所以说,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实在不容易。”

宣宗又指出:“朝廷是士风好坏的向导,如果士风淳厚、淳朴,那么这个朝廷一定崇尚务实;反之,如果士风轻浮虚夸,那么朝廷就一定浮华。有成就、有才华的人会使士风淳朴实在,朝廷只有选拔任用这样的人,才可以形成以崇尚实学为目的的好风气。”

贤才的选举,与黜退庸才是息息相关的。宣宗一方面选贤才,另一方面罢庸才。宣德三年(1428年),吏部尚书蹇义向宣宗奏报,要削职为民的官员有二百多,这些官员庸俗、浅薄,并且对自己的职责有好多都不熟悉。宣宗看罢吏部移交上来的奏文,批示道:“是否贤才,事关重大,不应轻易作出判断,如果确实无用,就应淘汰。”并告诫他们说:“如今朝廷内外传言:古人戒除用吏员。吏员们鱼肉百姓,摧残百姓,使百姓无安宁日子可过。因此,今后你们在任用吏员方面,一定要谨慎选拔,切莫掉以轻心。”

后来有一个时期,官员空缺,其原因是由于元老的退离。当时荐授的官员主要为各部副都御史、侍郎、大理寺少卿等,也包括一些外省官员。

自宣德三年(1428年)以后,提拔的资浅官员更多。宣宗经常指出近年来官吏选拔存在的弊病,要吏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革除。他说:“我作为天下人民的父母,身系着天下万民的安危,由于政事的繁多,我应选拔有贤才的人与我共理。而我也应以得到贤才为目的,以天下太平为目的,君臣共同合作,共同治理天下。”他指出当前选择官吏中存在的弊端:第一,以前各部门官员有定额,各尽其职;如今官员增多,人浮于事,故应裁掉这些苟且偷安不理政事之人。第二,在以前,授官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所以吏员为官很少;而近来,每年可达一千多人,不分贤与才,一律应用,使许多贪赃枉法之徒,祸害人民,这便促使务必要将污吏裁治。第三,许多选拔上来的官吏,不是靠亲戚关系,就是收贿荐举等,都不是靠真才实学、公平竞争选拔上来的,这些都不称职,不能不严加核实。第四,在官吏的考核中,徇私情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提拔,而资格老的、贪污腐化、软弱无能的人,却得以提拔。这样,不会有公平可言。依仗权贵、亲戚的关系,而获得较好的职位,长期下去,吏治将会更加腐败,这将危害国家和百姓。只有将此革除,真正的人才才可以受到提拔。

标签: ldquo取士科举

更多文章

  • 第九节 迁都北京,促进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京

    京师是国之根本,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重地,建都或迁都都是一件重大事。明太祖朱元璋犹豫再三,后终于决定以南京为京师。明成祖即位后,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营建,然后正式迁都到北京。明成祖既然在南京登上了皇位,为什么非要迁都到北京呢?明成祖营建和迁都北京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这就是明初的建都问题。朱元璋的势力是以南京

  • 明代实行的普遍低薪制——一个监察部长死了连口棺材也买不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代,棺材,死了

    就在开展一场又一场政治大运动,消灭各种潜在政治危险势力的同时,朱元璋又在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内兴起了严惩贪渎、清除经济腐败蠹虫的大风暴。而随着这样的大风暴之蔓延,洪武帝又发现了大明帝国上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隐患与积弊,于是自洪武中期开始至洪武末年他相继发动了“尽逮天下官吏积年为民害者&rdq

  • 明武宗朱厚照为什么禁止百姓养猪?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武宗朱厚照,百姓

    皇上是真龙天子,喜则百花盛开,皇恩浩荡;怒则天动地摇,哀鸿遍野。若是龙颜不悦,什么缺德事都做得出来。属狗的做了皇帝,狗也跟着身价倍增。比如,宋徽宗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五月初五,公元1082年,干支是壬戌年,按中国人十二生肖的算法,他属狗。崇宁初年,一个叫范致虚的人借此来拍马屁,说陛下的本命既然在戌年

  • 陈圆圆第一个男人是谁?不是刘宗敏不是吴三桂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不是,第一个男人,陈圆圆

    孙可望这个人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却被他玷污了,并不是大家相传的刘宗敏,孙可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与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这个历史人物又是为何毫无名气的呢?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兴起,势力最为猖獗的就属闯王李自成和八大王张献忠了,闯王李自成凭借勇猛攻入北京,八大王张献忠据

  • 朱棣为明代留了条退路,可保大明王朝河山不息,却被崇祯忘得干干净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明,崇祯,王朝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经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时期,上有蒙古人创建的元朝,下有满族人创建的清朝。建立于2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的一个汉族政权,明代的皇帝可以说是史上最有骨气的帝王。后人赋予他们的评价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入侵南京期间,朱棣深刻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了。虽

  • 明朝大臣袁凯为什么装疯作傻,让家里人用铁链把他栓起来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把他,明朝,铁链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功劳有多大肯定不用说了。可是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却变得生性多疑,十分嗜杀。那些开国功臣大多惨死在他手里,最后搞得人心惶惶。在他手底下做事的大臣天天都是提心吊胆,有一次朱元璋问了手底下一个大臣问题,差点没把他吓得半死。当时明朝的监察御史叫袁凯,此人十分受朱元璋赏识。一次朱元璋要

  • 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但叶梦熊却成为万历年间平定叛乱的主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叛乱,得罪人,心直口快

    万历年间的大明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只不过凭借着惯性在往前走着。但是即便是国家倾颓如此,也依旧有很多忠臣来守护他。叶梦熊就是其中一位。叶梦熊是个文人,年轻时期很有才华,二十四岁的时候便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这个人是个直肠子,心直口快,有什么事情看不惯便直接说出来,而且言辞激烈,这也导致他多次

  • 文学上有很高成就的散文家张岱的作品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上有,很高,散文家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化学者,也是着名的散文家。张岱作品张岱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父辈的文学熏陶。所以,张岱在文学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张岱家境优渥,是当时有名的官宦之家,所以,张岱在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张岱身上,可以看到他身为文人的细腻柔和之情,也可以看到张岱身上豪放不羁的纨绔

  • 为何说明代才女商景兰的婚姻既是幸也是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也是,才女,明代

    明代才女商景兰其实是一位在当时十分着名的人物,她出生在1605年的时候,卒于1676年,她的字是媚生,是会稽地区的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绍兴人士。她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父亲是明朝时期的朝廷大员商周祚,而她的丈夫则是抗击清兵的着名将领祁彪佳。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明代才女,商景兰的身上有着非常美好的才华,可以

  • 作为高官厚禄的标志性特点,为什么在明朝的工资就那么低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朝,标志性,高官厚禄

    古代不管白衣书生还是达官贵族都已做官为最大的追求,高官厚禄门庭显贵似乎都是以官阶和人脉为重,但是有一个朝代官员的俸禄比起其他的朝代那是低的可怜。历代封建政府的官员们腰缠万贯者不在少数,但我们都知道他们的收入中有着不少“灰色收入”。那么,古代官员的薪水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