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八讲 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

第八讲 一个帝国的形象代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845 更新时间:2023/12/14 2:38:33

一个时代,总会有些人让人难忘,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正直、睿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尖刻、狠毒。明朝的形象代言人,则都有些悲剧色彩,这大抵是这个朝代的特色决定的。

袁崇焕:一个人的脆弱长城金庸先生曾经如此形容一位明朝将领:“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气,笼盖当世,即使他的缺点,也是英雄式的惊世骇俗。他比小说中虚构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气概。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锋锐绝伦、精刚无俦的宝剑。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

这位让武侠小说大家如此钦佩的将领,就是明代后期的边防大将袁崇焕。

战火中成长的良将袁崇焕(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着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后金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焕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皇朝统治日趋腐朽之际。有感于国家的衰败,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他中进士后授职福建邵武知县,仍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常常同一些曾经卫戍辽东的退役将卒讨论辽境的地理和防御状况,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笔从戎

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刚到任所,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回来后便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虽是口出狂言,但这番胆识和勇气,也着实让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

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恢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使明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还注意整肃军队,号令严明,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治边有方,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得升为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右参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万前来围攻宁远。袁崇焕刺血为书,誓师全军,表示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将士咸请死效命”,同仇敌忾,士气高涨。袁崇焕令城外守军全部撤进宁远城,坚壁清野,又亲自杀牛宰马慰劳将士。他还将全部库存的白银置于城上,传令,有能打退敌兵,不避艰险者,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立斩于军前。为了增强火力,袁崇焕令人将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红夷大炮”架上城头,一切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二十四日,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袁崇焕胸有成竹,邀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观战。突然一声炮响,后金军开始攻城。只见八旗兵丁四处散开,满山蔽野而来。袁崇焕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只好退军。次日,后金军重振士气,再次来攻,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城穿穴,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后金军阵。后金军总帅努尔哈赤在营前指挥作战,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后金军见主帅受伤,匆匆收兵退去。在归途中,努尔哈赤病情加重,死于军中。

宁远一战,是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唯一的一次败绩。袁崇焕从此威名大振,后来后金也不得不承认“议战守,自崇焕始”。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尽归袁崇焕筹划。为了休整军队,他一面派人假意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整饬军队,修筑锦州、中左、大凌诸要塞,以防后金的突然袭击。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果然率军来攻锦州,将锦州团团围住。锦州守军一面坚持抵抗,一面飞报袁崇焕请援。

袁崇焕识破皇太极围锦州的目的是欲诱自己出战,以便借袭宁远。他认为,“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于是坚守宁远不动,而派精骑四千绕到后金军后面猛攻,致使后金军两面受敌。同时又奏请朝廷调蓟镇、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军趋山海关支援。

皇太极攻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此时宁远守军已准备就绪,“红夷大炮”整整齐齐地排在城头,引弹待发。清军将领见宁远防守甚严,不易攻破,便劝皇太极不要攻城。皇太极怒斥道:“当初我父攻宁远不下,而如今我攻锦州不下,像这样的野战,如不取胜,如何能扬我国威!”说完便下令强攻宁远城。城上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后金军久攻不下,损伤惨重,最后只好退兵。皇太极终于还是像他父亲一样,败在袁崇焕的手下,无功而归。

“宁、锦大捷”全靠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但在明廷论功行赏时,权阉魏忠贤却贪他人之功为己有,不仅自己封赏最厚,连他的爪牙也各个有奖,唯独对袁崇焕,不仅无封赏,反而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上疏乞休归乡。

大明最后的长城袁崇焕之悲剧,不在于他最后的被冤杀,而在于他的努力,虽然伟大,但却注定着最后的失败。然而,他自己还想着总有一天自己的努力会扭转乾坤。

崇祯帝登基之后,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延臣争请召崇焕”。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应召入京。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与他商量平辽方略。崇祯帝道:“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辽方略,可具实奏来。”袁崇焕一听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锐意平辽,一时热血沸腾,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愿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辽可复奏。”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复辽,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五年复辽”,谈何容易?袁崇焕不知,自他离职后的这一年,东北边防已现出了巨大的变化。从明军方面而言,继任的督抚多贪赃冒渎,克扣军饷,多次激起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继失守,边防一触即溃。而皇太极即位以来,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逐渐开始封建化过程,国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极也在战斗中总结出了对明作战的经验。

标签: 帝国形象代言人第八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明朝究竟有多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强大,明朝,有多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于1644年灭亡,共传位十六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明朝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期,疆域辽阔,经济繁荣。那么,明朝到底有多强大呢?我们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进行介绍:军事方面明朝在16世纪中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颗水雷,并广泛

  • 明朝最有权势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明朝,最有,锦衣卫

    如果我们做一个大明最有权势锦衣卫指挥使的排行榜,那么,陆炳毫无悬念当选榜首。陆炳从明世宗的儿时玩伴起步,依靠救嘉靖于火海的功劳得到嘉靖的恩宠,逐渐成为朝廷当中的大人物。陆炳一人先后令内阁首辅夏言、“劳苦功高”的仇鸾两人身首异处,其后又成功弹劾司礼监宦官李彬,可以说是除灭了嘉靖前期的大人物。而嘉靖皇帝

  • 万历朝鲜战争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历史背景,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廷很快便派出5万大军前去救援

  • 南京的成贤街、“四牌楼”和碑亭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京,牌楼,碑亭

    600年前,南京国子监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因此一般来说,明朝初年谁能进入国子监学习既是一种荣耀,又是一种资本。在这里人们熟读儒家的经典,学习治国安邦的理论,个个学生都有可能培养成为像孔孟一样的圣贤。由此,人们就将国子监那边的一条街喊作“成贤街”(今东南大学东边的那条路就叫成贤街

  • 尾声 抗日援朝战争(1)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尾声,战争,援朝

    结束了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表面上结束了对朝鲜和中国沿海的侵扰,倭患也似乎渐渐平息,但他们却在孕育着一场更大的战争,日本的真实面目也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初步统一了日本全国的丰臣秀吉,野心勃勃地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梦想着先征服朝鲜,再侵略中国,把日本、朝鲜和中国都置于他的统

  • 《傅姓典故趣事传记》之六–傅冠与石匠小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典故,石匠,趣事

    傅冠,字元甫,号寄庵,明末进贤东隅(今民和镇东门外)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为崇祯时阁老(职务相当于宰相)。傅冠为官不霸道。他曾想在家乡拆去原来的房子,盖一幢象样点的阁老府。在他圈划的地基内有一家姓季的石匠的房子。他想,逼着人家拆除不好,不如多出点钱买下他家的房子。于是就请县令做中人,约好

  • 明朝宦官权力是如何一步步变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变大,宦官,明朝

    朕观《周礼》,阍寺不及百人,后世多至数千,卒为大患。今虽未能复古,亦当为防微之计。此辈所事,不过供洒扫,给使令而已。若求善良,百无一二。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驭之道,但当使之畏法,不可使之有功。有功则骄恣畏法则检束,自不为非也。此外,还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

  • 严嵩传:才高德薄 奸佞帝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严嵩传,奸佞,才高德薄

    严嵩(1480-1566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分宜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当时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不久,因为刘瑾专权,称病隐居钤山,读书七年。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任南京翰林院侍读,掌管翰林院日常事务。四年,升任国子监祭酒。七年,奉命祭告显陵,因为

  • 明朝文化缩影:古典小说之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古典小说,明朝,缩影

    明朝文学在诗词歌赋各个领域中都有新的发展,而古典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尤其让人瞩目。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有不少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rdquo

  • 俺答封贡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俺答封贡

    初,鞑靼小王子有三子:长子阿尔伦、次阿着、三子满官嗔。阿尔伦死后,他的两个儿子还小,于是阿着自称小王子。不久阿着又死,各部立阿尔伦子卜赤。阿着有二子,一名吉囊,一名俺答。小王子卜赤虽为君王,但难以号令吉囊及俺答。吉囊分地河套,处在关中,土地肥饶。俺答分地开源、上郡,土地贫瘠,所以经常在边疆扰害。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