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元代的散曲和民谣

一、元代的散曲和民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71 更新时间:2024/1/29 22:07:23

散曲是元代艺术的代表。习惯上,我们一般所说的散曲是指小令。散曲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词发展而来。北宋灭亡后,中原文人的诗词在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以及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后,经金末元初文人的介入,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散曲,因形成于北方,也称北曲。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和介乎小令与套曲之间的“带过曲”三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一般都是单曲。小令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句调长短不齐,具有一定的腔格。小令顾名思义就是要短小,因此它不像漫词那样存在双调或三叠、四叠。不过小令中有一种联章体,用来表达特殊的意思时使用,有时,一联下来,甚至会联上百支小令。套曲来源于宫调,也称套数或大令。既然要套,就不能单一,套曲是由两首以上用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带过曲原来是指同一宫调里经常连唱的曲调,一般是两支,也有三支相连的情况。

散曲中的小令是散曲的代表。小令的来源很杂,有些曲调如《山坡羊》、《豆叶黄》、《千荷叶》等,一听就和人们的生产劳动有关系,多是从乡村流传到都市里的。有些曲调又特别在某些地区流行,如山东东平唱《木兰花》,大名唱《摸鱼子》,南京唱《生查子》,彰德唱《木斛沙》,陕西唱《阳关三叠》、《黑漆弩》等。

现存散曲在内容上多是咏史、抒怀,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也有少数作品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散曲中尤其以小令最为普遍,它清丽生动,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不管怎么说,散曲是在北宋后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汉文人在外族的统治下,在多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对当时的市井文学进行吸收、改进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通俗的文学形式。

元代的散曲创作十分普遍,目前可以考证的作家就有二百多人,另外还有不少佚名作者无法知晓他们的真实身份。这些作家的出生年代各有先后,阶级成分也非常复杂,这就使得元代散曲的风格各异,迥然不同。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着名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等。他们的作品与民间歌曲比较接近,风格质朴自然,有较多的社会内容。与关汉卿同时的散曲作家鼎,则作风滑稽,有很多无聊作品。作品中比较有意义的有《拨不断》和《醉中天》两首,不过内容还是缺少思想。此外,杨果、卢挚、姚燧、冯子振等也是前期散曲的着名作家。他们都是官位显达的人,因此曲风偏于典雅,代表了元散曲中的另一种倾向。

散曲发展到后期,语言趋向典雅工丽,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张可久,字小山,今浙江鄞县人。他仕途上不很得志,晚年久居西湖,以山水自娱。张可久着有《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等,后人辑为《小山乐府》六卷。乔吉自称“江湖醉仙”、“江湖状元”,着有散曲集《梦符散曲》。与张可久比,乔吉则带有更多的江湖游士习气。但两人的作品中都会偶尔出现怀古伤今或托物寓意、对现实不满的作品。

在后期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睢景臣、张养浩和刘时中。他们中尤其以张养浩被今人所熟知。张养浩生于1270年,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人。他宦海沉浮三十年,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可说是位居高官。1321年,他以言官的身份上疏,“谏元夕放灯”,获罪辞官,就此隐居。着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作品中充满了“隐居乐道”的思想。1329年,陕西大旱,他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同年死于任所。张养浩最出名的代表作就是《潼关怀古》,作品的思想十分深刻。

在元曲以外,元代的民谣也很有特色。不过因为历史距今太远,流传下来的很少,目前能收集到的大约只有二十多首。这些民谣多在元代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产生,所以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

元末这类的歌谣就更多了,如一首鼓动人民起义的歌谣是这样写的:

山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总之,民谣往往代表了当时底层人民的呼声,所以他们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也就最尖锐、最突出。

标签: 散曲

更多文章

  • 江淮战役及临安外围攻防战——宋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临安

    一、扬州、焦山战役伯颜先攻江淮;宋德祐元年(一二七五)3月初2日癸酉,伯颜入建康。时江东大疫,居民乏食。伯颜开仓赈之,遣医治疾,宋民大悦。伯颜报捷。元主诏伯颜,谓以时方暑,不利行师,命俟秋再举。伯颜奏曰:“宋人保据江海,若虎负蜗。今已扼其吭,稍从即逸。”元主曰:“

  • 曹妙清:诗名远播杭州城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杭州

    对于元朝这个朝代,我向来是不喜欢的。一是元朝帝王的穷兵黩武。元帝在整个统治阶段都乐于发动战争,从亚洲打到欧洲,从北方打到南方,战火席卷了全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二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及元朝对汉族知识分子的贬抑使得国人的精神生活被压抑。文人没有自由,更谈不上优质的生活,文化也就不

  • 旭烈兀征木战争之导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昔蒙哥在西域时,可疾云之大法官苫思丁来谒,苫思丁身着锁子甲,蒙哥怪而询其故。对曰:“常着此甲,用以防亦思马因人之匕首”。因详述此派教徒之暴行。蒙哥由是深恶亦思马因人。及蒙哥继定宗即位为帝(庙号宪宗),即立意首先殄减亦思马因教徒。所谓木刺夷人,即属于亦思马因教徒是也。宪宗元年(

  • 元太宗蒙哥即位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之谜

    蒙古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凭籍其军事才能,建立了一个规模空前横跨整个亚洲的大国。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继承人的问题开始有所考虑。他有四个随他一起东征西讨、骁勇无比的儿子,即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不过四个儿子中,他比较欣赏的是三子窝阔台,觉得窝阔台是个比较合适的汗位继承人。蒙古人选取接班人,按照惯例是幼

  • 忽必烈灭宋战争之导因及战略指导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郝经之被拘留阿里不哥之叛变虽平,海都仍在构兵作配。但并未能阻止忽必烈之征宋野心。盖忽必烈欲完成虞吉思汗诸子从未放弃之筑一中圃之企念也。食有宋人拘留使臣之事,忽必烈遂有所藉口。先是忽必烈在鄂州与贾似道和议,北还,就帝位于开平。夏似道剐自鄂还朝,语败为胜,谲顼鄂功,宋理宗被蒙蔽,及至元世祖忽必烈遣翰

  • 蒙古是怎么崛起的?大元帝国:世界帝国,风暴而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帝国

    大元帝国是我们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封建王朝。她存在时间尽管只有近百年时间。但是她的丰功伟绩却绝非时间长短可以衡量的。风暴帝国的鹰旗飘扬在欧洲上空,惊惧与叹服声中,罗马教皇、法兰西皇帝遣使修好蒙古大汗。伊塞克湖畔的云诡波谲,钓鱼城的殊死捕杀,南北潜龙的明争暗斗,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he

  • 元代大都(北京)御林军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御林军

    兀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初,挑选蒙古千户、百户、十户长及自身子弟80人为宿卫,70人为护卫散班,负责汗帐的警卫。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后,从蒙古各千户中征召1万名精锐之士组成“怯薛”(蒙语为番直宿卫意),分编为宿卫千户、箭

  • 元朝的疆域变迁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疆域

    13世纪初在中国范围内存在着七个分裂的政权或区域:蒙古地区、西辽、西夏、金、南宋、大理、吐蕃地区。这七个单位中,五个是由一个政权统治着的,其中又以宋、金统一程度最高;吐蕃和蒙古地区内部也是分裂的。但将这七个单位统一起来的历史任务却由蒙古完成了。蒙古是在东亚大陆出现了一支强悍的草原民族,由铁木真领导,

  • 朱元璋为何给忽必烈修庙磕头,还大骂红巾军是强盗草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草寇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五千年中,出身最为卑贱的开国皇帝。而且在元朝的暴政下,家里大部分人被饿死,自己走投无路才投奔红巾军起义。按照常理来说,应该非常憎恨元朝,歌颂起义。但是,朱元璋当皇帝后,不断歌颂元朝,为忽必烈修庙,下跪磕头,还大骂红巾军那是草寇、流氓、盗匪、大逆不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

  • 一生战功赫赫的元朝大将,张弘范为何被骂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卖国贼

    张弘范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个元朝大将就是张弘范。张弘范之所以被有些朋友认为是“卖国贼”,主要是因为他作为一名汉人,参与了元朝灭宋的几大重要战争。其中主要包括:一是在襄阳大战中,在襄阳和樊城之间筑了一道“一字墙”,截断襄阳和樊城的通道,并拿下樊城,从而让襄阳孤立无援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