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朱元璋致力的“乡村自治”之多轨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830 更新时间:2024/1/21 14:20:36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自治的乡村”要是“铁桶”一般,自己搞自己的一套,那怎么办?朱元璋是个细致之人,他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关怀真可谓“无微不至”。他还曾设计出乡村自治的多轨制,什么意思呢?就是“乡村自治”中的许多事情,地方官府都不干涉,他们只做旁观者,然后将看到的或听到的如实皇帝朱元璋汇报;如果地方官员肆意干涉“乡村自治”和乡村事务,乡村的里甲长、粮长和“老者”都有权力和义务向皇帝直接汇报,皇帝再将这些肆意干涉地方乡村自治的官员抓起来治罪。这就是明初“乡村自治”中的多轨报告机制。

里甲长、粮长和耆老各司其事,权力并行,地方官府监督,中国乡村自治的“分权与制约”的合理因素初露端倪,这大概是朱元璋致力于“乡村自治”的最大“功绩”吧。不可否认这种在专制主义皇权下的“乡村自治”尽管存在“分权与制约”的成分,但它的前提是以专制主义的皇权为依托、为宗旨、为终极目标的,且这种“乡村自治”是要将中国每个乡村角落里的农民都有效地固定在大一统帝国的机器上,充当君主专制主义机制下永不懈怠的劳作机器、生育工具和专制君主所极易驾驭的愚夫顺民。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等中国历代朝中一直无法治愈的“顽症”,经过朱元璋三十年精心出招、痛下猛药的认真治理后似乎出现了逐渐好转的迹象。洪武年间大明帝国的农业不仅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而且走上了稳健的发展之路,譬如耕地数量的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明史》沿袭了万历版《大明会典》的记载,说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国的耕地为8507623顷;而明代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8496523顷,《后湖志》记载为8804623顷,但三个数据中无论哪一个都创造了大明帝国近300年历史中的最高纪录。

朱元璋以其出身为思维的原点,充满了对农民兄弟的同情之心,通过采取非规措施,构建特殊的政治“绿色通道”,鼓励大家造贪官污吏的反,营造相对“民宽”的环境,以及建立常规性救济通道,对弱势群体实施有效救济……这些都使得洪武年间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人口的增长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吴晗先生的考证,洪武二十四年全国总人口数为56774561人,这个人口数比起元朝最盛时的人口数增加了600余万口。试想,农民生存状态要是出了问题,即使多生育了,人口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增长吧。

朱元璋出身农民,对农村了如指掌,他别出心裁地构建“乡村自治”,推广教化,大明帝国的“新乡村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以至于有人揶揄地说:“朱元璋把自己指导下的乡村建设推到了极致,在某种时刻,会令人油然想起那遥远世代的梦想,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诗般的理想画卷。”

但必须指出的是,朱元璋“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建立在“一朝天子一朝政”的高度专制君主制为其原动力的基础上的,又以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为其贯彻执行的权力依托,这种格局的最大的好处是充分运用了专制皇权的刚性,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刚性的另一面就是脆性,也就是不可持久性。随着朱元璋洪武朝的谢幕和“后朱元璋时代”的到来,大明帝国的“三农”差强人意了。到了明朝中期起,历代“顽症”在大明帝国的机体上又迸发了,且一发不可收。朱元璋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根治“三农”的“病根”!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朱元璋创造性贡献的价值。如果将当年朱皇帝精心出招、痛下猛药力治“三农”问题的历史遗产做个整理的话,仍会感觉受益良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别出心裁地实行“富者多者,贫者少出甚至不出”的农村政策和“农村自治”,其合理内核不能不令人叹服。现不妨将上述洪武时期“农村自治”的有关内容作个简化性归纳:

①里甲制度主要负责农村税粮征收与徭役佥派;

②耆老制度主要解决乡村教化;

③地方官府主要负责引导与监督。

如等架势颇有专制底下三权或多权分立的意味,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对中国历代基层管理的理性思考。其实朱元璋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还通过绝对皇权推出奇招,强化了自唐后期以来中华帝国社会一直存在的基层管理盲区的治理,这就是上提到的影响有明一代的粮长制。

标签: 之多乡村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有魅力的皇帝,都被战俘了,还被敌人尊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史上,战俘,最有

    明代的皇帝正常的似乎没几个,无论是后宫之际还是朝廷的事,可是今日要聊的那位皇上,可以说是知性优雅,按常情而言,被捕的战俘许多都难逃一死,但是朱祁镇确是个列外,不仅由于他是一国之君,最关键的,还是他的思想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史上最令人叹息的一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了,五十万大军输得十分惨烈,忠臣良

  • 魏忠贤的故事:独揽朝政,残杀忠臣,兴建生祠,败亡身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忠臣,故事,朝政

    第一节独揽朝政明朝末年,文盲无赖魏忠贤为了能发迹而自施宫刑,后来竟一跃而成为主宰明朝前途命运的铁腕巨奸。他残杀大臣,屡兴冤狱,众佞巨拜倒在他脚下,竞相迎奉;他明明还活着,而生祠却遍布海内,他的党徒焚香进烛,叩首礼拜,上演了一幕幕人间闹剧剧。魏忠贤原名进忠,号完吾,河北肃宁人,明朝天启二年,由熹宗朱由

  • 老妻少夫的明宪宗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宗万贵,老妻少夫

    在婚配年龄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丈夫年长于妻子”这一模式占主流,即使妻子年纪稍大,一般也都只是在三五岁之间。若论起纳妾,那男人们更是非要挑选比自己年少许多的对象。然而在明朝的深宫大院里,曾经出现过完全相反的事情。一个比皇帝年长十九岁的女人,高居专宠之位,甚至凌驾于皇后之上。而

  • “布贩子”天生帝王相——徐寿辉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帝王,皇帝,贩子

    1351年,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白莲教组织在颍州发动红巾军起义,并迅速占领了江淮好多地方。就在这样的情势下,邹普胜、徐寿辉等人在湖北蕲州也发动起义,响应刘福通为首的北方红巾军,他们奋勇作战,攻克了蕲水县城,并以此作为起义政权的都城。本来这一带起义的主要的组织者和发动者是彭莹玉,加上他早年的反元经历,足够

  •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龙颜一怒血成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世宗,嘉靖,龙颜

    帝王档案朱厚熜:1522年-1566年在位,成化帝之孙,正德帝之堂弟,因武宗荒淫,没留下子嗣,孝宗又是单传,所以取其皇室近支。为人性格残暴,在位45年,即位之初,诛杀佞臣,使朝政一新;但大礼仪之争,君臣产生矛盾;崇信道教,沉耽祥瑞;奸相擅权,朝纲不举;兵备废弛,财政拮据;内忧外患频繁,社会危机加深。

  • 黄道周为什么被乾隆称为“一代完人”?死前留下7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乾隆,完人,黄道

    古代的亡国之君,下场大多都很凄惨,要么死于敌人之手,要么选择寄人篱下、忍辱偷生,有勇气自杀殉国的屈指可数,而崇祯皇帝则是其中之一。尽管崇祯生性多疑,但他并不昏庸,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依旧没能够力挽狂澜,从某方面来说,这并不完全是崇祯的原因,面对当时的烂摊子,除非明太祖朱元璋再生,否则换作任何一个大明皇

  • 明朝最后的翻盘机会,却被陈新甲的书童给毁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书童,明朝,毁了

    明朝末年,女真在东北地区兴起,八旗军队屡屡南下。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的心腹大患。1640年,松锦大战爆发,明清双方都投入十几万大军,1642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明朝精锐损失殆尽。此役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能力反击清军了。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也在节节逼近,在这内外交困之际,崇祯皇帝萌生了议

  • 活用“功狗”与小母狗理论的“行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母狗,理论,行家

    从至正二十二年(1362)二月到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政权内发生了5次叛乱或言政变,平均每两个多月就发生一次。这到底是为什么?在笔者看来:第一,朱元璋处置不公。尽管叫花子出身的“伟大领袖”常常巧舌如簧,谎话连篇,忽悠,再忽悠,直至目的达到,但靠忽悠

  • 汉武帝生母王娡是怎样抛夫弃女 从村妇变皇后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村妇,汉武帝,生母

    汉武帝的生母王娡是汉朝名后,她在进宫前已经结婚生女,但是却能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运筹帷幄之中,让儿子做了太子,自己也当上了皇后,走向了人生巅峰。她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这确实值得我们探究一番。王娡出生于家道中落的贵族之家,其母亲叫臧儿,是项羽册封的十八诸侯之一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因为家境贫寒,臧儿

  • 太平失守:花家落难公子与婢女的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公子,太平,婢女

    说实在,陈友谅搞内讧倒是个“行家”,可在外部的军事行动上却实在不怎么样。这时,九华山之战已让他心惊肉跳了,池州太硬,啃不动,换个地方下嘴。他想着,要报复那个饿不死的叫花子朱元璋:你抢了我的池州,杀了我10000多士兵,这还不说;我那3000多名士兵投降了,谁想到还是被你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