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大臣杨嗣昌: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

明朝大臣杨嗣昌: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101 更新时间:2024/1/4 1:15:38

杨嗣昌的出生可以说是比较好的,他的祖父是过去武陵的名士,非常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曾经亲自花钱建造石塔和书楼,来让大家参与学习。所以杨嗣昌小时候的学习氛围可以说非常好。

杨嗣昌是比较早就接触官场政治的,受祖辈影响,很快就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历史上对他的一些评价确是让我们非常诧异。

虽说杨嗣昌在衷心和能力上都有不俗的展现,也非常努力,但是生在明朝末期那个动荡的局面,基本也就告别干大事了,不是为了防止太平军,就是朝中那个宦官又开始散布谣言了。

还有,杨嗣昌人缘太差,几乎只有明崇祯皇帝信任他,虽然说取得皇帝的信任是好事,但你这样让很多数人讨厌的决断明显是不对的。都说在朝中如果不能多一个朋友,那至少不能多一个敌人。

有人说杨嗣昌害死卢象升完全是出于一己私利,但是首辅因为自己被任命督师,找杨嗣昌过来,杨嗣昌还能做什么?人家连统一指挥都放弃了都没说什么啊。只要首辅还在台上,杨嗣昌要是吧首辅得罪了,以后还想不想在朝廷呆下去了,卢象升要逆势唱高调,这是他自己的问题,大家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唱高调的,正所谓棒打出头鸟,不找你找谁。

甚至有人评价杨嗣昌不仅能力差,运气差,人格也差。要是没有他这么做,贺人龙曹变蛟那几个猛将不至于死的这么冤,而且福也不会落得这么倒霉的境地,之后一系列发生的斗争也许会改变整个明朝的历史。

杨嗣昌与卢象升

现在,很多人眼中的大明王朝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真实的明朝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王朝,君臣之间,臣子之间,没有相互协作,只有猜忌、诋毁,大臣间的勾心头脚屡见不鲜,而杨嗣昌与卢象升两位,就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明崇祯在清军南下的时候,奉命卢象升把关驻守,当时的崇祯帝早已有合议的想法,大学士杨嗣昌太监高起察觉了崇祯帝这一想法,就对卢象升百般阻挠,不仅得不到局军权,士兵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而且卢象升提出的几条抗清战略,连看都没看就被否决了。

卢象升就只能统帅自己先前的部队,俗话说,权力越大,势力越大,但是这带兵打仗的将领,你不给我部队,不给我军备,叫我拿什么去和人家抗衡,就封我个大官当当,都什么年代了,国家都要灭亡了,谁在乎这一官半职啊。

卢象升虽然名义上是总督,但是手中的士兵不到两万,还没一个小部队得多。更可恨的是,杨嗣昌还假惺惺的想要彰显自己的大度,让卢当兵部主事,比他在冬天离开北京,去经历军旅生活的磨难。

到最后连发军饷的人也让杨嗣昌给支走了,试问军队负责带兵打仗,这些后勤的东西没有保障,拿什么去争夺胜利,拿什么维护军队的尊严。

卢象升一辈子戎马沙场,没怎么打过败仗,但是这一次他必败无疑。百姓听说了,劝说卢象升先转战广德,等待时机给敌军致命一击,古代不也有以少胜多的例子吗。卢象升感动流泪,但是身为将军,常年带兵打仗,他知道如今士兵信心不许,自己也是如同被朝廷扔掉的弃子。

卢象升派兵进驻贾庄,太监高起带着数万部队等在鸡泽,两地相距不到五十里,卢象升主力被清军包围的时候,高起丝毫不作伪,卢象升战亡,百姓知道了抱头痛哭。

这就是明朝末期的政治局势,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好官都被牵连,朝廷不亡才怪。

杨嗣昌传

杨嗣昌是湖南武陵人,在万历38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并担任杭州府的教授,折合他的祖父一直以来贯彻重视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并且逐渐升官到户部郎中,之后因病引退回家。

崇祯年间杨嗣昌被加封为右参政,之后还曾被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但是这一期间发生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杨嗣昌的父亲被抓,他多次上书请求代替父亲去死,父亲才得以免除死刑。因为杨家父子二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依附宦官,导致他和东林党人间感情发生破裂。

在担任兵部右侍郎的时候,正赶上当时中原发生饥荒,全国上下暴乱不断,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开始向市场迈出了罪恶的一步,杨嗣昌六次向皇上进谏,希望开采矿藏来缓解经济压力,解散暴乱的民众。并将一系列施救措施一起反馈,皇帝对他的才能很赏识,对他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也很钦佩。

因为兵部尚书去世,皇帝觉得朝中大臣没有能够胜任这一职务的,就想起了在家中的杨嗣昌,杨嗣昌推荐熊文灿,但当时的熊却并不领情,他主张先招抚乱臣贼子。这与自己的意志相背离,杨嗣昌对熊文灿的影响之后一直不是很好。

随着农民大军涌进四川,朝中大臣纷纷指责洪承畴办事不利,纵容盗贼泛滥。杨嗣昌却上书指责熊文灿,对洪承畴的过失只字不谈,皇帝看出了他的偏袒之心,皇帝于是满足了熊文灿主张招安的想法。

杨嗣昌虽然你有才能,但他又时过于自信,耽搁了镇压农民的最佳时机,同时还让费了财力物力。也导致了襄阳沦陷,襄王被抓,福王遇害等一系列连锁效应,杨嗣昌难以接受这样的结局,绝食而终。

标签: 大臣明朝能力差

更多文章

  • 凤阳明皇陵的规模与布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凤阳,布局,皇陵

    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到洪武十二年(1379)断断续续共计13年的时间,朱元璋花费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与人力前后3次对明皇陵进行了营建。那么,由此建造起来的明皇陵到底有着怎么的规模与格局?据现有的史料与凤阳当地的实地考古可知,明皇陵与明中都、明南京城(外廓城不计算在内)一样,共由3道城组成,即朱

  • 明朝三等人户法简介,确立“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的徭役佥派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徭役,明朝,等人

    其实,朱元璋的这种“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甚至不出”的“爱民”“均平”思想不仅体现在大明赋税制度里头,而且还贯彻于徭役制度中。明初徭役制度的演变分为两步:第一步叫“均工夫役”,第二步就是确立“入户

  • 朱元璋“先扒皮再抽筋”——真真假假的胡党骨干陈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真真假假,骨干

    ◎朱元璋“先扒皮再抽筋”对于淮右集团中坚骨干胡惟庸的如此行为,一向不容别人与其争权和猜忌成性的洪武皇帝有何反应?据现有的史料来看,当时可能并不全知情的朱元璋也采取了一些“外围”手段,来限制与削弱淮右集团的“大本营”中书省宰相府的

  • 冯胜傅友德被赐死:一次有别于其他朝代的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于其,他朝,赐死

    王世贞《高帝功臣公侯伯表序》说:“然至蓝氏之诛累,而几若扫矣。夫以冯宋公、傅颖公之雄,而卒不免死嫌。”也就是说,“蓝玉党案”预示着君权与将权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蓝玉死后,他们在劫难逃。冯胜、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战功显赫的大将,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颖国公,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两人事功相似,结局也一

  • 明朝美女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红颜祸水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祸水,鼻祖

    说起什么叶赫那拉这种名字肯定是第一反应就是满清啊,新疆啊这种地方。因为在电视剧中一般只有满人才会有这种名字。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就是纯正的满人,并且还是我国史上首位红颜祸水。满清美女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被称为叶赫老女。她出生时,叶赫部的的萨满巫师预言说:“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果然

  • 黄宗羲的生平故事 黄宗羲为何坚持裸葬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故事,生平,黄宗羲

    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之一,伟人大多出生于动荡的时代,黄宗羲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成长为一代思想大家。晚年的黄宗羲提出裸葬自己引起了家人的不解,但黄宗羲最后还是以裸葬入土,那黄宗羲为何坚持要裸葬自己呢?黄宗羲的生平简介黄宗羲,字太冲,或德冰,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

  • 洪武帝突然造访,差一点把“老实罗”吓得从梯子上掉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吓得,掉下来,梯子

    〇洪武帝突然造访,差一点把“老实罗”吓得从梯子上掉下来有个大臣叫罗复仁,原本是陈友谅政权的编修,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挺会用人,任命罗复仁为弘文馆学士,与“大神人”刘基同位。很有意思的是,同位的罗、刘两人都比较直,或者说罗复仁可能比刘基还要直一点,他

  •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朱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上,帝王,最厉害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熟知历史的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

  • 方孝孺传:读书种子 以身殉道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以身,方孝孺传,读书种子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父亲方克勤,曾官至济宁知府,后因“空印案”被诬入狱,明洪武九年(1376年)被杀。孝孺少年好学,人称“小韩子”,十五岁随父居济宁。二十岁的时候,拜名儒

  • 吴三桂的故事:明朝总兵,献关降清;诛杀故主,叛清自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总兵,明朝,自立

    第一节明朝总兵在清朝建立对全中国统治的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这就是先以献关降清而声名狼籍,后又以叛清自立而兵败身亡的吴三桂。吴三桂一家上至祖父一代时由于经商原因迁徙到辽东。父亲吴襄于1621年中武进士,续娶明朝名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后来官至都指挥使总兵等职,受命镇守关外重镇宁远,是辽东军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