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51 更新时间:2023/12/15 11:08:44

郑和,(13711434[?])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原姓马,曾祖父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哈只;哈只是阿拉伯语“naji”的译音,意为“巡礼人”。大概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去朝过圣,也就是巡礼,因此颇受地方百姓尊重,干脆叫他们哈只了。不用说,郑和一家都信奉伊斯兰教。洪武十五年(1382),郑和的父亲病故,抛下十三岁的他和另外五个兄弟姊妹。郑和本人除信伊斯兰教外,对佛教及民间崇奉的神,如东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并不排斥。

大约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因某种机缘入宫当了宦官,叫他三保,侍候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燕王征战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其间的详细情形,无确切可靠的史料记载,人们至今并不清楚。

郑和至今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与他的下“西洋”,成为杰出的航海家,是密切相关的。所谓“西洋”,是明朝人的地理概念,他们以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东的,称东洋,以西的,称西洋,“文莱,即婆罗国,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郑和航海所经之地,大部分在婆罗洲以西,所以一般通称“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几百年来至今,史学家们聚讼纷纭,并无定论。我们倒不如相信《明史·郑和本传》的说法,以免把问题复杂化:“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中国历代帝王,向来以天之子自居,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在他们有了强大的国力基础时,总要扬威四海,与所谓“四夷”各国建立盛大的朝贡贸易关系。朱棣更是这方面的典型。看来,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此。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1405)七月到永乐五年(1407)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这次首航,郑和率领将士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大海船二百零八艘,带了大量金银钱钞。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这支航行队伍航船的体积之大、设备的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郑和与副使太监王景弘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泛海至福建,继由福建五虎门扬帆,首先抵达占城(越南南部),遍历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巫里(印度西岸的Malabar)、古里(印度西岸的科泽科德)、锡兰(斯里兰卡)等国。据《明史》本传载,他沿途“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在经过旧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时,原籍广东的海盗陈祖义,剽掠海上,横行无忌,公然来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下令将这股海盗打得落花流水,活捉了陈祖义,带回中国,献俘于朝,被斩于都市。从此海道安宁,“番人赖之以安业”。朱棣对郑和的这次远航,非常高兴,因为各国使者也随船来朝拜。朱棣一一赏赐,并对郑和等予以表彰。

永乐五年(1407)十月至永乐七年(1409)七、八月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这次航行,在时间上,紧接着第一次下西洋,回国不久又出发了。当然,这与需要利用东北季候风也有很大关系。这次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暹罗、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柯枝(印度柯钦)、锡兰等国。

永乐七年(1409)十月至永乐九年(1411)七月,郑和三下“西洋”。这次船队由四十八艘船组成,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山、小呗喃(疑即小葛兰,印度奎隆)、柯枝、古里;暹罗、南巫里、加异勒(印度半岛南部东岸)、甘巴里(印度科摩林角)、阿拨把丹(印度半岛南部东岸)等国。这次航行中发生了一件不无遗憾的大事:郑和在返航途中,再次经过锡兰时,国王亚烈苦奈儿引诱郑和到该国,索金币,并发兵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见锡兰兵大队人马已经出发,国内空虚,便率领二千余人,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锡兰都城,活捉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抢劫郑和船队的锡兰兵闻讯后,还军自救,又被郑和等打得落荒而逃。后来,郑和将亚烈苦奈儿等带回国,献俘于朝,朱棣宽大为怀,将他们都释放回国了。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至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郑和进行了第四次远航。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柯枝、古里、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Ormuz);加异勒、彭亨(马来西亚彭亨)、急兰丹(马来西亚之吉兰丹)、阿鲁(苏门答腊岛中部偏西)、南渤利(苏门答腊岛西北角)。在苏门答腊,打了有些令人遗憾的一仗。关于这场战斗,史料记载说法不一,《明史·郑和本传》载谓:苏门答腊的前伪王子苏干剌,阴谋推翻国王,自己上台执政,他很恨郑和没有赠给他物品,便率兵攻击。郑和力战,在苏门答腊岛西北角的喃渤利,生擒了苏干剌及其妻子。朱棣对这次下“西洋”,也十分高兴,给将士不少奖赏。郑和的这次航行,越过印度以西,到达波斯湾。

郑和第五次航行,在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至永乐十七年(1419)八月。先后到达占城、古里、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南巫里、彭亨、锡兰山、溜山、南渤利、阿丹(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麻林(肯尼亚马林迪)、忽鲁谟斯、柯枝;沙里湾泥(印度半岛南部东岸)、木骨都束(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马里布腊瓦)、剌撒(亚丁和佐法尔之间)。此次航行到达了遥远的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一带。郑和返航时,满剌加、忽鲁谟斯,古里等十九国的朝贡使者偕行,增强了明朝与这些国家的联系。郑和还带回了不少珍禽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驼鸡等。

永乐十九年(1421)春天,郑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归来。这次远航的目的之一,是把忽鲁谟斯各国使臣送回本国。所经之地,有占城、暹罗、满剌加、苏门答腊、榜葛剌、失剌思、古里、西洋琐里、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国。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在福建。郑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开始于宣德六年(1431)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七月归来,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经十年。这十年间,朝中政局为之一变。朱棣死后,郑和失去了靠山,虽未受到迫害,却只能在南京守备任内度过寂寞的岁月。但是,在仁宗朱高炽掌权一年即去世后,继任的皇帝宣宗朱瞻基,登位几年后,海外诸国还未来朝贡,他认为这未免有损国威,便想起了先朝老太监郑和,命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这次航行,郑和带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生、铁锚、木、搭材等匠,以及水手、民稍人等,共二万七千五百五十员名。这次航行,从南京下关龙湾开船,经过两个多月,抵达福建长乐港,在这里停了很久,才开船驶向远洋。先后到了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锡兰、古里、忽鲁谟斯等十七国。他分出的部分船舶到古里国时,适逢该国派人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郑和派了七名翻译同往,来回一年。郑和回国时,偕苏门答腊等十国使节至京,进行友好访问。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所到之处,不下三十七国,南至爪哇,北抵麦加,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岸。他是头一个非洲赤道以东海岸的发现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地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在惊涛骇浪中冒险航行,都比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八十年至九十年以上。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驱者。郑和的舰队,给南洋各国和印度洋诸国带去大量金银、钱币、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同时也给中国带回各国的特产,包括奇珍异宝、香料、染料等。一些花木,如海棠花,以及西域画,也带回国内。凡此种种,都使当时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当然,郑和所进行的贸易是朝贡贸易,并非近代意义上纯商业性的贸易,主要意在扬国威,搜求价格昂贵的消费品。因此,七下“西洋”的耗费,也是惊人的,有条史料说:“三保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剩百万余归。”那么,郑和花去的航海费用,近六百万两银子。但是,据已故明代经济史专家梁方仲教授研究,从洪武二十三年至成化二十二年,明朝生产的白银总量,共约三千万两,下西洋竟用去六百万两!这对明王朝来说,是何等沉重的财政负担!所以这种政治泡沫,注定不可能持久。也惟其如此,后来至成化间,“朝廷好宝玩”,宦官中有人讨好皇帝,说宣德时三保太监下西洋,“所获无算”,皇帝心动,遂派了一个宦官到兵部去查当年郑和的航海档案,车驾郎中刘大夏找到这批档案后,却偷偷藏起来,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时,所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以万计,纵得珍宝,于国何益?此大臣所当切谏。旧案虽在,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其他大臣也纷纷上疏反对,宪宗朱见深终郑和墓于打消了重下“西洋”的念头。到了万历时,有人竟将沿海的“寇盗复起”,也归罪到郑和下“西洋”引出来的结果,那是荒谬不值一驳的。

郑和死于何时何地,历来有争议。从明天顺元年的《非司庵香火圣像记》一文看来,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即宣德八年(1433),死在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

标签: 下西洋航海家郑和

更多文章

  • 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下游,明清,长江

    在当今的学术界,对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如经济、城市、社会、文化等各种专题,而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其发展变迁必然关联、影响到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要想对某区域的社会和文化有较清晰、准确的认识,必先探求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变迁过程。可以说,经济研究是其它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在我国长期

  • 第九章 明军是这样强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强大,是这样,第九章

    不管穿越到哪个朝代,在穿越内容的选择上,永远都有一个既充满诱惑力,却同样有充满高风险的选项穿越成一个军人,成为战无不胜,横扫沙场的将军。这个选项的诱惑力,从来都是不分朝代的。无论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还是热度极高的军事发烧友,历代王朝的内外战争,从来都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开疆拓土的荣光,铁马金戈的

  • 杀官无数的朱元璋,为何偏偏对天天怼他的韩宜可不曾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他的,朱元璋,韩宜可

    在中国古代,有一类官员相当生猛,虽然官职不是太高,却敢怒怼皇帝,甚至为了一些事情,敢撸起袖子与皇帝争辩,他们就是谏官。比如包拯,曾多次与宋仁宗争辩,每次都怼道仁宗没脾气,一边擦拭脸上的唾沫星子,一边称赞包拯为朝廷着想。明朝建立后,虽然也有不少谏官,却几乎没人敢怒怼明太祖朱元璋,否则分分钟被拉出去砍了

  • 揭开四大美女之貂蝉人生结局的七个版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版本,结局,貂蝉

    貂蝉,姓任,小字红昌,15岁被选入宫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蝉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貂蝉化清风而去,不知所终。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

  • 明孝宗:朱明最后一个没有污点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孝宗,污点,皇帝

    土木堡之变对于朱明王朝的伤害是巨大的,偏偏其后的皇帝宪宗拥有执着和宽厚等美德的同时,却不具备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的特质。好在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个侥幸存活下来的男孩成了明朝中兴的全部希望。无法继续生育的万贵妃为了独自占有宪宗,对后宫中任何有喜的嫔妃都狠下毒手。朱祐樘是幸运的。他的母亲纪氏,只是一个在宫

  • 明代“土豪”的日常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土豪,日常生活,明代

    晚明之世,商业繁盛,崇尚节俭的风气早已被奢靡风尚所取代。江南富庶之地,富商大贾云集,竞相以豪奢为胜。作为诗书传家的士大夫,文震亨自然看不上这些富豪的恶劣品位,要以此书匡扶风雅。他的好友沈春泽也忍不住出言讽刺:“近来富贵家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经鉴赏,出口便俗,入手便粗。”有钱而无文化、

  • 明宪宗和万贵妃:帝王的恋母情结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帝王,恋母情结,贵妃

    明宪宗和万贵妃明宪宗爱上了比自己大19岁的万贞儿,这段旷世忘年恋在史上被称为“成化畸恋”。本来年龄大些也无可厚非,可这位万贞儿为了维护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不惜对众多怀孕宫人广施毒手,害得宪宗膝下荒凉。可怜宪宗的一片痴情,却成了万贞儿争权夺利的工具。祸水入宫明宪宗宠妃万氏,青州

  • 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好皇帝吗? 朱瞻基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宣宗,是个,皇帝

    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是谁?很多人也许都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大家肯定都知道他的爷爷朱棣。其实朱瞻基不论是在明朝还是对于后代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因为在他统治的10年期间,百姓生活安定,社会发展和平,经济上得到了发展。那么这位如此有成就的明宣宗朱瞻基最后是怎么死的呢?明宣宗朱瞻基简介朱瞻基是明朝的一

  • 胡惟庸事件是怎么爆发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事件,是怎么,胡惟庸

    〇占城朝贡事件第一种说法占城是明朝时期越南中南部的一个小国,以盛产占城稻出名。在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的外交使节来南京向大明王朝朝贡,这是国家外交上的大事,一般来说,外国或属国来朝,皇帝要对他们进行恩赐。如果说皇帝朱元璋是代表大明帝国的话,那么中书省丞相府则是代表了政府,都应该予以一定规格的外交上的招

  • 揭秘:“八贤王”胤禩离皇位究竟有多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有多远,皇位,贤王

    吹气球用得力气太猛,这个气球不一定是最大,但一定会先炸。不知道这个道理八阿哥胤禩到死的时候懂了没有。之前因为太子胤礽的不仁不孝、贪婪乖戾令康熙彻底失望,在老泪纵横中将这个恨铁不成钢的嫡长子废掉圈禁。康熙晚年儿子争储位,折腾出来现代清宫大戏中爆款话题“九子夺嫡”的桥段,就由1708年废黜太子胤礽正式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