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后期汉族婚姻风俗探究

清代后期汉族婚姻风俗探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586 更新时间:2024/1/29 14:21:17

1.旧礼通行

晚清社会品官士庶的婚礼各依官方规定的婚礼制度而行,同光后西式婚礼渐有影响,一时出现新陈并杂的局面,表现出烦琐复杂的特点。旧式论婚先使媒妁,然后选吉日纳娶。是时穿吉衣,祭告天地,告遏祖先,各种仪式都有严格的规矩。婚俗也十分讲究,迎娶之日,有的“置马鞍于门限,令夫跨过。院中设香案,置斗粟,插弓矢、铜镜、秤杆与内,南向拜之”。有的“自新妇至门口至入房,俱有一人在旁唱喜歌,手提篮盛胡桃、铜钱、碎草、乱撒之,谓之‘下亲”;有的“新妇舆至门,新娘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有的“食水饺,饺不熟,即熟亦讳言之。生者,取生育之义也”;有的“及夕,新郎新妇取花插之窗,必在窗之低格,愈低,则得子愈早,”等等。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第1990页。各地的婚姻讲究门第等级、父母包办,婚礼繁缛复杂并含有许多迷信色彩等是大致相通的。至于晚清汉族民间的婚礼,在这一时期有了简化的趋向。光绪年间修订的《顺天府志》载:“昔日娶亲风俗,头日迎妆,二日娶亲,三日会亲。进改为早晨迎妆,上午娶亲,下午会亲。”《顺天府志》卷十八。

2.缔婚用媒和择亲论财

清代后期,民间男女缔婚仍要由媒人“合两家之好”。所以在婚礼上媒人成了最重要的客人。在江西萍乡,“当亲迎之日,为媒介者,峨其冠,华其服,高视阔步,大有惟我独尊之慨。主人必先于其大门外,设一方桌,席置水果醇酒若干,择饮士二三立侍于前。待媒介至,一声恭喜,强令痛饮”,然后“迎接升堂,款以上宾之礼,为客中重要人物矣。”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西萍乡》。

清代汉族社会的媒人的主要目的不是成人婚姻之美,而是为赚取别人的财物,流弊累累。正如清末有人所说:“夫媒妁者,古人以之比于鸠鸩,后世以之伦于谩妲,故世之为媒妁者,大率皆趋附之徒,好事之辈。其本意所在,或以之博取厚酬,或以之交欢豪族,财帛之外,他非所顾。于是短长其言,上下其手,事成则已任其功,事败则人受其祸,其心术与狐蜮相去无间矣。”陈壬:《论婚礼之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三联书店,1978年,第856页。所以,根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立起来的婚姻,实际上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晚清时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门第观念受到冲击,出现择亲论财的现象,咸同时文人议论说:“风俗之坏,其起甚微,皆视乡先生为转移。乾嘉之前,圜圜之子,虽拥厚赀,士大夫绝不与通庆吊”;而道光以后,“士人一登科第,择乡里之富厚之者,广送朱卷,不问其出身奚若……甚且结为婚姻。”沈守之:《借巢笔记》,引自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下册,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297页。婚姻论财不问门第当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风气变化的一个反映。

3.娃娃婚、空妇婚和纳妾

娃娃婚是指男方未到婚龄,父母则为之定婚或娶妻,等他成人后再正式婚配的婚姻形制。如《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曰:“湖北黄坡儿童初生之时,即有媒人前来说媒。如双方满意,便请媒人饮筵,名呷准酒,以表示允许之意。于是择一吉日,排起筵席。席毕,将男女生辰书于庚帖之上,彼此各执一纸,以为证据。至结婚前一二年,男家每逢时节,必须送妆饰品及鱼肉至女家,名曰送礼节。迨男女年龄至二十五、六岁时,始择期迎娶。”

空妇婚是指未婚夫不在家而娶妻的婚俗形式。这种婚姻形式在广东较为流行。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曰:“粤东有被人掠卖至外国为苦工者曰猪仔,若其家已为聘妻,久俟不归,则仍迎娶如仪”。婚礼仍很隆重,女用花轿迎进男家门,只是行礼交拜时,新娘左侧,以一雄鸡代替新郎。新娘婚后,有的终生见不到丈夫,有的见到丈夫时也已老矣。新娘嫁至新郎家,必须恪守规定,不得与外人亲近,更不得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否则,会遭到族人的严惩。

到了清代晚期,由于财富的积累,政治的腐败,贵族官僚、巨贾豪富,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纳妾之风更是大肆蔓延。对此,《大公报》曾经作过披露:“今年天津宦场中有以二千元而纳妾者,有以六千元而纳妾者,有以二万元而纳妾者,纳妾之风愈盛,而妾之价值亦愈高,于是天津市面乃出现一种奇特之广告,大书禁止纳妾四字。”《大公报》1909年7月30日。

4.要求婚制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晚清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婚姻规制也不例外。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改革、革命运动中,维新派与革命派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对封建婚姻制度展开了猛烈抨击。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发出“扫除千万年女子之害”的呼喊;梁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禁早婚议》,深刻揭露封建婚姻制度造成的弊害;谭嗣同在《仁学》中大胆否定“夫为妻纲”,主张男女结合“皆由两厢情愿”。继维新派之后,革命派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批判。《觉民》报在1904年发表了署名陈壬的文章,题为《论婚礼之弊》,文中列举了封建婚姻的六大弊害,即“男女不相见之弊”、“父母专婚之弊”、“媒妁之弊”、“聘仪奁赠之弊”、“早聘早婚之弊”、“繁文缛节之弊”。作者大声疾呼:“我今欲发大愿,出大力,振大铎,奋力大笔,以独立分居为根据地,以自由结婚为归着点,扫荡社会上种种风云,打破家庭间重重魔障,使全国婚界放一层异彩,为同胞男女辟一片新土,破坏男女之依赖,推倒专制之恶风,遏绝媒妁之干涉,斩芟仪文之琐屑。”《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三联书店978年版,第858页。呼出了妇女解放、“婚姻革命”的时代强音。维新派、革命派在抨击旧婚姻关系的同时,大力提倡“文明结婚”,并付诸行动,给晚清社会的封建婚姻制度以很大的冲击,在“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在修订律法时,对旧的婚姻制度进行了一些变通,如废除了不许“同姓为婚”、“良贱为婚、“满汉为婚”的禁忌,规定“定婚须经父母之允许,但男逾三十,女逾二十五岁者,不在此限。”《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888页。这与旧的《律例》比起来毕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清政府的修律仍然本着“修改法律”不悖纲常名教的原则,“凡亲属、婚姻、继承等事,除与立宪向背酌量变通外,或取诸现行法制,或本诸经义,或参诸道德,务期整饬风纪,以维持数千年民彝于不弊”《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913页。。这不能不对清末的婚制变革产生消极的影响。

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曾经目睹过这种场面的人有过这样的记录:“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其法,牧师衣冠被向,立其前,设一几,几上置婚书条约。新郎新妇南向立,牧师将条约所载一一举问。傧相为之代答。然后望空而拜,继乃夫妇交揖,礼成即退,殊为简略。”《清代日记汇抄》,第259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西礼”实际上已做了变动,一是不由新郎新娘自答牧师提问而由“傧相代答”,二是不像西方婚礼那样夫妇“互吻”而是“望空而拜”、“夫妇交揖”。可见那些传入的西方礼俗已经中国化了。

在清末的上海,另一种文明婚俗悄然兴起。有的女青年为了了解男方家庭而在订婚之后由媒人陪同择日登门拜见未来的公婆、丈夫,此后一直到举行婚礼之前都可以与男方接触,此俗被称为“通脚”。这种做法与汉族传统婚俗中直到结婚之日掀去盖头,夫妻才第一次相见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婚俗走向进步的新特征。比民间婚俗更进一步的是清季受到近代教育的知识分子或革命党人的自由恋爱、自主结婚,虽然并不普遍,但代表了晚清社会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在此基础上,清末“文明婚礼”应运而生。

5.文明婚礼出现

“文明婚礼”,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礼节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昏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基本上西化。徐珂《清稗类钞?婚姻类》记曰:

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文明婚礼,实有三长。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二、定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文明婚礼制无定式,当时社会所习行者如下:

一、奏乐。二、司仪人入席,面北立。(以下皆由司仪人宣唱)三、男宾入席,面北立。四、女宾入席,面北立。五、男族主婚人入席,面南立。六、女族主婚人入席,面南立。七、男族全体入席,面西立。八、女族全体入席,面东立。九、证婚人入席,面南立。十、介绍人入席,面南立。十一、纠仪表人入席,面北立。十二、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妇入席,面北立。十三、男傧相入席,面北立。十四、女傧相入席,面北立。十五、奏乐。十六、证婚人读证书。十七、证婚人用印。十八、介绍人用印。十九、新郎新妇用印。二十、证婚人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二十一、新郎新妇行结婚礼,东西相向立,双鞠躬。二十二、奏乐。二十三、主婚人致训辞。二十四、证婚人致箴辞。二十五、新郎新妇谢证婚人,三鞠躬。二十六、新郎新妇谢介绍人,三鞠躬。二十七、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双鞠躬。二十八、奏乐。二十九、新郎新妇致谢辞,双鞠躬。三十、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三十一、证婚人介绍人退。三十二、男宾退。三十三、女宾退。三十四、新郎新妇行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族全体礼。三十五、奏乐。三十六、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三十七、男女平辈面西立,男女晚辈面东立,双鞠躬。三十八、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双鞠躬。三十九、男女傧相引新郎新妇退。四十、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退。四十一、纠仪人司仪人退。四十二、茶点。四十三、筵宴。

标签: 汉族清代风俗

更多文章

  • 康熙帝师熊赐履,铲除鳌拜立下大功,却因一奇葩事被革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却因,大功,奇葩

    朱言认为,中国的事情有时不是坏在小人手中,而是坏在所谓的君子手中,譬如晚明的东林党,治国无能,打仗不行,嘴炮一流。有些所谓的君子,理论是道德标杆,做事行小人行径,内心定极度分裂。康熙朝,有位理学名臣,名叫熊赐履,字青岳,又字敬修,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广汉阳府孝感人,世籍南昌。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

  • 联合舰,日本人的扩张之本序三_《甲午沉思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之本,日本人,甲午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很早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海上力量,16世纪,大名织田信长建造了一种名为“安宅船”的铁甲船,装备多门火炮,可看做日本海军的雏形。到幕府末期的“黑船事件”中被美国强行打开国门后,日本开始真正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海军。1870年日本天皇发布训令,将英国海

  • 历史上的雍正生母乌雅氏和隆科多有私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生母,私情,雍正

    隆科多和太后之间也不可能是“旧情人”的关系。因为隆科多的祖父、父亲都对朝廷有功,家庭显赫,他的父亲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他的姑姑是顺治的皇后,而这位皇后生下的孩子便是康熙。而乌雅氏则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身份很卑微,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能有来往,隆科多与乌雅氏之间也没有接触的机会。再者,按时间计算,

  • 为什么清朝官员的官帽上都有一把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上都,有一,清朝

    我们看电视剧,清朝的各级官员都要“顶戴花翎”。“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

  • 清朝的吉祥鸟为何是乌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乌鸦,吉祥,清朝

    有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金枝欲孽》的热播,掀起了一股清宫戏的热潮。在剧中有这样的情节,盘旋在皇宫上空的乌鸦被称为“神鸦”,打下这些“神鸦”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那么,原本普通的乌鸦为什么会被称为“神鸦”,其中有哪些原由呢?原来,乌

  • 明朝唯一的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还好有人急中生智化解危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危机,急中生智,明朝

    明朝午门血案,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癸酉(1449年8月23日)北直隶京师午门的一起血案,此案为朝廷官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锤死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此血案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谦的急中生智,参与此事的官员均没有受到惩罚。明朝正统十四年八

  • 陈廷敬传:秋到黄花 晚节馨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晚节,馨香,黄花

    积德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在人杰地灵的山西阳城,有一座古老恢弘、布局俨然、历史悠久的明末清初的建筑群皇城相府。在这里,因清代的康熙皇帝御笔亲赐“午亭山村”而闻名于后世,而且因文化内涵深厚广博而震撼华夏。在这座宏伟巨宅中曾走出过九位进士,还有六位任职翰林院,而且这一家族中有诗

  • 大清官员等级划分:“九品十八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九品,八级,大清

    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阶分为九品,每品还有正、从之分,也就是有18个台阶。简略说来,正一品为大学士。清朝不设宰相,现在电视剧里的清宫戏,有一出叫做《宰相刘罗锅》。那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明清两代,自朱元璋之后,就没有设过宰相一职。六部尚书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各部部长。总督为正二品,管辖一省至三省的军政

  • 义和拳百年祭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义和拳

    六十年代,约在样板戏红火前,有过《红灯照》这样一出舞剧,不知为什么未能流传下来?可是舞台上手持红灯的义和团女战士,那亮丽英武形象,至今记忆犹新。显然,编导的创意,是从毛主席诗“不爱红装爱武装”而来,着重表现红灯照的“飒爽英姿”。最摄人心魄的,莫过于她们

  • 爱新觉罗·胤禔被父亲幽禁,竟一口气生29个子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口气,子女,爱新觉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爱新觉罗·胤禔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投胎是门技术活儿,对于古人最成功的投胎,当属生在帝王权贵之家,这也是寻常百姓最为羡慕的事情,但是他们有所不知,贵为皇家子嗣,一生不幸的也数不胜数。生在皇家的儿女,皇子要面临储位之争,公主则大都逃不过和亲,或者是联姻。因此,他们不尽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