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后期汉族生活体育风俗研究

清代后期汉族生活体育风俗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262 更新时间:2024/1/16 9:54:20

体育的目的是锻炼体能,增强体魄。清代后期,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传入,体育风俗渐趋丰富,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吸收和创新,演化出近代体育。

1传统体育的沿袭

滑冰本是满族民间的传统游戏,清中叶后北方汉族参加滑冰活动的越来越多,到了清代末年,滑冰也为我国北方汉族所爱好的运动之一。尤其花样滑冰的内容比前期更为丰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富察敦崇在他所作的《燕京岁时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蜒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页。宝竹坡《偶斋诗草》中有一首咏滑冰的诗,对当时民间滑冰的情况有所描写,其诗云:“朔风卷地河水冻,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当行滕,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侧,凌虚取势斜燕轻,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是耶洛仙非列子,风胡能御波能凌。”诗中还提到,每至冬季,人们往往结队去滑冰,“蹈险行乐记战兢”,可见人们对滑冰运动的热爱。一位65岁的滑冰老人齐子林,十二岁(1883)起就练习滑冰,入手时,先练“官子”八式(速度滑冰),熟练后再学花样滑冰。据说他能练的花样“名目至为繁多”,主要有“猿猴抱桃、卧鱼、双飞燕、鹞子盘云、金鸡独立、哪咤探海(夜叉探海)、凤凰展翅、童子拜佛、卧睡春、香炉爪、千筋附、朝天镫、大蝎子、摇身幌”等十四式。《北平体育月刊》4卷2期,《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四辑引。

光绪初年,天津一带河上也是滑冰的地方,“当时由天津寄往河北冀县、滏阳河的锁等地方的书鸿邮柬,平日需时半月,但在河水结冰之时,托溜冰人携带,则他们溜冰而行,疾如御风,朝发天津,夕至大名了。”吴忠:《中国体育发展史》,第63页。

汉族地区还有赛马活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北沧县治北水月寺曾开赛马之场,“有来自三百里外者,颇极一时之盛。”《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74页。

清代后期,在河南、安徽、江苏交界一带,有习武之俗。安徽“毗连河南、山东,刀剑以嬉,习为风俗。”《金壶七墨?浪墨》,《捻军》第1册,第378页。后来发展成“捻军”。发生在北方的义和团,其前身也是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02页。的武术团体。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山东巡抚张汝梅给朝廷的奏折可知,在义和团活动较活跃的“直隶、山东交界之区,拳民一年多一年,往往趁商贸墟市之场,约期聚会,比较拳勇,各自亮拳。”《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可见习武风俗之盛。

20世纪初,伴随着废科举、兴学校和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发展,南方出现了着名的群众性武术团体“精武体育会”,北方组织了“中华武士会”。精武体育会兼收南北武术流派,后来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会40多处。同一时期,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北京的“四民武术社”,河北完县的“蒲加拳社”,上海的“拳术研究会”,山东青岛的“中华武术会”等武术团体。由此可见,在清末,汉族民间习武强身的风俗仍长盛不衰。

2控体育项目的进入

近代体育,一开始总是与军训练结合在一起。晚清最早的体育是军队练洋操。咸丰十年(1860年),上海租界成立“常胜军”,与湘淮军会剿太平军。“常胜军”除施演洋枪洋炮技法之外还进行以体育队列、队形、步法为基础的军事训练,大开了中国地方洋务官僚的眼界。此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以西法训练军队的洋务军事学堂陆续建立,近代体育的影响愈来愈大。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仿行德国普鲁士军队的兵操以及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体操,军事训练科目更加系统化。

民间的体育活动晚于军队。20世纪初年,清政府批准的“癸卯学制”中规定体育为城市中小学堂的必修课,从此中小学堂开始正式添设体操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公报》报道一则消息称:“本月初八日即礼拜日,早九(点)钟于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正齐,公议体育之事,定名为体育研究所……已由日本大阪购来体操器具若干……假文庙庭中已开试体育游戏,打球、踢球、超距、哑铃等外,尚有许多器具渐渐添补。”《大公报》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二日。除了民间推动、官府倡导之外,外国人的体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气民风。20世纪初年,北京尚盛行“蹴鞠之习”,“因英国公使馆之北所圈余地甚大,逐改为抛球场。美国公使馆之西所圈余地亦改为抛球场,每日习练,华人往观者日以千百计。”(《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以后,各项球类活动在各大城市逐渐展开。

各地的体育运动促进了校内、校际乃至全国性运动会的召开。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全国第一次运动会在南京召开。各省14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的比赛,观众达4万多人。晚清的体育活动终于从军队走民间,成为精神文化生活、健身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赛船也是体育性休闲活动。《申报》在报道这一年的赛船盛会时说:“中西观者如堵,拥挤异常,与观斗驰马时仿佛然,亦不得谓之非不观也。”《申报》1982年9月27日。除这类项目外,还有一种活动,既属于市政消防演习,又含有体育娱乐的性质,这就是每年夏秋间举办的“水龙会”。“是夜齐集浦滩,各水龙排次序居前者为灭火龙,另扎一纸龙置车上,中烛以火,旁悬五彩玻璃灯,其后十余车装如前式,间以花爆、火球、火铳、火字及西人音乐,光怪陆离,耀人耳目,来观者人如潮涌。”葛元煦等:《沪游日记?凇南梦影录?沪游梦影》,第8~9页。后来,因为每举办水龙会必出火警,这一活动遂为单纯的消防演习代替。

赛马、打猎、划船、跑马等活动。道光三十年(1850年),外国人在南京路与河南路这间划出80亩土地辟为公园作跑马之用。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泥城浜一带购置第二块土地称第二跑马场。以后又在现在的人民广场一带建成跑马厅,取代了原有的跑马场。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上海运动事业基金”,专为板球、棒球、划船等运动提供费用。其中跑马赛马在中国百姓中影响最大。每逢赛马季节,“举国如狂看跳浜”,上海市民几乎倾城观看。比赛的盛况,吴有如的《点石斋画报》专门有图介绍。最初跑马厅不许华人入内,华人更没有资格参加跑马俱乐部,“以后凡购票者都可入内,票价高,站在道边高处也能观览,有图利者备些长凳供人站立观望,每人收几个铜元。一般富家子弟,雇着马车,车上扎着彩绸,五色缤纷,非常悦目,这种车辆专供顾客围绕场外,恣意观赏而用,成为流动观台。”《上海风物志》,第76页。再往后,跑马有了强烈的赌博性质,参与者日众。

标签: 汉族清代风俗

更多文章

  • 《昌运长久:说说康乾之治那些事儿》序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事儿,序言,长久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清帝福临去世,皇三子玄烨继位为帝。有清一朝自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政治相对清明,国力强盛,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最后的黄金代。首先,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康熙后,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皇权进一步加强。到雍正、乾隆时期,军机处将议政王

  • 身为康熙最爱的儿子,为什么要废掉皇太子胤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废掉,康熙,皇太子

    康熙皇后赫舍里的儿子叫胤礽是康熙的嫡子,他也是**,可是被康熙两次废掉。与皇位只是差一步。康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皇帝,康熙在位时,平定三藩、收复噶尔、战沙俄,还收复了台湾,使大清朝王朝走向盛世辉煌。就是这样一个文武英明皇帝。胤礽人生的第一步很是好比别人要强的多没有费劲就当上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让胤礽

  • 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和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太平天国,性质,意义

    太平天国规模之宏伟、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无可比拟的,而且它不同于历史上的单纯农民战争,在起义的前途上也有了新的展望。太平天国宣布其宗旨是要建立“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社会。它的政权掌握在劳动人民之手。它的农村政策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

  • 清朝历史上不贪不色的翁同龢为何救不了大清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不贪,历史上,清朝

    导读: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有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他们不贪财不好色,以儒教道义严于律己,是清流的代表,但是他们没能挽救大明亡国。大明亡国后,东林党成为历史,但中国清流没有消失,他们至少从形式没有亡,前清和晚清,中国都有清流党。尤其晚清,清流甚至再次成为中国政坛重要力量,其代表人物是张之洞、张佩纶

  • 黄宗羲科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哲学,基础,思想

    就像浙江历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家王充批判形形色色的鬼神邪说与世俗迷信那样,黄宗羲对各种怪异现象也站在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上作了尽可能符合科学的解释,并批判了各种世俗迷信,而他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立场是立基于其自然观方面的气一元论哲学思想的,他认为,整个宇宙都是充满了气、由气构成的,即所谓&l

  • 清代出身最高的皇贵妃,统领大清后宫于22年,死之后天子亲自祭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后宫,天子,清代

    皇贵妃是明代时期后宫妃嫔等级中最与众不同的类别人群,她的影响力仅次王后,具有协理后宫之权,因而可以位至皇贵妃者绝对并不是通常人。据有关统计分析,清代最后名分成皇贵妃者总共有21人,在其中出生最大的应属康熙后宫的悫惠皇贵妃。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悫惠皇贵妃的出身吧。悫惠皇贵妃佟氏,原为汉军镶黄旗人,后抬至满

  • 王尔烈传:文压三江 鉴修四库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文压三江,王尔烈传,鉴修四库

    近些年来我们在电视荧屏上经常能看到有关清代名人传记的影视作品,譬如《宰相刘罗锅》《铜牙铁齿纪晓岚》,这两部作品主要记载清代两位大才子刘墉和纪晓岚的传奇经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与他们同时期的另外一位历史人物却很少为人所知,他不仅仅是二十年前红遍全国的一部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中

  • 八、鬼子六—恭亲王奕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恭亲王,鬼子

    奕訢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史上,最为显赫的皇室贵族成员之一。对清末政治有深远影响,是太平天国的镇压者、洋务运动的开创者、也是诸多屈辱条约的签订者,主持三朝外交,人称“鬼子六”。他的政治生涯几经沉浮,将中兴的誉与辱国的毁全都留在身后。他风云多变的一生,反映出清末动荡

  • 巾帼英雄革命烈士秋瑾生平事迹简介:秋风秋雨愁煞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巾帼英雄,烈士,生平事迹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

  • 为什么康熙的儿子里只有雍正管隆科多叫“舅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康熙,舅舅,雍正

    咱们看与清宫相关的电视剧,看到雍正的时候,总免不了一个人,这就是隆科多,雍正还曾称他为“舅舅”。可后来,随着学习清史的深入,我才发现,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是乌雅氏,而隆科多是清初大世家佟佳氏,都知道舅舅是母亲的兄弟,这位孝恭仁皇后和隆科多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他怎么就成了雍正的舅舅了呢?康熙晚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