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五、康熙遗诏的价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764 更新时间:2024/1/5 11:09:46

康熙61年11月13日,凌晨四点钟的样子,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向他们宣布了谕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康熙口谕,此口谕和康熙遗诏最后一段话完全相同。但这份遗诏却让后人有了饭后的谈资,原因就是雍正的继位“一定”有问题。

我们今天来看康熙遗诏,并不想看他最后那段立谁为皇帝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是,这位号称千古一帝的人在临死前到底说了什么。是否真的如古人所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遗诏原文译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从来帝王治理天下,没有不把尊敬上天,效法祖先作为首要之事。敬天法祖的主要内容,就是使远近宾服,让人民休养生息,以四海民众共同利益为已之利益,以天下百姓心愿为已之心愿,在国家没有危险时即注意加以保护,在天下未乱时即不懈孜孜求治。不分日夜,尽心尽力。为国家长治久安筹划,才能近安。)今朕年届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实赖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凉德之所至也。历观史册,自黄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临御至二十年时,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时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书·洪范》所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以考终命列于第五者,诚以其难得故也。

(现在我年至七十,在位也已六十一年了。所以如此,实在是上天和祖宗暗加佑护而不是我有什么德行啊!从黄帝甲子年迄今,共四千三百五十余年,其间称帝者三百多人。像我这样在位时间之长的很少。我在位二十年时,没有想到会活到在位三十年;在位三十年时,没有想到会活到在位四十年,现在我已经在位六十一年了。《尚书·洪范》篇所载五福,一是高寿,二是富有,三是康宁,四是好德,五是善终。五福之中,以善终列于最后,是因其非常难以达到啊!)

今朕年己登耆,富有四海,子孙百五十余人,天下安乐,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心亦泰然。念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

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该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论概以为酒色所致也,皆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净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盖由天下事繁,不胜劳惫之所致也。

(现在我已经是耆宿之年,富有四海,子孙一百五十多人,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我的福气也很大了。即使有突然而来的变故,心亦安然。自从我登基以来,即使未能完全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与三代明圣先主相匹比,但是几十年来孜孜求治,小心谨慎,从未松懈,数十年如一日。这些,怎么能用劳苦两字简单加以概括啊!不少前代帝王短命而死,史家论及,一般都说他们奢侈腐化,贪于酒色所致。这些都是后代书生随意加以讥讽,以致不少品行优秀的帝王也被他们说得一无是处。我现在为那些前代帝王说句公道话:他们所以早夭,实在是因为治理天下任务十分繁重,身体无法承受的缘故啊!)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易》遁卦六爻,未尝言及人主之事,可见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尽瘁,诚谓此也。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够履行这句话的臣下,只有一个诸葛亮,而作为帝王,肩负至重,无法推卸,哪里是臣下所能比拟的呢?臣下愿做官就可以做官,不愿做官也可挂冠而去,年老退休回家,抱子弄孙,还可以过一段自在生活。而做国君的却没有此等福分,勤苦一生,无从休息;大舜虽称无为而治,但是却于巡幸途中死于苍梧;大禹一生更是忙碌,以致手脚都长了厚茧,最后死在会稽。这样勤政,四处巡幸,不能有一天休息,哪里能说是崇尚无为,清净自持呢?《易》遁卦六爻,从没有谈到君王之事,由此可见,君王本就没有休息之时也没有休息之地,只能是“鞠躬尽瘁”而已。)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无取天下之心,尝兵及京城,诸大臣咸云当取,太宗皇帝曰:明与我朝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系中国之主,不忍取也。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稽查典礼,安葬崇祯。昔汉高祖係泗上亭长,明太祖一皇觉寺僧,项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归于汉;元末陈友谅等蜂起而,天下卒归于明。我朝承袭先烈,应天顺人,抚有区宇,以此见乱臣贼子无非为真主驱除也。

(自古没有一个朝代得天下比我朝更名正言顺的了,我太祖太宗起初并无取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经率兵至北京附近,许多大臣都要求攻而取之,太宗皇帝劝止他们说,明朝和我朝,虽然平素关系不好,而且目下攻之也甚为容易,但是考虑到它是中原之主,因而不忍心攻取。后来流贼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不少臣民纷纷迎我师入关,不得已,我朝才发兵入关,剿灭李自成,入主中原将崇祯皇帝安葬。起初,汉高祖不过是泗上一个亭长,明太祖不过是皇觉寺的一个和尚,项羽先起兵攻打秦朝因为残暴,才让汉高祖得了天下。陈友谅蜂起,而让明太祖得了天下。我朝上靠祖宗福荫,下顺百姓意愿,从而统一了全国。可见,李闯王、张献忠等乱臣贼子起兵作乱,不过是为我朝统一创造条件罢了。)

凡帝王自有天命,应享寿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寿考,应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读书于古今,道理粗能通晓,又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然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汉北,皆出一心运筹。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枉费,谓皆小民膏脂故也,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两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及百分之一。

标签: 价值康熙遗诏

更多文章

  • 地方控制的加强与博学鸿词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博学,地方,鸿词科

    在绝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皇帝之下,清代的中央机构有内阁(实权在军机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和院寺(都察院、大理寺、理藩院、翰林院、太仆寺等),分别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清代则设有行省和特别行政区。省下设道、府(或直隶厅、直隶州)、县(或厅、州);每省设巡抚(无巡抚,则由总督兼),每一省或数省设总督。

  •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刚登基的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时候,隆科多,雍正

    雍正为什么杀隆科多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对隆科多那是百般信赖,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询问他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派君臣和睦相处的景象。雍正(资料图)但是好景不长,在1725年,雍正开始为难隆科多,并开始有计划性的打击。那么,为什么雍正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大改自己对隆科多的态度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隆科多开

  • 秦桧后人被皇帝问起祖宗是谁?机智回答当上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当上,机智,祖宗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大批的英雄人物,他们无私奉献,为国为民都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光芒,才会让小人心生嫉妒,并想方设法的来陷害他们。说起南宋时期的英雄,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他的故事及忠心妇孺皆知,与此同时,当时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民族英雄岳飞的人物-秦桧,也成

  • 清朝皇子为什么叫“阿哥”?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什么叫,皇子,阿哥

    阿哥、阿玛之称不是皇族专称,而是整个满族所用的称呼。实际上正式场合的称呼,都是皇子。比如康熙遗诏里称“皇四子胤湛”,就是皇上的四儿子胤禛。满族人称呼儿子都是阿哥,女儿都是格格。皇室的女儿是称公主的,也不是称格格。格格一词也是民间用的。当然宗室内部可以这么称呼,但是外人绝对不行

  • 思想家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是受禅宗影响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思想家,禅宗,美感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着名的思想家,也是和黄宗羲、顾炎武合称的清代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王夫之画照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有反对禁欲主义、气一元论、均天下反对专制主义、反对人生而知之的观点,提倡正确逻辑、理势合一观点,讲人性变化论等,这些都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结晶。而这些思想的提出,是

  • 范文程作为清朝的权臣 他死后到底给后代留有多少钱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多少钱,权臣,死后

    权臣范文程给后代留有多少钱,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清朝之所以能够存在276年的时间,与清朝皇帝重视汉臣有很大的关系。在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没有超过一百年,但是满清是一个例外。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就是清朝皇帝重视汉文化。同时也重用了很多汉臣。在清朝时期,出现了范文程、

  • 隆科多和雍正老母真的是“旧情人”的关系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的是,老母,雍正

    隆科多和太后之间也不可能是“旧情人”的关系。因为隆科多的祖父、父亲都对朝廷有功,家庭显赫,他的父亲既是康熙的舅舅也是康熙的岳父,他的姑姑是顺治的皇后,而这位皇后生下的孩子便是康熙。而乌雅氏则是内务府包衣出身,身份很卑微,两个家族之间不可能有来往,隆科多与乌雅氏之间也没有接触的机会。再者,按时间计算,

  • 清代儒学概说:清代的儒学的调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儒学,概说,清代

    王阳明学派的心学特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发展到后来,随着王学门生的各自进行解释,逐渐流于谈空说玄。入清之后,知识分子已不屑于作王学的继承人,而是反对王学,继而反对整个宋明时期的学术风尚,而遥承两汉的学术风气。最初批判王学的是顾炎武,在他看来,明末的“神州荡覆,宗社丘墟&rdquo

  • 徐元文简介: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故事,清代,简介

    科举及第效力清廷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先祖原居江苏常熟,后九世祖徐良举家迁到昆山,因而徐家成了昆山望族。曾祖父为明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父亲均为明朝的贡生;母亲是昆山顾家的名门闺秀,舅父就是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爱国硕儒顾炎武。徐元文从小沉静向学。他专攻六经,旁涉百家。

  • 揭秘龚自珍与侧王妃顾太清真的偷情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真,王妃,龚自珍

    龚自珍简介记载他是清朝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1792年8月22日出生,龚自珍自幼好学,从小研读《经史》和《大学》。他喜欢写作,13岁的时候就写了《知觉辨》,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集。27考中举人,龚自珍考了6次终于在38岁时当上进士。曾经在内阁、宗人府、礼部任过职。48岁辞职回乡,一生写过3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