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着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明朝着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441 更新时间:2023/12/14 5:19:26

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着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

王守仁画像

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开始一心悟道,领悟儒家心学之道,广收教徒进行讲学。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格物致知剥夺了人的天性且过于繁琐。

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于国,他问为朝廷出谋划策,以国家兴衰天下兴亡为己任;于学,他继承发展心学,使得心学成为明朝的主流学说之一,更是使心学一派远传海外;于己,他的一生笔耕不缀,文学着作众多且文采斐然,并将心学的奥秘融入自己书法之中,已然无愧于心。

王守仁思想

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人像图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守仁知行合一

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生的一代大儒王守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心学,他一生对心学这一明代主流思想的贡献良多,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除却“致良知”,“心即理也”等一系列精华思想外,更有“知行合一”这极具深刻含义的理论。

知行合一书法欣赏

在王守仁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将“知行合一”这一精华思想中的“知”和“行”分开过,一直从根本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有认知就会有行动。这一思想观点在现今看来更是有着极大地借鉴意义,在其着作《传习录》中有一句:“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可能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过于深奥了,那么可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何谓“知行合一”。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如果你的心里有尊老爱幼这样的想法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去将心里的想法付诸实践。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算心里有尊老爱幼的想法,但也不会去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它呢?那是因为他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知行合一”,他只有认知却不采取行动。

“知行合一”就是指知在行里,行中有知,知行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结着。“知行合一”是王守仁心学与朱熹理学最大的不同点,王守仁认为朱熹的理学对知与行这一概念进行了分裂,他的学说使得广大儒学生的认知与行动时相互分离的,是导致明代儒学支离破碎的重要因素。

王夫之和王守仁谁更有成就

王夫之和王守仁都是明代的着名人物,王守仁是明朝后期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上影响极大。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极大的影响力,是知名的大儒。

王夫之画照

王夫之的影响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是着名的哲学家,对于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想进行纠正和批判。他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让人们对于传统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很多开创性的观点是现在人还在研究的重点。

而王守仁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他的成就非常高,甚至可以说到了开宗立派的地步。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红药的思想流派,甚至足以影响到当时社会的变化,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形成了着名的东林党,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多知名的人物或者朝中大臣都是他的信徒。

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更加成熟和系统,他开创的心学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巨大。同时他还是一位着名的军事家,曾经自己组织过义军打败了叛乱的藩王,在剿匪作战中也十分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甚至到了土匪听到他的名声就自动出来投降的地步。

两个人都是成就非凡,但是如果相比较的话,还是王守仁先生的成就更大,因为王守仁是位全才,并且还是开宗立派的圣人,可以后古代先贤媲美的人物,相比之下王夫之先生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标签: 一所思想家明朝

更多文章

  • 一代文豪龚自珍是怎么死的:谁想置他于死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豪,是怎么,死地

    龚自珍的祖父龚褆在朝为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并着有《吟朦山房诗》,其父亲龚丽为官至按察使,并着有《礼图考》等,那么龚自珍是什么样的人呢?龚自珍画像龚自珍自幼学习诗词,在文学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创作才华,他在十三岁时写了《知觉辨》,十九岁时便能倚声填词。他的诗词风格不拘一格,语言新奇,将抒情、政治时事和艺术

  • 龚自珍的故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天公,我劝,故事

    名人语录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组诗《己亥杂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具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名人历史】龚自珍(1792年-1841年),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他出身于一个三世京官的官僚

  •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妃子婉容为什么出轨?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妃子,末代,爱新觉罗

    第一节概述众所周知,清王朝因辛亥革命而告覆亡,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清朝最后一任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之时,年仅六岁,还是个小孩子,不到婚娶年龄。因此,末代皇后之位也虚。即使长大结婚,但逊位的皇帝,其身份也与一介平民无疑

  • 清政府欠的一屁股债最终怎样了?是否还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屁股,清政府

    清朝灭亡以后,清廷与帝国主义签署的全部赔偿款都由国民政府所有担负,最终几笔赔偿款始终付款到1939年清朝末年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简直可以出本书了,至于赔款更是不计其数,而且这里面赔款总金额不光是条约上赔的钱,还包括了惊人的利息,因为随着赔款数额的越来越恐怖,清政府一次性拿不出拿不出来这么多钱,

  • 清代大臣上早朝十分不易,半夜就起床,不敢吃早饭,苦练跪功!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臣,早饭,清代

    人们在许多电视连续剧啥都看了清朝皇帝和大臣上早朝的场景,在其中印像深刻的,莫过《铁齿铜牙纪晓岚》里边的纪晓岚与和珅斗嘴的界面,但事实上清代上早朝并没有那么简单,特别对于大臣来说,每次上早朝都是一番要命的折腾。在清朝皇帝上朝非常早,一般来说在凌晨5:00左右,有时候皇帝会在凌晨3:00就开始上朝,而根

  • 清朝状元大全:清朝状元都有哪些?详细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朝,状元,详细介绍

    傅以渐傅以渐,山东聊城人。字于磐,号星严。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卒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顺治三年(1646)状元,授弘文院修撰。后多次升迁,从国史院侍讲、秘书院侍讲学士、国史院学士,至顺治十一年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傅以渐奉诏陈述时务,他上奏安民策。所奏合国情、顺君意,遂加封太

  •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都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君子,都是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怎么死的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同时逮捕了这六人。9月28日,6个人在菜

  • 皇太极为何改国号:改“金”为“清”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国号,太极

    努尔哈赤在1619年的萨尔浒战役中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明朝军队,并在后来的诸多大小战争中逐渐占领了明朝的辽东地区,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将自己的国家命名为“大金”,他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让自己的国家继承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的光荣传统,以自己为金朝的后继者。努尔哈赤认为金朝是女真人历史

  • 清朝奇怪的侍寝规则是怎么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又是,是怎么,清朝

    清朝这个朝代是很特殊的一个朝代,因为当政的人不是汉人,而是满人,因为是满人所以很多的规矩也就和我们印象中的皇朝不一样吧,首先是满人自己的祖先就定下了很多严格的规矩,那就是当皇帝的一定要恪尽职守,所以连皇帝的房事都是有规矩不能乱来的,在历朝历代中,皇帝的房事还被管的还是第一次听说,因为皇帝也是人,所以

  • 甲午之战:第七章 辽东乱,血战威海卫_明朝与清朝两场中日之战的过程比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战,威海卫,辽东

    战斗过程和结果比较比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和清朝甲午中日战争两次战争的过程,可以发现如下的共同点。倭寇都是不宣而战,并且在战役的前期彻底掌握了主动权。明朝抗倭援朝战争时,日本水师第一战就彻底摧毁了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并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朝鲜大部分战略要地。甲午战争时日本在丰岛打击中国运兵船,并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