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江为什么宁可得罪最好兄弟也要求得招安

宋江为什么宁可得罪最好兄弟也要求得招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992 更新时间:2023/12/12 15:24:29

宋江这人能做梁山泊首领,并不仅仅是他救了晁盖,并因为晁盖的关系当上了二把手,晁盖一死他就继任为第一头领。他所以能让兄弟们服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 能说会道,善于协调和周边人的关系,这在郓城县如此,到了梁山泊更是如此。即便是一时兄弟们意见稍有差异,他也会在拿出自己的限制措施以后让兄弟们行事。比如那个李逵,很多次一定要违拗宋江,宋江总是要给李逵一些限制,无非是不准吃酒、收起板斧、跟谁行动就要听谁指挥之类。这样既能遂了兄弟们心愿,自己又有台阶可下,保住了自己的权威和面子。不过,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招安。这件事情宋江根本就不容兄弟们有异议,即便是很多人明确表示反对,宋江仍然是一意孤行,丝毫不考虑兄弟们的心理感受,甚至要借机杀掉救过他的李逵。

应该说,农民起义造反最好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自己当皇帝,方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过,宋徽宗治理下的大宋王朝虽然已经是奸佞当道,民怨沸腾,但这个政权的力量还远远大于起义的农民军,要想自己当皇帝夺取政权或者和现在的朝廷分庭抗礼还不是合适的时机。比如说这个方腊,虽然是当了几天皇帝过了一把瘾,最终却是身首分离,一班部下也都跟着殉葬。他们还好说,毕竟壮怀激烈了一把,可是跟随他们的那些“喽啰”们可是惨了,死了的是“逆贼”,活着的是匪,家人也都算成了匪类。还有一条出路也就是招安了。问题是,宋江这个招安既露骨又急切,并不是在梁山众兄弟思想统一,外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进行的。他见了人人都说可杀的高俅,表现出的那副奴才相实在是令人作呕!为了实现招安,他不惜走妓女的门子,也是为那个社会的正人君子所不齿。那么,宋江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要招安呢?

宋江的一贯思想使然

宋江要朝廷招安,是骨子里的东西,既不是为了大众生灵免受干戈罢兵息战,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来的必经之路,而是本性使然。他杀了阎婆惜,流落到孔家庄,遇见了准备上二龙山落草的武松。这时候,他还是一名逃犯,自己惦记着朝廷能够大赦也就罢了,还不忘惦记着武松日后招安之事,而这时候,武松能不能上得二龙山尚且不知。宋江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在他看来,只有招安,才能成为英雄,“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声。”为了能够说服武松,它掩盖了不屑与“草寇”为伍的真实思想,说:“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兄弟,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临分手还不忘了再絮叨一番:“兄弟,休忘了我的语言。”在前面为阎婆惜介绍时,说宋江“是个好汉,只爱学使枪棒”,后来被逼无奈上了梁山,也能够骑马上阵,为什么就不能上二龙山?说到底,宋江的意识当中,他这个罪犯也比草寇强。他更不管武松内心是怎么想的,只管把自己的思想强行灌输给武松。武松两次都没有接这个茬儿,后来鲁智深、杨志更是反对招安派。

对于招安,宋江也消停过一阵子,那就是刚上梁山那会儿。这原因有二,一是宋江刚从刑场上逃生,惊魂未定,他时刻幻想着的那个朝廷不但没有饶恕他,还在连他的老爹也困在了庄园里,这让他一时失望透顶;二是梁山上的头领是人家晁盖,总不能连脚跟还没有站稳就推销自己的主张吧!等到他代替晁盖出了征,觉得有了资本,他那个招安思想又冒出了头。捉到呼延灼,他说“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见到宿太尉,他马上表明态度,他不是要造反,而是“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就是在卢俊义捉了史文恭,他要按照晁盖遗嘱把山寨第一把交椅让出来,也不忘了告诉卢俊义,将来要“归顺朝廷”。等到他找了一个道士玄通,破译了一个谁人也不识的蝌蚪文字,证明他们这些人都是上应天命,他那个招安之说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在重阳节这天,宋江写了一首《满江红》的词,仍然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哪知道武松等人心里非常反感这件事情,平常不说是抹不开兄弟面子,在这重阳佳节,你宋江不让兄弟们开心的过一个快乐节日,兄弟们可就闹心了。于是,武松叫了起来:“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们的心!”黑旋风李逵更是把椅子踢碎。鲁智深虽然没有直接发作,但在宋江教训武松时,鲁智深明确表示:“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尽管后来众位兄弟都没有了话说,但重阳节那天,“当日饮酒,终不畅怀。”大家闹了个不欢而散。

这是他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

在招安问题上,梁山泊大致分为两派,拥护派和反对派。拥护派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有钱人,像柴进、卢俊义就是这一类。招安了,即便是没有官做,他们仍然可以回去过富豪的生活。二是当官的人,像呼延灼、关胜等人,这些人本来是来征剿梁山好汉的,一时失手自己成了俘虏,宋江给了他们一个期盼,能回到原来的官位上去,那实在是求之不得之事。本来他们就是想通过剿灭“梁山草寇”来扬名的,不成想立功不成,回又回不去,死又舍不得死,有招安这般好事,又怎能不坚决拥护?三是想当官的人,就是吴用、公孙胜。先说吴用,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封建时代,读书不做官谁会去读书?不想子弟们读书当官谁会去请先生?先生教学生说读书不要想着当官,谁会请这样的先生?所以,吴用无论是作为读书人还是教书人都是想当官的人,只不过他想通过科举这条路走不通罢了。现在,宋江给了他这样一条路可以实现理想,又怎会不坚决拥护?公孙胜是自己找到晁盖的,这样的修行之人哪像个修身养性之人?劫生辰纲是谋财,招安了是谋官职。更何况玄通道人弄得那番玄虚,说到底就是他公孙胜的密谋策划。

反对派也分为三类。一是鲁智深、武松,他们在官府里混过,但都是些办事员之类的人物,又是武林中人,官场上一些道道他们没有心思去琢磨研究,自然也就不知道当官利益所在;二是李逵,他是平民百姓的代表,只想到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让老娘跟着享几天福,剩下的就是自在快活,招安了,反而失去了这番快乐;三是林冲、杨志,这些人得罪的是当朝权贵,已经是家破人亡,只剩下孤身一人,招安了又将向何处去?何况这些人已经做过军官了,他们就是从那个地方来到梁山的,再回到那个原点上,无非是兜了一个圈子而已。

宋江当然是当官的一类,他在当官的过程中不知道捞取了多少好处,这不是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能够感受到的。所以他们才会在招安问题上产生明显的分歧。

为的是保住自己的财产

招安了,林冲回到了原点上。那么,宋江就不会回到原点上吗?就当官这个意义上来说,宋江的确会回到原点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看问题,宋江和林冲有着很大的区别,那就是,宋江有家产可以恢复,林冲已经是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梁山泊是宋江的暂时栖身之处,宋家庄才是他的根本;而反对派那些人,梁山泊是他们的立足之地。宋江为了恢复他的那份儿财产,已经不管兄弟们有没有安身之地了。当朝廷决定了要对梁山泊实行招安,但还没有具体的安置措施,宋江就亟不可待地让人到梁山泊“买市十日”,到了罢市之日,又亟不可待地“便要起送各家老小还乡”。亏得吴用出来劝他,说:“兄长未可。且留众宝眷在此山寨。待我等朝觐面君之后,承恩已定,那时发遣各家老小还乡未迟。”什么叫“承恩已定”?那就是对这一百零八人进行安顿。等到宋江被封为“破辽都先锋”,宋江立马就叫 “自家庄客,送老小、宋太公并家眷人口,再回郓城县宋家村,复为良民”。什么叫做“复为良民”?就是宋江的全部财产再次归他宋家所有。

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的答案都有了,有财产和想通过当官获取财产的人是招安的拥护派,没家没业没财产的人是招安的反对派。

那么,反对派的兄弟们为什么不一反到底呢?这是由他们的思想观念所决定的。一是他们找不到一条更好的路供兄弟们选择,也就是说,拥护派内心深处当然对招安心向往之,但反对派能提出一条更好的道路吗?李逵倒是提出来让“宋江哥哥”当皇帝,但这种顽童式的理想主义根本就不切合实际,不要说拥护派,就是反对派鲁智深、林冲等人也懂得这条路走不通。试想,凭梁山的人马,打一个曾头市都会搭上晁天王的性命,攻打并占领州府城池,行吗?他们闹一闹东京,把它搅一个翻江倒海可以,真正攻打下来属于自己,恐怕这些人还真的不敢想。二是兄弟义气让他们不得不服从宋江这个大哥,当然,他们也是真正从内心里服从这个大哥。用李逵的话说:“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他们每一个人都懂得,要把梁山上这各色人等聚拢在一起的,只有这个宋江大哥。换一种说法,因为宋江,才有了眼下这种局面。在讲义气的宋江大哥面前,心里就是再不舒服,也不能不讲义气。正因为如此,在他们冷静下来以后,即便是心里仍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他们也不好再表示什么。

总起来说,宋江这番招安,总让人觉得有点儿窝囊。可能当时的人把他看作是及时雨,呼保义,可是通过招安这件事情,总是让我们现在的人对宋江爱不起来。这就让人有了一种纠结,对宋江其人,爱不得又恨不得。

标签: 宋江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连马超都怕的三国名将张郃,为何不敢叫板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郃,三国,赵云,历史解密

    在三国这段纷乱的历史中,曾出现无数的英雄好汉,除了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领袖级别的人除外,其他的英雄好汉们也成为后人歌颂的对象,被载入书籍中,虽说《三国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也是根据历史进行改编的,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曹操是个很聪明的人,不仅自身有着非常强的实力,而且广招天下能人志士,创造了非常强

  • 太监被阉割后是怎么上厕所的?真是太可怜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太监,历史解密

    在古时候其实让我们觉得同情的人很多,不管是女性还是老百姓还是别的下人们,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悲惨的,女性的话就是地位低,百姓的话基本上就是穷,而过得比较舒适的就是那些商人和大官了。当然也有很多清官,像是狄仁杰、纪晓岚这种肯定是比较清贫的。而除了他们之外,最不好受的就是太监了,主要还是因为生理上的痛苦

  •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谁最弱?实力薄弱为何还能抗秦20年?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战国七雄,在战国时代,其实远不止这七个国家,但是它们却是当时所有国家里面最厉害的七个国家,其他的小国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存在感。不过,就算是战国七雄,其中也还是有弱有强的,强大的如秦国,最终吞并六国统一天下,那么你知

  • 明教朱元璋为何在靠其夺得天下后对教众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历史解密

    “明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它是整部剧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亦是整个谜团的所在。比如说杨逍曾对张无忌口述说,“明教是以抗元为己任的”,然而在六大门派眼中它却是不折不扣的魔教。再比如剧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国功臣常遇春皆出自明教,前者更是直接取国号为“明”,那这里的“明

  • 他是历史上唯一通过选举上位的皇帝,却被百姓憎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张邦昌,宋朝,历史解密

    宋朝的张邦昌无论是在演义里还是评书里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坏蛋,他坏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主张与金军议和,第二他当了金朝的傀儡皇帝。在演义中,张邦昌被塑造成一个自私自利,为当皇帝不择手段的卖国贼。其实张邦昌虽是主和派,但他却不是卖国贼,讲和其实也是一种战略手段,如果主战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自然就没有主

  • 赵武灵王有多爱面子?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赵武灵王,春秋,历史解密

    纵观中国之历史,成就改革家的莫不是人臣为主!最早留名与世的无数改革家几乎都出于春秋战国,那个时候改革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变法!如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燕昭王纳贤乐毅来投。战国七雄有一个算一个,全部都是臣下主持国君配合的变法。唯一的列外就是本文主角,赵武灵王赵雍。而且

  • 朱元璋讽刺日本人像青蛙,为何却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东北方向,有许多个小国,其中最为嚣张的当属日本了,这个国家原本是依附中国生存的,并且向中国学习了很多东西,然后将这些东西据为己有。到了近现代时期,中国没落了,日本因为明治维新得到发展,便开始骄傲起来,企图覆灭中国,让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华人民自然不是这么容易击败的,因此他们失败了,灰溜溜

  • 揭秘:萧何为何要冒杀头风险给刘邦做卧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萧何是八面玲珑老好人秦国郡御史,沛县令,一干同僚下属,他都能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我们常说老好人受气,萧何不是。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作威作福,什么时候该收买人心,用什么办法收买人心投入最小收获最大。比如沛县令办家宴敛钱,萧何知道这时候该作威作福。一是要把该敛的钱敛上来叫县令高兴,二要叫县令知道萧何能干离不

  • 古典乐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典乐派,钢琴家,历史解密

    在古典风格音乐中,对比的思想是本质特徵,就像在奏鸣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样,“强烈”的第一主题与通常有节制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尽避在巴洛克晚期音乐中已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强烈的对比概念是极重要的。例如像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中的戏剧性合奏那样。另一方面,在古典风格的范畴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即在某一乐章

  • 左良玉是忠臣还是奸臣?左良玉为什么能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左良玉,历史解密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是一位忠臣还是奸臣,后世存在着两种说法。说他是奸臣的人,因为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国,纵容自己手下的兵将劫掠妇女,抢夺金银。在自己的队伍发展壮大后,对于朝廷让他前往镇压起义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