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孟姜女哭长城之谜,起源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316 更新时间:2024/1/17 3:03:07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它被改编为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广泛流传,她的故事也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秦朝年间,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除了派大将蒙恬率军抗击外,还在民间征集八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

在苏州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他和妻子孟姜女刚刚新婚燕尔,正在度蜜月时,万喜良就被官府征发到了北方修筑长城去了。

岁月一天一天的消逝,丈夫一点音讯也没有。孟姜女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怀着与丈夫相会的美好愿望而跋山涉水北上,历经艰难险阻后来到了长城边上,却得到了丈夫早已在沉重的苦役下死去的消息。

一瞬间,孟姜女看到长城,想到了丈夫,她放声痛哭,哭声震动了天地,她那悲愤的眼泪飞溅到了长城上,把长城冲塌了一道长长的缺口。

按照常识,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哭到长城的,那么,孟姜女的故事又是怎样产生、演变、流传的呢?

有人认为,真实的孟姜女故事发生在齐国。齐国为武王伐纣后分封天下,相国姜太公的封地。在《东周列国志》等书中出现的“x姜”的名字,一般都是齐国人。所以,他们认为,孟姜女传说的雏形是《左传》中记载的孟姜。

孟姜是齐国大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公元前549年的一场战争中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后,对她表示吊慰。而孟姜却认为在郊野之地不适合吊丧,拒绝接受,于是齐庄公专门赶到她的家里吊唁。

孟姜除了这一段外还有一则善哭的记载,淳于髡[kūn]曾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样,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了孟姜哭夫的格调。

但是,严格地来说,这个时候的孟姜哭夫的故事和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后来,随着故事的流传,情节进一步增加和完善。西汉时期的刘向在《说苑》中增加了“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情节。刘向在《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投淄水”的情节。

这样,杞梁妻孟姜的故事到了汉代,开始接近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的《论横》、邯郸淳的《酋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说是哭崩了五丈。

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孟姜哭倒了整个杞城。这就说明到西晋时,杞梁妻孟姜的故事已经脱离了史实,完全演变成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就更加接近孟姜女的故事了。唐朝末年的僧人贯休在其诗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时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并把淄博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墙演化成了长城。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防御被他驱逐到了塞外的蒙元残余势力,而继续征发民夫修筑长城。百姓们对此怨声载道。

为了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人们就化用秦始皇暴政修筑长城,并把“杞梁妻”改为“孟姜女”,把“杞梁”改为“万喜良”,并增加了新婚、夫妻恩爱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除了以上这些故事演变,还有另外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根据的是现在山东北部长城铺村的传说。

故事是这样的,在泰山下,齐鲁两国的交界点,有一个名叫“铺子”的小村庄,里面住着一户姜姓人家,有个女孩名叫孟姜,长大后嫁给了一户万姓人家的男青年名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十分恩爱,可是在他们结婚后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开始在国内大力征调壮丁修筑长城,万杞梁也在被征调之列。

一开始,万杞梁修长城的地方就在铺子村附近的山上,孟姜女孩能经常到山上探望丈夫,并送衣送饭。

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成,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泰山以东区修筑长城,这一去就是几年,而且音信杳无。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受苦的丈夫,便连夜赶制好棉衣,沿着长城一路向东,为丈夫送寒衣。

当孟姜女一路颠簸,最后终于在莒国(今山东莒县)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但是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了长城脚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她扑在埋葬着丈夫的城墙边上,开始大哭起来。就这样,孟姜女连着哭了十天十夜,最终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片,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露了出来,孟姜女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又重新埋葬了丈夫。

这个传说也并非没有任何根据,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两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就已经完成。

但是,这个传说故事,说的也只是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

这样看来,无论是杞梁妻,还是齐国的孟姜女,她们无论是真实还是传说,哭的长城可是和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毫无关联啊,我们是不是把秦始皇误会了两千年?

标签: 孟姜女秦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寅的《桃花庵》是看破名利的洒脱,还是对仕途无望的感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寅,明朝,历史解密

    人生如白驹过隙,大好时光转瞬即逝,排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能活百岁者都堪称罕见,短短几十年的光阴,在某一方面达到极高的成就,即可被后世人所铭记。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称得上少有的全才,诗文、书法及绘画无一不精,但他并没有影视剧中的那般幸福,一生穷困潦倒。或许正是因为仕途上的不顺,才激发了唐伯虎的潜能,他的

  • 为什么两汉这么多后宫干政的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后宫干政,汉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一国的象征,君临天下。而皇后则是一国之母,母仪天下。漫漫历史长河中,不乏有许多杰出的皇后,她们不单是作为皇帝正妻,统领后宫佳丽,更是参与朝政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这被后世称为“后宫干政”。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其后呂雉便开始了夺权之路。在群臣的自保下,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便临朝称制

  • 中国4大稀有姓氏,这些姓氏代表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秦朝,秦始皇,历史解密

    在战国以前,人们的姓和氏是分开的,并且对于男性只用氏来称呼而不用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前的皇室贵族就成了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了封地,所以氏也没有那么多的意义了。他们有的以国家为姓,而有的则把之前的氏变为姓。就这样,姓氏开始慢慢形成了。由于皇帝是最高的掌权人,所以皇帝的姓氏是至高无上的。像百家姓中的

  • 古代弓箭威力并不大,可要是沾上一点“金汁”,威力立马就不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弓箭,历史解密

    古代中国诸侯国割据,战乱频频。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强国会去歼灭弱国,弱国则去侵占更弱的国。纷纷世事,战乱不休。所以在古代天下从来就没有和平过,分分合合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战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依靠人数还要依靠武器,如今的热武器暂且不谈。在古战争上最令人畏惧的非弓箭手莫属,

  • 康熙20个儿子,个个才华横溢,唯独他最傻却活得最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前几年古装剧热播的时候,“九子夺嫡”事件因为颇具争议性而成为了一个经典的题材,这也让我们对雍正的上位过程有了更多的想象。“九子夺嫡”,又称“九王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九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康熙皇帝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明君,虽然晚年能力

  • 汉景帝一次醉酒,留下的后代开创了一个新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身为皇上的妃子,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是最幸福不过的事儿了。可好事儿也有不合适的时候,比如来月事了。话说西汉景帝有一次翻了程姬的牌子,这程姬又刚好来月事,这种事儿在那时候是忌讳明说的。但她又不能不伺候皇上,这怎么办呢?所以等到了侍寝时间,程姬就让自己的侍女扮成自己的样子进去,刚好那天汉景帝喝醉了,

  • 窦娥立下了哪三个毒誓以表冤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窦娥,历史解密

    尽管历朝历代出了很多的清官,但受古代条件所限,再加上一些官员的不作为,使得冤假错案还是无法避免。当然这样蒙受冤屈的,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不过说起古代的冤案,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起窦娥。尽管她只是戏剧家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却在千百年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因为她的冤屈,使得她受到了人们的同情。事实上老

  • 曹操当初也想收诸葛亮当军师,最后计划落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也正是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让刘备屡次大败曹军,终于有了三分天下的机会。但话说回来,对于这样的高明谋士,曹操如此惜才之人,是否也对诸葛亮有所垂涎呢?您还别说,曹操真的干过一件抄诸葛亮后路,准备收诸葛亮当军师的事儿,至于结果究竟如何?且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

  • 她本是宋朝公主,十七岁遭金人羞辱,三十岁就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柔福帝姬,宋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女子的身份地位是非常低的,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这些女子往往遭受着比男人更凄惨的痛苦,无论之前的身份如何,即便身为公主,也只能是战胜一方的胜利品。北宋末年,由于宋朝皇帝在战与和的犹豫不决,加上自己的愚蠢和听信宠臣,最终导致宋军大败。而金军发现宋军确实非常弱,就直接打下了东京汴梁,于是就

  •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的军事力量如何?为什么第一个被灭?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韩国,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虽然垫底,毕竟也是榜上有名,韩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与他的两个兄弟相比,韩国立国之初国力就不及魏国和赵国,这是韩国的先天不足。他领土最少,民众最少。但是国力与其他六雄比起来,相差太远,最后也是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这一年,秦始皇首先向韩国开刀,派内史腾灭了韩国。韩国在七国中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