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驻英大使马振岗在一次宴会上见到新首相布莱尔,对方跟他开了句玩笑,让马振岗当场愣住了。
那天距离7月1日香港交接仪式还有3个多月。马振岗也是刚刚上任英国大使不久,这天接到默多克夫人的邀请,晚上前去参加一场家宴。
马大使到达后,发现现场贵宾如云,包括英国新任首相布莱尔。由于自己刚来英国,而英国也恰好经历换届选举,新任首相布莱尔出身工党,是否会延续既定的策略,而我们在香港的驻军问题,是否会因为工党上台而变得更加顺利呢?
当时距离香港回归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而马振岗赴英最重要的任务,毫无疑问是做好英国方面的工作,配合中国实现香港的顺利回归。
但是因为此前彭定康的无耻行为,导致中英双方针锋相对,临立会与驻军交接安排是双方漫长又激烈交锋的焦点。英国保守党的背约行为与一意孤行让谈判几乎陷入僵局,偏偏又遇到英国内阁的换届选举,这对马大使能否顺利的完成任务增加了不确定性。
英国内阁选举最终以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压倒性胜出,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更能认得清楚世界形势的变化,马振岗意识到也许能给香港问题带来积极的影响,可惜因为时间紧急,他尚未与新任首相布莱尔会面。
而且此前与新上任的外交大臣库克就香港的驻军问题谈判时,双方还产生了“误解”摩擦,英国外交部看似积极应对香港的回归问题,又在驻军问题上毫不松动,这种矛盾的心态也许就是当时正在逐渐没落的英国,无法应对世界局势变化的真实写照。
而我们对香港驻军问题是毫不妥协,香港驻军是维护国家主权的象征,所以双方又陷入了僵局。
布莱尔上台后,急需整顿国内面临的守旧气氛以及极端私有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所以在外交上布莱尔以英国利益为出发点。
既能抛弃保守党的傲慢自大又不充作美国的马前卒,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布莱尔出于英国利益而愿意做出的外交政策的调整,香港回归无疑是最好的时机。
所以马大使与布莱尔在私人家宴中会面时,布莱尔不经意的开了个玩笑“我也想去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啊”,听到这句话马大使愣了一下,不过布莱尔当时也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表达,所以也没有给太多的时间。
当晚宴结束侯,马大使静心琢磨布莱尔那貌似玩笑的话,这是否是布莱尔放出的信息?他想参加香港交接仪式,他为什么想去参加交接仪式?
这是否是一个能促使英国配合中国香港顺利回归的友好信号呢?
而且按照原本的安排,在香港交接仪式中,英国出席人物中并没有安排首相出席,所以中国也没有安排对应级别的领导出席,但是如果布莱尔决定参加交接仪式,国内必然要把出席领导的规格相应提高。
不得不感慨,能在外交战线上战斗的人都是及其敏锐的,任何场合任何看似不经意的话背后都有深刻的意义。
此前保守党派与中国在香港问题上分歧较大,工党又对新中国并不太了解,没想到居然遇到这样的峰回路转,所以当马大使琢磨到布莱尔的背后用意,当即把这个细节反馈给国内。
有趣的是,布莱尔在一个非正式场合貌似无意的提了一句,英国人却是生怕马大使没有“领会”首相的意图,首相府当晚就给我国大使馆打电话确认马大使是否留意到布莱尔传达出的“重要信息”。
第二天英国外交部又再次通话确认马大使是否留意到布莱尔的“重要信息”。可以推测英国当时的分裂与困境时何其严重。
两次提醒可见英国确实希望顺利合作,让香港交接仪式顺利进行,或许是国内保守环境或许是不想承认自己的低头,所以才出现这样曲折的一幕。
不过脸面是靠实力争取,香港问题收回只是和平与不和平的方式而已,布莱尔无论是否承认英国当时没有与中国开战的实力,都不影响香港的回归,想不交接也不行。
在回归前一个月,英国一只特混编队名为访问实为威慑,闯入南海,彼时英国还有自己的航母与护航舰队,但是依然被我南海舰队挫败阴谋。
英国这一套互软互硬的行为,被我们连消带打消弭于无形。
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交接,英国方面查尔斯王子与布莱尔首相出席了交接仪式。而马振岗大使则是在英国外交部举办的香港回归招待会上,观看了交接直播。
参考文献:
刘新宇,黄晓南,华春雨,&刘幸.(2007).布莱尔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内幕.党政论坛(10X),1.
芮文新.(1997).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的意义及其任务是什么?.当代社科视野,000(005),P.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