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9时,孙铭九在华清池后院的山上找到了蒋介石。孙铭九说:“委员长,奉张副司令的命令,我们到这里接您回城。”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略我国东北,但蒋介石依然坚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积极“剿共”,消极抗战。
在这种情况下,在西安“剿共”的张学良态度暧昧,蒋介石亲自来西安督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的心腹卫队长孙铭九攻入蒋介石在西安的府邸,但冲进蒋介石卧室的时候发现床上没有人,孙铭九摸了摸蒋介石的床,发现还是温的,于是下令去后山搜寻,最终于早上找到了蒋介石。
孙铭九找到蒋介石的时候,态度依然尊敬,对蒋介石说到我们来接您去城里。
蒋介石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是人在屋檐下,于是跟随孙铭九去了西安城中。
在路上的时候孙铭九询问起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内战的原因。
但蒋介石却态度强硬,对其说道,我绝不改变这一政策,并没有做过多解释。
的确,作为中国民国首脑,国民党领袖的蒋介石的确不需要和孙铭九这个卫队长解释太多。
为了这次兵谏,张学良和杨虎城做了充足的准备,一面派可靠人员前去华清池找蒋介石的同时。
另一方面对蒋介石从南京带来亦或是他直接任命的在西安的军政要员进行逮捕软禁,占领了所有重要的机关以及关键设施,而华清池那边因为事先严格保密,并且事起突然蒋介石根本没有反应,整个兵谏十分顺畅,没有出现任何意料之外的情况。
蒋介石本人对于杨虎城还是信任的,以至于在西安大街上看到十七路军的人马时一度认为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冒充的。
张学良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他之前多次劝谏蒋介石要对日开战,夺回沦陷领土,不要在把重心放在内战上。
之前蒋介石抓捕了几名积极主张抗日的民主人士,张学良还为其奔走救助,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有将士愿意在保卫民族独立的战场上战死。
早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在10月和11月连续多次劝谏蒋介石,请缨北上抗战,但蒋介石不以为然,只一味要求张学良立刻剿共,在12月11日晚上蒋介石已经发觉张学良无心内战。
于是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司令,由中央军来顶替西北军和东北军,完成陕北的剿共任务。
在这种情形下,张学良杨虎城依然决定对蒋兵谏,软禁蒋介石,直到其答应张学良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
不过蒋介石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拒绝的,虽然每天都被软禁,限制了人身自由,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后来我党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出了善于交际的周恩来前往西安周旋。
蒋介石是名义上的领袖,尽管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但仍然维持了名义上的统一,如果蒋介石真的出了什么意外,中国将在一次陷入军阀混战当中,届时,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危矣。
有人想和平解决问题,就有人唯恐江山不乱。
当时国民党中也分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派是何应钦的亲日派,另一方便是以宋子文为首的英美派,主张与西方交好,两派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何应钦主张宣布张学良杨虎城所属部队为叛军,进军讨逆,而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则多方斡旋力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在蒋介石被软禁在西安的时候,何应钦居然派出空军直接轰炸西安,这让宋美龄等人大为震惊,直接前往西安协调此事。
张学良对蒋兵谏一事,在国内外都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公然囚禁国家领导人,多少有军事政变之嫌,引起了多方的不满,舆论上对张杨两人十分不利。
在多方斡旋之下蒋介石最终同意了张学良的政治主张,发布声明之后也,张学良杨虎城释放蒋介石回到南京。
张学良本来可以留在西安,但他为了维护国家的法度,还是决定前往南京受审,很多人劝张学良没必要去,但张学良毅然踏上飞机。
刚一下飞机张学良就被抓去受审,终身被软禁,而杨虎城也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被杀死在戴公祠当中。
参考文献: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与西安事变的爆发》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的秘密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