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本来是北魏用来防御柔然的军事堡垒,北魏首都在平城时,由于起源于草原,对游牧民族尤为敏感,六镇靠近首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早期建立六镇时南部还是相互内耗,无暇顾及,所以北魏把主要精力放在北边,无论是建立军工还是得到提拔,六镇的军头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甚至很多官僚子弟过来镀金。
随着孝文帝的迁都,六镇的重要性在直线下降,一是南方完成了整合,与北方开展了争夺土地和话语权的战争,二是柔然已被削弱且关注点放在西域,对北魏构不成大的威胁,三是孝文帝汉化后鲜卑贵族开始追求诗和远方,越来越看不上北边苦寒之地的粗野军头,四是六镇离北魏的核心区洛阳距离太远,后续的皇帝对那块地盘不太敏感
长期的无人问津不仅使得当地军人开始摆烂,产生腐败,同时也成为朝廷斗争中成功者流放失败者的理想场所,导致领导无心干工作、中层贪污腐败严重、底层贫困混乱备受压迫,在此环境下,想不乱都难,也就只差一个导火索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六镇发生了大饥荒,作为怀荒镇将的于景拒绝发粮赈灾,而于景正是由于贪污和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贬来的,结果镇民杀将造反,消息一传出,其他几个军镇的镇民也坐不住了,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振臂一挥,应者云集,混乱的局面使得各路豪杰要么主动要么被动的被卷入其中。起义阵容中,除了破六韩拔陵,比较出名的另外几支就要首推杜洛周和鲜于修礼,之所以知名,可能不是因为二人本身,而是其手下各有一员大将,分别是未来的“神武皇帝“高欢,以及其对手“北周文帝”宇文泰,而参与保家卫国的队伍中,也有这么一家人,成为历史上的赫赫人物,他们就是贺拔一家。
贺拔三兄弟的成名作就是在其老爹贺拔度拔的带领下袭杀起义将领卫可狐,其实卫可狐还是很信任贺拔兄弟,但是在大义面前也只能牺牲人情了。参与袭杀的队伍中,还有宇文泰兄弟及其老爹,以及大帅哥独孤信,简直就是西魏集团的核心领导大团结。而作为他们未来对手的高欢此时正在想着如何做掉他的老大杜洛周,别人觉得领导能力不行影响自己前途先想到的是跳槽,但高欢却不一样,他想到的是:“要不……这个领导我来做试试?”,这个思路后来一直伴随着他,直到自己做到了实际的老大
眼看叛军镇压不住了,朝廷也急眼了,然后有一个牛人横空出世,不仅扑灭了叛乱,还将当时的豪杰几乎都收到了门下,他就是秀容部落的尔朱荣。尔朱荣不仅要消灭起义军,同时也要追责,关键是朝廷那么多人,谁都不愿负这责任,咋办?还能咋办,成年人干嘛要做选择呢,那就全杀了吧,于是“河阴惨变”发生了,几千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官绅被集体屠杀。
惨状不仅镇住了老百姓和官员,也吓傻了皇帝,作为新立的傀儡,元子悠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自保,当然了,最好的自保就是消灭敌人,于是经过了一场密谋,作为帝国实际老大的尔朱荣也没得善终,同时也把北魏帝国带进了分裂混战状态。混战双方的老大分别为接管贺拔岳集团并且融合了贺拔胜集团以及流浪朝廷集团的宇文泰,以及接管六镇大起义安置居民并吞并尔朱家族势力的高欢。
作为只有贫瘠土地的西魏只能不断的对外扩张才能保持整个集团的凝聚力,高欢就不同了,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但是双方打了6场大战,最后谁也吞并不了谁。随着高欢在玉璧被韦孝宽耗死,双方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期,并且都在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内部整合。西边这边宇文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府兵制,最终形成了影响几百年历史进程的几大势力家族,如李虎(李渊的爷爷)、独孤信(杨坚的岳父)。西边在改革东边也没闲着,高澄接管权力后先是逼走了侯景投奔梁武帝,进而引发了整个南方动荡的大混乱,进一步瓦解了整个南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民心,为国家的重新统一提供了条件。
在对付侯景之乱时梁武帝的几个儿子互不服气,互相拆台,不仅葬送了富裕的川蜀给了西魏,同时也失去了南梁的政权,仅保留江陵一地在西魏的“保护”下苟且。东边也不消停,经过娄昭君兄死弟及的骚操,皇位传到了高湛的儿子高炜手里,虽然军事上有三杰的鼎力相助,但架不住自己的折腾,成功帮助西魏除去了自己的定海神针,兰陵王高长恭和落雕都督斛律光,也最终埋葬了自己的王朝。
西魏在宇文泰去世后,宇文护接管了权力,疯狂打压各种势力,最后也在各方的集体合作中被推翻和灭族。杨坚在灭宇文势力时有实力家族的也就尉迟迥进行了反抗,但杨坚的周围几乎集中了所有的其他势力,最后在韦孝宽的带队下成功的扑灭了这场危机,随后顺利完成了国家政权的更换和国家的再统一。
隋朝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虽然国家空前强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经过了各种折腾,危机重新埋下,让国家再次进行了洗牌,最后由李家的大唐完成了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