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分水岭,盛世大唐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中华帝国的分水岭,盛世大唐一去不复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8 更新时间:2023/12/25 8:25:35

公元712年,27岁的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大唐进入气势恢宏的开元时代。李隆基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虚心接受臣下的意见建议,并执行休息养民的政策,大唐的经济、社会、文化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朝鲜半岛到天山南北,从中南半岛到漠北草原,到处都是飘扬着大唐的军旗。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更是汇集了日本、朝鲜、波斯乃至罗马的精英留学生,此时的大唐正是“笑傲江湖”的存在。公元742年,执政30年的李隆基,改年号为天宝,大唐进入最繁华的天宝盛世,这一年李隆基57岁,他对自己的帝国充满信心。

天宝年间,李隆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像此前那样励精图治,而是追求吃喝玩乐去了,甚至做出和自己儿子抢老婆这种无下限的事情(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本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与此同时,因为经济的高度发展,大唐的土地兼并问题愈来愈严重,大量自耕农沦为失地的流民。作为大唐军事支柱的府兵制也遭到巨大的破坏,还是因为土地导致府兵制无法运转,大唐只得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而大量失地农民则成了募兵制的重要兵源,这些人对大唐缺乏忠诚度,他们只依附于招募自己的军官。

同时期,李隆基又开了大规模对外扩张运动,而为了统一指挥边境作战,李隆基又实施了“外重内轻”的国防政策,李隆基在边境设置了10个军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辖,他们占了大唐三分之二的军力,且都是极为能打的精锐边军。起初,这些节度使由德行高尚的汉将担任,如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王忠嗣。后来则被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安禄山这类蕃将担任,此时大唐的军权已经明显下移,只是缺乏一个爆发口。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宰相李林甫病逝,此人有“口蜜腹剑”之称,但却着实有2把刷子,在他担任宰相19年间,边境的蕃将那是老老实实,特别是那个安禄山,每次向李林甫汇报工作,就吓得汗如雨下的那种。接替李林甫的是不学无术、靠裙带关系上来的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

大唐中央朝廷的混乱,再加上天宝十年和天宝十三年的2次征讨南诏军事行动,导致大唐关中地区的“中央军”消耗殆尽,大唐中央朝廷此时已是极度虚弱的状态,就差“这临门一脚”。这一脚也是说来就来,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率领麾下唐军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对外号称20万,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唐。

由于大唐内地承平百年,安禄山的突然叛乱,再加上边军强大的战斗力,安禄山得以在短短一年时间攻陷洛阳、长安,李隆基出逃蜀地,途中遭遇兵变(马嵬驿之变),被迫处死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世民“被转岗”为太上皇。与此同时,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巨变,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禄山的养子安庆绪与安禄山的宠臣严庄、李猪儿串通,刺杀了安禄山,成为新的叛军首领。但安庆绪没有安禄山的威望,无法压制叛军中的将领,不久后又被叛军骨干将领史思明刺杀,史思明成为叛军新的首领。

此后,唐军与叛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持续的拉锯战,只打的一片糜烂,正如杜甫所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再次爆发内讧,史思明的养子史朝义刺杀史思明,如安庆绪一样,史朝义也缺乏足够的威望,导致叛军内部混乱。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唐肃宗之子)继位,任用仆固怀恩、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军反攻。宝应二年(763年)春,史朝义部将田承嗣献莫州降唐,史朝义部将李怀仙献范阳降唐,史朝义无路可走,自杀身亡,其余叛将陆续降唐,历时7年2个月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这场漫长的战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斩断,也将中华帝国昂扬向上的姿态拉下神坛,此后的历代王朝一改之前的开放包容转而内敛含蓄,曾经气吞万象的盛唐气象一去不复返。

此外,由于大唐在平叛中也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无法对叛军残部进行根绝,最终唐代宗只得接受既定事实将叛军降将尽数收编,保持名义统治而已。如:任命降臣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而这些降将的控制区就演变成了后来大唐的“毒瘤”河朔三镇,大唐也由此进入藩镇割据的时代。

更多文章

  • 东魏北齐的胡汉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胡汉之争

    胡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事件,也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这个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发严重,这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政治影响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一、历史背景东魏北齐时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后期,这个时期

  • 司马家族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司马炎,司马昭

    从汉末开始到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动荡的事件和政治变革。而其中最为有名也最为具有争议的历史事件之一,便是司马家篡位的之举。司马家是当时的权贵家族,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掌控了政局并最终篡位成功,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新的统治者。本文将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地分析和解读,从而更好地了解这段颇具争议的

  • 五胡乱华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那么五胡乱华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呢?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一、政治背景五胡乱华的发生与政治制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在汉朝末年,官僚统治和帝制中央集权逐渐失效,地方

  • 兵贵神速,齐桓公惊险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继位,齐桓公

    齐襄公时,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避乱,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国避乱。公元前686年,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堂兄弟)等弑杀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次年,雍廪杀无知,齐国讨论重立君主。高、国两家上卿事先暗地通知了公子小白,要他赶快回国。鲁国听说以后一边发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 郑庄公“掘地见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郑庄公,掘地见母

    郑庄公本来就因为母亲很不喜爱自己而心有怨言,自己的弟弟共叔段反叛,母亲武姜又在都城内作内应,更激起了郑庄公的怨恨。郑庄公一怒,在平定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乱后,把自己的母亲武姜安置在了远离京都的城颍,还发誓言:"不到黄泉,决不相见!"但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就后悔对母亲的做法了,只是誓言已发,也无可奈何了。镇

  • 郑庄公兄弟阋墙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庄公

    春秋早期,兄弟阋墙之事并不新鲜,郑庄公兄弟也没有例外。郑庄公出生时难产,差点要了其母武姜的命,郑庄公因此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欢这个儿子,等到小儿子共叔段出生后,便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这个小儿子,而且还屡次要求郑武公废掉郑庄公的太子之位而立共叔段,不过,郑武公并没有答应。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继位。郑庄公

  • 朱温代唐:大唐的终结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温,朱温代唐

    随着时间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许多伟大的王朝也绵延了几百年,最终也走到了终结的时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也是最长久的朝代之一,但经历了唐朝初期的盛世之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落期。而在唐朝走向灭亡的过程中,唐昭宗时期的叛逆军阀朱温更是堪称大唐的终结者。一、唐昭宗时期的社会背景唐朝的盛衰和灭亡不仅

  • 李承乾谋反:复制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李承乾谋反,玄武门之变

    李承乾在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发动了一场谋反,后被失败。这场谋反是否参照了玄武门之变呢?这是历史学家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将从事件背景、关键人物、动机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一、事件背景唐朝盛世未曾有过,然而在783年时,这个盛世已经走向了末日,经历了三次宦官专权、两次农民起义和

  • 唐太宗远征高丽:无功而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太宗远征高丽,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皇帝之一,其治下的唐朝尤为著名。而在唐朝的历史中,李世民的远征高丽(今朝鲜)堪称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字面上看似是一场失败之战,但深入挖掘则有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四个方面来探讨这段历史,以期呈现更客观全面的历史面貌。一、政治因素唐朝的强

  • 李显被废:因言而废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显,李显被废

    李显,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曾被誉为贤王,但却因为一次措辞不当,被废为庶人,成为唐朝历史上被废为皇帝而身份最低下的人之一。本文将从李显当皇帝的背景、李显被废的原因、废除后的李显以及其对唐朝历史的启示等方面,探讨李显被废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一、李显作为皇帝的背景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正值唐朝进入了唐中期,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