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接到了秘书送来的一份关于火葬的倡议书,主席看完后挥笔写下“毛泽东”3个大字!随即笑着说道:“我生前吃了很多鱼,死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到河里吧!”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溘然长逝,全国陷入了悲痛之中,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了哀悼活动。此时中央委员会的高层领导们也在组织大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是否要永久保存毛泽东同志的遗体?
一些领导认为,国外很多的领袖,比如斯大林去世之后遗体就被永久保存,而毛泽东同志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理所应到享受这种待遇。但是还有领导认为,毛主席在去世之前为了起到带头作用,已经签了火葬倡议书,如今应该顺应他生前的意愿。
整个讨论会吵得异常激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就在这时,掌握主导权的华国锋和叶剑英也发表了观点,在他们看来,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应该将他的遗体保存下来,以供人民瞻仰。随后进行了表决,最终赞成保存遗体的获胜。
中央的决策定下以后,就通知科研院所开始进行具体规划,并将这个紧急任务交给了608厂。一些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材料是不易腐烂的木棺,比如金丝楠木,但是木头本身就有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不透明,既然保存毛主席的遗体是供人民瞻仰的,那就必须用透明性较好的材料。
经过专家论证,认为建造棺材最好的材料就是水晶,但这个计划不仅仅是只把水晶打磨组合而已,还需要其中还涉及到光学、温度保持等领域。608厂接到任务在之后首先做的事就是设计,可问题是在此之前,我国从来没有设计过如此复杂的水晶棺。
此时一位研究人员想到,民国时期苏联曾经给孙中山送过一副水晶棺,但是孙中山没有用,如今还存放在香山。研究人员赶紧前往香山研究苏联的制作技术,但是经过一番考察,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苏联送给孙中山的棺材不仅密封性差,而且材质比较薄,根本无法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水晶棺。既然国外的技术已经无法作为参考,那接下来只有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了。
608厂的科研人员从接到任务那一刻便从未停歇,就连老厂长都从家里赶了过来,与工作人员一起研究。经过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水晶棺的外形一定要庄重且大方;其次就是在光线方面,一般的玻璃一般都会反光,这样不利于瞻仰主席的遗容;最后就是水晶棺底层的设计,因为一些照明线路和冷却设备都要从这里通往水晶棺内部,所以底部也十分重要。
经过几天几夜的讨论,最终设计出了整个水晶棺的方案。工作人员为了能够直观地将想法展示给中央领导人,便做了一个小模型,领导人看了之后表示十分满意。
水晶棺设计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寻找材料,由于水晶棺较大,所以在自然界很难找到大尺寸的天然水晶,只能通过人工炼制,这又是一次艰难的突击战,当时世界上能够自主炼制人工水晶的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因此科研人员又是从零开始。
当时唐山大地震刚刚结束,有时候还会有余震,制造人工水晶的机床厂上方经常会掉下一些石块,工人们为了保证人工水晶的安全,便用自己的身体趴在玻璃上,用身体阻挡石块。
窦铮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他在回家的路上,一边骑自行车就睡着了,遭遇车祸后,又要求赶紧出院,在家养伤的日子里,窦铮经常给厂里打电话,询问水晶棺的加工进度。
经过608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为毛主席制作的水晶棺终于完成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计划是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前要制作好,可是他们却超前完成任务。
最终,一个重量2吨,纯度达到99.999%的水晶棺映入人民的眼帘,水晶棺不仅看起来庄重大方,气势宏伟,而且还符合防腐、坚固、美观等多个要求。
紧接着毛主席纪念堂也相继建设完成,很多钦慕毛主席的人都前来瞻仰这位伟人的仪容,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正是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昼夜赶工,才能永久留下毛主席的样貌,也让世人永远记住这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