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安禄山上表朝廷,他将献良马3000匹。唐玄宗大惊,赶忙派冯神威去见安禄山。谁料,安禄山竟不跪拜接旨,只是冷冷地回道:“圣人安好”。
冯神威吓得连滚带爬回到长安,见到唐玄宗便“扑通”跪下:“陛下,臣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安禄山他要谋反了……”
唐玄宗大惊,可他仍心存幻想,他不希望安禄山反……
安禄山是大唐三镇节度使,管理着大唐最为精锐的部队。为什么当他供奉良马时,唐玄宗不喜反忧呢?
原来唐玄宗早就有听到过安禄山要谋反的流言,就派心腹宦官辅璆琳去河北考察,辅璆琳回京时信誓旦旦地说:“安禄山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可是两个月后,当裴士淹再次去河北见安禄山时,却被称病拒见,足足等了20天才见到安禄山。而安禄山身边围满了亲兵,各个全副武装,像在示威。
裴士淹见状读完圣旨,便一灰溜地跑回长安,他对唐玄宗说:“安禄山无复人臣礼!恐兵变!”
而唐玄宗却觉得裴士淹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明明前些日子心腹辅璆琳刚视察过河北,并无问题,于是就将裴士淹打发了,没再提这件事。
没过多久,安禄山向朝廷上表,说要献上北地3000匹良马,但需要每匹马配备2个马夫,由22个蕃将护送入京。
唐玄宗虽然信任安禄山,可他政治敏锐度还是有的,什么6000马夫,这分明是借献马派军队进入中原,摆明了要造反。
一番盘查后才发现辅璆琳已经被安禄山贿赂了,并立马处置了辅璆琳。此时唐玄宗还心存侥幸,希望安禄山别反,他派宦官冯神威去给安禄山下圣旨:“1.献马可以,但得在冬天,由中央军接手护送2.玄宗给安禄山在长安凿了一个温泉池,希望十月份能同安禄山叙叙旧”
谁料,安禄山居然不跪拜接旨,而是一脸傲娇地居坐床榻,微微地欠了欠身,说道:“马不献也可以,不过到了十月,我会昂首挺胸地到长安见他”
冯神威一传话的,也听出了安禄山话里带着杀气,没有见过血的他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
没多久安禄山便亲率15万大军南下,一路所向披靡,没一会就占领了长安,而后安禄山称帝,玄宗只能被迫迁移蜀地。
作为统治了大唐帝国四十余年的李隆基悔不当初,他一生机关算尽,最终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唐玄宗过于高估了安禄山的理性,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唐玄宗极擅帝王之术,利用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互相制衡,用来维护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于安禄山,唐玄宗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手握18万兵马,无疑是大唐最强战力(当时整个国家60万兵力)李隆基既希望能够通过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但又不希望安禄山太强而威胁到自己的皇权,于是李隆基便开始了对安禄山的政治布局。
1.李隆基宠幸安禄山,让杨玉环成为安禄山的干妈,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安禄山与中央的情感连接2.安排安禄山的死对头安思顺和哥舒翰,分别为朔方节度使和陇又、河西节度使来牵制安禄山3.朝堂内部,安排以杨国忠为首的政治班子打压安禄山。
如此一来,安禄山只能通过表忠心来换取自己的信任。只要李隆基还在位,愿意重用安禄山,他就不会反。
可是让李隆基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帝王权术居然玩跳脱了,杨国忠的步步紧逼,逼得安禄山不得不谋反。
杨国忠为了让安禄山俯首帖耳,经常恶意举报安禄山,说他狼子野心,势必有一天会造反。李隆基无奈,只能象征性地视察河北,结果自然是安禄山忠心耿耿,别无二心。
可是杨国忠却誓不罢休,他听说安禄山在朝中个盟友叫吉温,经常会给安禄山透露朝廷的消息。于是杨国忠便设法把吉温给贬谪了,安禄山就再也无法知道朝廷的动向了。
安禄山并不知道吉温是死于谁手的,可能是小人杨国忠,也可能是之前得罪的太子李亨,又或者是皇帝决定对自己动手了。
所以当玄宗再次派裴士淹来河北时,安禄山很是担心,称病拒见,还安排了亲兵来保卫自己的安全。
裴士淹告诉李隆基,安禄山要谋反时,李隆基还是不信的。可杨国忠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直接派人包围安禄山府邸,杀光了安禄山的门客。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因为要娶宗室女荣义郡主,所以能够停留在长安,他见状赶紧把这个事情通知安禄山。
没多久,安庆宗和荣义郡主婚礼,李隆基亲自下诏让安禄山来观礼,一同见证这幸福时刻,可安禄山却满心忧惧,他不明白李隆基是否做了埋伏,只能称病不出。
安禄山思前想后,最终迫于无奈,他下了决心反!于是他便上表以献马为由,试探李隆基的态度。
李隆基当然知道安禄山的用意,派冯神威安抚安禄山,邀约安禄山一同来长安泡澡。
只可惜,安禄山此时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不同意送马进长安,那就亲自率大军南下。
“安史之乱”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虽然最终被平叛,可却使国家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为唐朝覆灭打下根基。
如果没有杨国忠的作死操作,安禄山根本不会反,他患有糖尿病,根本熬不到李隆基过世。
可历史已然发生,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