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乱时期,两国交战屡见不鲜。秦国东出之时灭一国而充一国,所有的战胜国都会占领失利国大量土地,这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规则。
战胜国的“战利品”由它自己处置,几乎没有其他国家会出声置喙,然而当齐国灭了宋国以后却引发众怒。由秦国牵头,燕国提议,五国联合伐齐。明明齐国只是在诸侯争霸中,按照正常的流程灭掉了宋国,但却引起了其他五国如此大的反响呢?
各国担忧
各国真的是为了宋国鸣不平吗?那倒未必,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怜悯之心,无非是因为利益冲突。齐国灭掉宋国本质上就是向外扩建疆域领土,加强自身实力的表现。
单就齐国加强自身这一点,就能让各国惶惶不安了。本身齐国地理位置连接大片平原,经济基础比其他各国要好,发展速度本就要比其他各国更快。加上齐国本身就是争霸的“热门选手”,实力得到加强只会让齐国一家独大,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更不要说齐国占领的还是宋国这样的“肥羊”。宋国本身实力并不强,当时说的七国争霸里面并没有宋国,宋国是第八位。说是第八位,但其实想灭掉宋国对于七霸来说很简单,可这么久七国都在放任宋国的发展。
这要从宋国特殊的地位说起,宋国本身是以商业发展为主,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经济繁荣。宋国处在各国交界处,虽然说看着有些危险,但其实这样谁也不好动宋国。除此以外,宋国占地有大量平原,农业也很发达,商业发达的原因是连接各国,可以进行多边贸易。
这样的位置七国谁不想占为己有,但宋国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另外几个国家也对宋国虎视眈眈。只要有一个国家率先对宋国出手,那肯定会引起另外几个国家的围攻。
更不要说这个国家是大家的劲敌齐国了,本身齐国实力强悍,有着大片平原,再加上宋国的土地,这样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骑绝尘。让齐国安稳吞并宋国,必定会让齐国一家独大,各国现在没有一家能完全称霸,因此侧重在制衡,齐国发展会导致这样的失衡。
乐毅联合
齐国这样的做法必定会引起其他几国的反抗,共同声讨齐国也算势在必行,这样的计划也需要一个人适当的提出来。燕国是最适合的,燕国也是最着急的。燕国对齐国可谓恨之入骨,当时齐国灭燕,燕王碍于实力不敢反抗,但现在也算是给了他一个报仇的机会。
燕国派乐毅出使各国,进行游说,大肆宣扬齐国残暴。燕国也深知这次战争能不能打起来,主要在于秦国,于是他奉秦昭襄王为盟主,夸赞秦昭襄王贤能。秦国对共同伐齐一事本身就是乐见其成,看燕王如此真诚,当然也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其他国家本来也对齐国不满,但联合一起伐齐也肯定会让自身实力下降,但看到当时的霸主秦国也加入的时候,各国纷纷没有了顾虑。就这样,有燕国提议,各个国家顺水推舟的答应了燕国的提议,秦、赵、韩、魏、燕共同讨伐齐国。
秦楚考量
虽然是七国争霸,但秦国也知道最大的敌人是齐国,可以说这次伐齐除了燕国最积极,就是秦国最乐意配合了。七国之中,只有齐国真正能和秦国有抗衡之力,秦国为了自身发展,对齐国还是客客气气的,甚至愿意在表面上和齐国平起平坐。
齐国侵占宋国的意义没有人比秦国更清楚,秦国不想要这块地吗?秦国也一直对宋国虎视眈眈,无非是顾及齐国,但没想到齐国先一步打破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这次不讨伐齐国,给齐国缓冲的时间发展,那么之后将很难再攻打齐国了。
所以对于秦国来说,虽然是燕国主动提出来的,但这也是贴合了秦王的心意。有了秦国的牵头,其他几个国家自然也乐意加入,除了楚国。
原本是四家争霸,齐秦晋楚,三家分晋以后变成七国争霸,但不管怎么说,齐国的发展楚国也应该和秦国一样着急。实际上是五国伐齐,并没有楚国的参与,楚国是不着急吗?
当然不是,只是当时的楚国已经没有实力和秦国抗衡,只有留下齐国才能牵制秦国,楚国是希望自己的不加入能多给齐国保存实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