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伐齐是牵扯到了五国共同利益,才决定由秦国带头伐齐。但实际上齐国同样动了楚国的蛋糕,可是楚国最后却选择了按兵不动?
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指的是秦、韩、赵、魏、燕五国,在燕国的领衔带领下,由乐毅为主将,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
伐齐的目的也很简单,齐国一家独大对于每个国家都不是好事。齐国本身就有肥沃的良田了,一开始就比其他诸侯国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但齐国还是不知足,动了同样土地肥沃的宋国。宋国一直被七国保留无非就是因为七国都想得到。
谁知道最后被齐国占尽渔翁之利,这让其他六国都愤怒,尤其是激怒了秦国。秦国本来一直对齐国客客气气,就是防止之间两国摩擦过大,秦齐在这时候交战对两国发展都不利,但齐国这样盲目占领宋国无非是给了秦国一个出师的理由。
燕国在被灭国以后早就对齐国恨之入骨,但要依靠燕国自己大仇得报不太可能,所以只能依靠联合别国对抗齐国。齐国攻打宋国从某种程度上是燕国一手促成的,当时燕国的能臣去游说齐国攻打宋国,这样一来齐国就会陷入六国的怒火中,这也是对燕国有利的。燕国也深知齐国对秦国和楚国两个大国的威胁,秦楚一起参战,齐国的灭亡指日可待。
楚国考量
伐齐的结果还是很顺利的,齐国被重创,自然也失去了和秦国叫板的资本。但和预想中六国伐齐不同,只有五国伐齐,楚国是唯一缺席的国家。
按照燕国的推测,齐国崛起最着急的必然是秦国,因为这是秦国最大的劲敌,其次就是楚国。楚国本身就一直被齐秦两国打压,齐国的崛起对楚国来说更加雪上加霜。出乎燕国意料的是,楚国并没有参与这次作战,甚至楚国的态度是支持齐国的。
齐国一家独大楚国自然是不愿意看到的,当楚王收到齐国灭宋的消息时也十分恼怒。燕国这时候也开始游说四方,攻打齐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楚国一开始也是支持的,能消耗齐国这样的劲敌实力楚国没有道理拒绝。可最后楚国却并没有参战,这是为什么呢?
楚国并不是看不得齐国一家独大,是哪个国家一家独大都不行。这个时候解决了齐国,那秦国该怎么解决?齐秦本就是处在互相制衡的地位,哪一方稍微得到发展就会失衡,对剩下的几个国家更为不利。
如果这次楚国也选择参战,那齐国几乎就是灭国之灾,即便没有楚国参战,齐国离灭国也没有多远了。齐国一灭,楚国也知道单靠现在的楚国是没有办法压制住秦国的,秦国的崛起几乎是势在必行了。
这也是楚国不愿意看到的画面,楚国也就没有选择加入这次伐齐,甚至希望齐国能在这次战役中保持更多实力,这样才有利于齐国快速休养生息。齐国一旦有了喘息的空间,加上楚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压制住秦国的发展,不至于让秦国快速称霸。
楚国结局
楚国这样的考量就比齐国只看眼前之利要长远的多,齐国就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触动了六国的利益,才让争霸节奏加快。当然,宋国这块“蛋糕”,齐国不动,秦国也迟早会动,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说齐国选择的时机不好。
尽管楚国考虑到更深的问题,但也没有能阻止秦国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发展除了靠战争就是靠内部变革,君臣贤明哪个都不可或缺。秦国在这次伐齐战争中获利不少不说,更何况国内君臣贤明,楚国可以在伐齐中不推波助澜,帮齐国减少损失,但却无法阻止秦国内部自己的发展。
秦国的崛起在齐国受到重创以后也成了必然的结果,无人再能压制秦国,秦国可以专注自身内政改革,实现快速增强实力。楚国在齐国以后也成了秦国最强的对手,但楚国那时候方方面面都比不上强秦,强弱很分明。
楚国虽然考虑到了“兔死狐悲”这一点,但无论如何,争霸战争的本质就是你死我亡,没有中间选项。五国一起伐齐,不管加不加楚国,对齐国来说都是一个毁灭性打击。齐国衰弱是必然的,其他国家的获利也是必然的,楚国自身也并没有赶上秦国的发展速度也是事实,最后被秦国灭掉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