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成国李寿夺位后要铸年号钱?年号钱有着什么意义

为什么成国李寿夺位后要铸年号钱?年号钱有着什么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066 更新时间:2024/2/13 0:03:33

嘉庆年间,钱学昌盛,杭州一位姓钱的古泉收藏家,以高价求得一枚轻薄如榆树之荚(即榆钱)的“榆荚钱”,便被众泉友传为笑谈。钱某见人笑话,却不以为然,哈哈一笑,仍旧孤芳自赏。不久圈内传出一则新闻,说钱某这枚“榆荚钱”居然从北京琉璃厂换得了一间三门脸的大门面房。细问得之,此钱并非一般的“榆荚钱”,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年号钱”。

年号钱,顾名思义,即古代帝王以年号所冠名的铸币,是中国货币学史上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号钱,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唐、五代的沿袭,于两宋时期已开始盛行,这种承袭之风,一直延续到清末,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新型的币制所取代。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但是,第一个铸行年号钱的皇帝,却是十六国时期的成汉昭文帝李寿。

李寿,十六国时期成国国君李雄的堂弟,为人聪明豁然,历任要职,为开创成国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素有“贤相”之称。李雄死后,其子李期即位,李寿辅政。李期对李寿十分猜忌,李寿怕遭到杀身之祸,常借口边境形势紧张,不去成都朝拜,并暗中策划攻取成都。玉恒四年(公元338年)四月,李寿攻陷成都,废掉李期,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

李寿非常自负,颇有些舍我其谁的气慨。当了皇帝后,李寿越发瞧不起父兄,觉得自己比他们强,“耻闻父兄时事,……自以己胜之”,并下令:“上凡书者不得言先世政化”,违者必受重罚。对于前任留下来的法度,他也看着不顺眼,于是,“凡诸制度,皆有改易”(见《晋书》)。李寿在位期间,没有大的作为,但是,他改革币制,铸行“汉兴钱”,却首开了中国年号钱之先河。

李寿为何要铸行年号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其一,李寿是通过政变夺取皇位的,名不正,言不顺,将年号铸于钱面,可以昭示皇帝声威,宣示国家信誉,从而稳固其统治;其二,李寿之铸造年号钱,是为废除旧币制,便于国内货币流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阻止外来劣币充斥本国市场;其三,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即通过币制改革来满足私欲。

成汉的地盘主要在蜀地,当年,因为诸葛亮姜维,连年对外用兵,致使蜀国百业凋敝,经济衰退,朝廷不得不一次一次减轻货币重量,靠货币贬值来维持。西晋后期,八王相争,社会动荡,物价飞涨,货币减重,旧有的西汉五铢钱常被凿成内外二枚使用,称剪凿钱,公私竞铸小钱,以救危急。加上李氏为争霸蜀中,连年与晋室争战,成汉经济危机无异于蜀汉末年。

李寿称帝之初,尚能承袭李雄政风,宽惠简朴,勤于政事,然而不久,便变得穷奢极欲起来;尤其是出使后赵的李闳、王嘏回国后,盛赞后赵“宫观美丽,邺中殷实”,李寿听后“心欣慕”,于是“广修宫室,引水入城,务于奢侈”。大兴土木,需要耗费海量钱财,李寿如要“逞其志欲”(见《晋书》),只能采取蜀汉末年,铸小型钱的办法,加重对百姓的剥削。

汉兴钱,身形薄小,重约一克,却令百姓“疲于使役,呼嗟满道”(见《晋书》),入不敷出,有苦难言,见证了李寿对钱财的贪婪和榨取。汉兴钱按钱文排列方式,可分为两种,上下排列的称“直汉兴”,左右排列的称“横汉兴”。汉兴钱因钱体轻薄如榆钱,被后人误认为是西汉“荚钱”。乾隆十三年(公元1751年),在《钦定钱录》中纠正此说,指出,汉兴钱是成汉李寿时所铸。

通过发行“汉兴钱”,朝廷富了,百姓穷了。李寿没把钱用在民生上,而是更加骄奢淫逸,甚至想与东晋抗衡。汉兴三年(公元340年),后赵国君石虎,邀李寿联兵伐晋,平分天下。李寿于是大修船舰,严兵缮甲,率兵鼓噪盈江,准备溯江而上。群臣以“吴会险远,图之未易”为由,“叩头泣谏”(见《晋书》),李寿也怕世人说他勾结胡人,当汉奸,这才作罢。

李寿执政后期,变得相当冷血残暴,嗜杀成性。为能“以杀罚御下,并能控制邦域”,李寿对有小过之人“辄杀以立威”,丝毫不讲情面。对于李寿的暴政,左仆射蔡兴、右仆射李嶷等人直言劝谏,均被李寿除掉,一时间朝野恐怖,人心惶惶,以至于天下百姓“思乱者十室而九矣”(见《晋书》)。

汉兴六年(公元343年),李寿病死,谥号昭文帝,庙号中宗。

李寿定年号为“汉兴”,意在希望,成汉政权像汉朝那样兴盛不衰,国祚久长;他匠心独具所铸行的包含有政治意义的“汉兴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避免了货币流通市场的紊乱,但李寿以严刑峻法治国,同时极尽奢侈,致使百姓不堪压迫,人心思变,成汉政权在其统治下日趋没落。在他死后数年,成汉即被东晋所灭。

李寿在位虽然只有六年,但他铸行的汉兴钱,却是中国年号钱的先导,在钱文发展史上,也有其重要地位。其钱文采用纪年,突破了铢两制货币体系,是中国古钱币从记量到年号的转折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后的帝王大都把铸行年号钱作为立朝建制的标志之一。此外,年号钱还引起了日本、越南等周边邻国的纷纷仿效,这恐怕是李寿当年所未料到的。

更多文章

  • 明清时期的故宫是没有厕所的 里面的上万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故宫,厕所,历史解密

    现在许多人在满足自己的吃穿之后,还会选择旅游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乐趣。说到旅游啊,我们就不得不说我们的故宫了,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同时还见证了我国的发展,能够存留到今天,必然是最受大家欢迎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时的故宫是没有厕所,那么故宫里面上万人是怎么上厕所的呢?你知道吗?古代不同于我们现在,

  • 后四大须生是谁?四位艺术大师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后四大须生,民国,历史解密

    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后四大须生-谭富英谭富英(1906-1977),出生于京剧世

  • 李斯用尽心机害死韩非,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斯,秦朝,历史解密

    李斯作为当时秦国的丞相,拥有非常大的权利,但是他却没有将这种权利落实到为百姓谋富贵上面,反而是将这种权利拿来做权力之争,导致后来很多的人都是纷纷入狱惨死,而他这么做到底获得了些什么呢?难道这些权利对于他来说还不够吗?他还需要更多的权利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小编最近在搜罗了很多的当时的史书以后,发现了很

  • 什么是世兵制与募兵制?压垮大明的第一颗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世兵制,明朝,历史解密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根据汉代的屯田制、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戌法和元代的职官制制定出了新的卫所制。卫所制的核心是寓兵于农、耕战结合,目的是在尽量压缩国防开支的情况下,既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又不会对社会生产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今海宇谧,边境无虞,若使兵坐食于农,农必

  • 庸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它们当时的科技发达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庸国,周朝,历史解密

    语言古庸国国都所在地的周围的地域,现今竹溪、竹山,极其相邻地区平利、镇坪北部、旬阳、郧西,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现代汉语均归属一个方言区。这一方言暂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的形成肯定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的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其本身方言的形成少得

  • 昭勋阁作为重大贡献的功臣而专修的荣誉阁 为什么韩世忠能入选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世忠,宋朝,历史解密

    韩世忠为什么能入选“昭勋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昭勋阁"是南宋理宗皇帝为表彰两宋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而专修的荣誉阁。宝庆二年,宋理宗将从宋太祖至宋宁宗期间的文武功臣画像挂入"昭勋阁"供奉,配享帝王宗庙待遇。他们分别是:赵普 、 曹彬 、

  • 唐朝最幸运的大臣,两次躲过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侯敏,唐朝,历史解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绝大多数男子来说,无不想娶到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不仅可以赏心悦目,带出去也会觉得倍有面子,自豪感油然而生。古代有这么一句名言:娶妻以贤不以貌!意思是说,在娶老婆这种人生大事方面,千万不能只注重外表,人品才是最需要考虑的。众所周知,诸葛亮身高八尺,长相非常英俊,足以称之为三国顶级

  • 孙权写信劝曹操登基,这是什么计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权,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孙权为了夺得荆州之地,趁着关羽在与曹军对抗的时候,派使者向曹操称臣,并且私下里与其联合,一同来对付关羽。后来对方接受了他的建议,在他们的合作之下,关羽最终被吴军给打败,不但失了地盘,就连他自己也兵败被杀了。吴军把他打败之后,曹军面临的威胁也就自然地解除了,对于曹魏来说,这也是一大利好,至少襄樊一地,

  • 揭秘:古蜀人的后裔都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古蜀国,秦朝,历史解密

    战国中后期,秦惠文王采用张仪之计,利用末代蜀王开明芦开凿石牛道(又称金牛道),然后从苴国借道伐蜀,先灭蜀国,再回头灭苴国和巴国,全取巴蜀之地。秦灭巴蜀,给蜀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外来文化突然瞬间取代了本土文化,大量的蜀人、羌人、巴人、氐人开始四散逃散(主要指贵族,历史总是为贵族而写的,平民,不

  •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鸟尽弓藏终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翦,战国,历史解密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秦国虎狼之师在诸侯中脱颖而出,问鼎中原。离不开秦国历代君王和大臣们的不懈努力,然伴君如伴虎,英雄们的结局大多不是很好,而有一位却功劳卓著位极人臣,鸟尽弓藏终得善终,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今天就来简单看看王翦的简史。那么王翦是何许人也,又有哪些故事为后人所称道?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