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 他们到底做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 他们到底做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528 更新时间:2024/1/16 17:31:24

中国监察制度历史之悠久,体制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监察制度史上都很罕见。美籍专家吴克教授曾称赞说:“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国机构,是政治传统上很重要的部分,有如中国认为值得保存的其他许多事物,它历代相传,绵延不绝。它被认为重要和不容忽视,对西方政治可能有所贡献。”

但提起那些载入青史的言官,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宋代或者明代。的确,相比前代明的士气之盛,清代的监察制度和言官气节好似都显得有些逊色。那么清代的监察制度设计是怎样的?他们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又为何会留下会给后世留下清代士气不盛、监察萎缩的印象?

图/《走向共和》剧照

01 清代监察体制的设立

清承明制,同样,在言谏的制度的设计上清朝也基本沿袭了明制。在中央,清代设立监察机关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和左副都御史执掌院务,主要职责为监察朝廷政治得失,整饬纲纪等。此外,都察院下还设六科、十五道、五城察院、宗室御史处和稽察内务府御史处等机构,负责具体执行监察事宜。

在地方上,清朝在承袭明朝的基础上又有了新发展。地方的最高监察官是都察院所设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金都御史,但此职不设专官,皆由总督、巡抚兼衔;省级专职司法监察机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司设按察使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于部院。”此外,清代还在省与府(州、厅)之间设道,其中巡道主监察和刑狱。

从清朝历任统治者所发布上谕可知,统治者对于监察也是非常重视的。比如顺治九年,清世祖谕:“都察院为朝廷耳目之官,上至诸王,下至诸臣,熟为忠勤与否及内外官员之勤惰,各衙门政事之修废,皆令尽言。”康熙十八年也曾下谕:“自古设台省,原系朝廷耳目之官。上之是匡过陈善,下之则激浊扬清,务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乃称厥职。”类似鼓励言谏的上谕、皇太极嘉庆道光等也多次发布。

图/清代山西巡抚衙门

02 清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清代统治者通过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意在督促监察官员尽监察百官之责,最终保障各级官僚机构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因此,清代科道官的监察范围极其广泛,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政府的决策监督、行政效率监督、财务监督、现场随事监督等。

其中,行政决策监督是清代监察系统的主要职责,其他关于行政效率、财务、现场随事的监督等也都形成具体的制度或者设立了专职人员。比如在行政效率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督催与注销制度,来负责对各承政机构的办事效率进行严格的监督;财务监督方面设立六科给事中的户科、十五道监察御史进行监督,还派遣专职的差遣,如巡槽、巡盐、巡仓等,对地方的财务进行监督。

总体来说,清代监察机关的监督范围极其广泛,监察机制的运行方式灵活多样,对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保证了国家机器平稳、高效地运转,进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03 清代监察职能的萎缩

虽然清代拥有比前代更缜密、系统的监察制度,但监察制度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萎缩,这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存在“失监”和“虚监”问题。“失监”指监察机能的某一环节或某段时间内出现了“空白区”或“禁区”。比如雍正以前,八旗一向不受监察机关的稽查,直至雍正元年,才照御史稽察各部院例,令每旗派出满洲御史二人稽查。

“虚监”指监察官对监察对象有名无实的监督或稽察,此现象集中表现为科道官对满族王公贵族、官僚畏之如虎,尽可能少参或不参;对八旗事务向被言官视为议论的“禁区”,尽可能少说或不说。此外,嘉庆以后,因军机处杂人出入,谕旨易于漏浊,特派满汉科道各一人轮值该军机处,但这种稽察言官实际上只是军机处的警卫,而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稽查御史,即军机处所处理的奏折不受监察机关的任何稽查。

图/清八旗

第二,存在弹劫监察功能弱化或向其它职能转移的趋向。这主要表现为科道官勤于陈言而疏于举弹。近人汤吉乐曾根据《大清会典事例》、《钦定台规》、《皇清奏议》等6种书进行过初步统计,清代臣僚奏疏共1200余件,其中科道奏疏687件,而弹劾之疏仅223件,仅及科道奏疏的1/3。这无疑与清代“作奸犯科”的数目不相称。就是说,勤于“自鸣”而疏于纠勃是清代监察官为政的特色,这就大大削弱了监察机关对官僚系统的监督弹劾功能。

第三,科道官怠政溺职行为与自身的日益腐化。清代监察主体即科道官失职溺职与腐化现象,在清代各个时期都存在。康熙晚年就曾针对科道官的怠政说:“朕听政四十余年,言官有为人而言者;有受贿陈奏者;有报私仇而颠倒是非者。此等条奏,朕无不知”。乾隆时也曾针对各省大员贪贿、亏空重案少言官首揭的现象批评到:“岂竞毫无闻见,何竟无一人奏及?”“乃竟始终缄默,又安用此科道为耶?”

标签: 清代监察制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身为皇帝肯定不缺美人 为什么他还要抢自己的儿媳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玄宗,杨贵妃,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不伦之恋让很多人都觉得唐玄宗很荒唐,竟然把儿媳妇占为己有。后来又因为这个女人差点丢掉了江山成为了亡国之君。其实他们的之间的故事并不是这么简单的杨原来是唐玄宗儿子的媳妇。原本儿子和儿媳两个人感情很好的做了几年夫妻,谁知不小心竟然让唐玄宗瞅见了杨贵妃的花

  • 刘备厚赐群臣,却唯独冷落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云,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提到刘备,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诸葛亮,毕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大家从小听到过。紧接着大家可能再会想到的人就是张飞、关羽二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事实上其实刘备并没有济世之才,从籍籍无名到登上帝位,不能忽略的就是刘备有着一群才能突出的臣子,可以说没有这些得力助手也就没有后

  • 周朝王室诸侯国:蔡国的建立于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蔡国,春秋,历史解密

    蔡国(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诸侯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始封之君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于郭邻。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于蔡(今河南上蔡县),重建蔡国。春秋时,蔡国经常受到楚国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国灭蔡国。三年后,蔡平侯复国,迁都新蔡(今河南

  • 庄顺皇贵妃14岁嫁给55岁的道光,六年连生四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庄顺皇贵妃,清朝,皇贵妃,历史解密

    清朝的皇贵妃是一种很高的地位,有的的死后才被册封,如果是生前册封就说明这个妃嫔很牛批了。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了解一下,清朝一个比较牛逼得皇贵妃,她是清朝道光朝唯一被册封的皇贵妃,虽然进宫的时候,家世并不出众,父亲只是一个九品芝麻官。但凭借较好的容貌很快得到道光的欢喜,虽然在其中还有过被贬位分的经历,

  • 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女弟子:黄绍兰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绍兰,民国,历史解密

    黄绍兰(1892年~1947年),女,亦名学梅,字梅生,蕲春黄洼湾人。国学大师章太炎唯一女弟子。1905年随父在汉口教会学校读书,每当学校强迫学生读《圣经》,便默诵《木兰辞》,以花木兰白励。因更字"绍兰"。1907年考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次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学校举行"哭临"仪式。黄背向

  • 铁掌帮上任帮主上官剑南是抗金名将韩世忠部下的将领,他死后,铁掌帮就开始助纣为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上官剑南,历史解密

    铁掌帮是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以铁掌和轻功双绝,冠绝天下,也以降金助纣为虐,阴狠毒辣而闻名。可又有谁记得,铁掌帮曾是抗金领袖,曾经满门上下皆义士,可与丐帮分庭抗礼。只是遭遇巨变,不得以不投入到金国怀抱。铁掌帮上任帮主上官剑南原是抗金名将韩世忠部下的将领。秦桧当权后岳飞遭害;韩世忠被削除兵权。上官

  • 二战后,德国被同盟国分治,为什么日本却逃过了被分治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二战,日本,历史解密

    二战之后,战败的德国,被各大战胜国一分为二,占领分治。苏联在占领区内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德”,而美英法则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西德。一直到1990年,两德才再次统一。可以说,战后德国的分裂,就是二战中,德国发动侵略所付出的代价。可是,日本在二战中,也曾入侵整个

  • 太平天国将领蒙得恩简介 他生平都经历哪些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蒙得恩,太平天国赞王。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1853年(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1861年(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简介蒙得恩(?—1861年)

  • 民国名媛唐瑛:长得漂亮,活得也漂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瑛,民国,历史解密

    "南唐北陆”指的是唐瑛和陆小曼,两人都是当时上海滩风头最劲的名媛。而且唐瑛她自认为最得意之处是“比我漂亮的人,没有我聪明;比我聪明的人,又没有我漂亮。”同时,这也是让民国公子哥们趋之若鹜的地方。唐瑛,生于1910年,从小家庭富裕。父亲是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学得一手医术后回国,随后在上海开设私人诊所,专

  • 宋明帝刘彧,为何会成为刘宋王朝丧钟的敲响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彧,南北朝,历史解密

    宋明帝刘彧,宋文帝的第十一子,在其兄弟孝武帝刘骏当权时,被封为湘东王。前废帝刘子业当政时,为南豫州刺史。刘子业将他召回建康囚禁,封为猪王,受尽折磨和侮辱。他与心腹阮佃夫、李道儿等密谋,结交刘子业的左右寿寂之等,趁刘子业的侍从直阖将军宗越、谭金、童太一捉鬼之夜外宿,一举将刘子业杀死,刘彧即皇帝位。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