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伯出于义气救了刘邦,最后得到了什么回报?

项伯出于义气救了刘邦,最后得到了什么回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3/12/5 2:15:13

项伯项羽的叔叔,曾经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当时范增安排项庄舞剑,乘机刺死刘邦,项伯看出范增的意图,也起身舞剑来庇护刘邦,最终刘邦顺利从鸿门宴上逃走。项羽想杀刘邦的父亲,项伯劝阻了他,后来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并没有诛杀项氏子弟,还把项伯封为射阳侯。

项伯出身楚国贵族,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小儿子,项羽的父亲排行老大,项梁排行老二,老三就是项伯。项伯这个人,也是游侠一类的人物,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项伯早年任侠),曾经因为杀人藏匿在下邳,受到张良的庇护,所以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祖父辈五世为韩国国相,张良就是因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没有成功,所以才跑路到下邳,就是在此时这两位出身贵族的公子哥儿,意气相投,结为兄弟,为后来的项伯救刘邦埋下了伏笔。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在这里我们从项伯的视角来还原一下整个事件的前后经过。之前楚怀王派项羽北上救援赵国,派刘邦西向入关,并且约定“先入关者王”,结果刘邦运气不错,趁着项羽在巨鹿和秦朝主力血拼的时候,提前进入了关中,接受了子婴的投降。刘老三原形毕露,看见宫殿、珍宝、美女就走不动了,还好樊哙和张良劝谏才依依不舍的封了府库宫殿。但是在别人的怂恿下,在函谷关派兵把守,想做自己的关中王,结果项羽带着诸侯军队赶来一看,宝贝、美女都被刘邦提前占了,这还得了,正好又有个曹无伤打小报告。于是项羽大怒,准备第二天和刘邦开战,杀进咸阳。

此时,在项羽身边的项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自己的好哥们张良还在刘邦那里呢,张良救过自己的命,自己得救张良。于是项伯连夜来到了刘邦军中,准备叫张良和自己回去,张良一听不行,不能把刘邦撇下不管了。于是告诉了刘邦,刘邦也是游侠儿,知道江湖上人都好面子。所以把项伯请来,又是叫大哥,又是敬酒,最后还要结亲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一顿操作猛如虎,项伯晕了,和刘邦也称兄道弟,兄弟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答应回去替刘邦和项羽解释一下,并让刘邦第二天早点到项羽军中当面赔罪。所以在鸿门宴上,项伯才会起身翼蔽沛公!

小编在这里想说一下,我并不认为,项羽会草率的在宴会上杀掉刘邦。项伯在项羽军中的地位其实很高,早在项梁起兵之时,拥立楚怀王,当时项伯的官职是左尹,左尹就是左丞相的意思,是项家军的核心人物,当时项羽还只是个小辈。因此,项伯替刘邦求情、解释,应该是能发挥相当作用的。另一方面,刘邦亲自上门赔罪已经表明了关中之地任项羽处置的态度,项羽没有必要再杀刘邦,鸿门宴其实也是另一种谈判的方式。一心想杀刘邦的只是范增这个老家伙,司马迁记载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只有好奇计的人才会干这种阴谋之事。要知道当时虽然双方兵力对比为40万对10万,但是在刘邦已经认错的前提杀掉刘邦,只会引起无谓的战争,是不符合各方的利益的。

后来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当时项羽威胁要把刘邦的爹给煮了,结果刘邦说,我们曾经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完了到时候别忘了分给我一碗汤。项羽被气炸了,准备杀了刘老爷子,这时项伯又出场了,劝谏项羽不要杀,志在天下的人是不在乎家人的,杀了没什么好处,只会增加祸端(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羽一听也是,就没有煮刘太公,这是项伯第二次帮助刘邦。

对于项伯的所作所为,很多人认为项伯是背叛了项羽,我不这么认为。背叛项羽对于项伯有什么好处吗,自己的亲侄子得了天下难道会亏待自己?项伯之所以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我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本性使然,重义气讲道理;另一方面,说明项伯并不认同范增在宴会上杀掉刘邦的做法。至于项伯劝谏不要杀刘邦他爹,更是完全站在项羽的角度替他考虑,因为杀一个老头子实在没有什么用处,还会让天下人耻笑。

垓下之战,项羽身死,头被割下,躯体被抢功的人分为五部分。但是刘邦对于项氏子弟并没有赶尽杀绝,而且还因为项伯有意无意的帮助过自己,封项伯为射阳侯。项伯出于哥们义气的救了刘邦,没想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实在令人慨叹,真是天下事未可知!

标签: 项伯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郑和最后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棣指派郑和下西洋,不过数量只有六次。最后一次郑和下西洋是在明宣宗时期,由明宣宗亲自授意,郑和这才进行了第七次航行。令人唏嘘的是,郑和死在了最后一次航行的途中。不过对于鞠躬尽瘁的郑和来说,这个归宿倒也不错。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明成祖这边不用说了,

  • 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闵子,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闵子(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丘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其一。闵子以孝闻名,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

  • 刘禅投降之后可以安享晚年 蜀汉的人们又是怎么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禅,蜀汉,历史解密

    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邓艾大军压境,蜀汉后主刘禅在大臣谯周的力劝下,弃城投降。至此,蜀汉宣告灭亡。对于刘禅的投降,《三国志》的评价相当高,八个字:“刘氏无虞,一邦蒙赖。”意思是,不但刘禅一家平安无事,整个蜀汉的百姓都幸免于战乱之苦。功劳则来自说服刘禅投降的谯周,“(谯)周之谋也。”顺便说一句,

  • 当上皇帝之后是不是真的能够为所欲为 事实证明还是我们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皇帝,曹叡,历史解密

    当上皇帝真的能够为所欲为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魏明帝曹叡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任皇帝,他曾经做过许多荒唐事情,喜欢大兴土木,也想让自己的后宫佳丽3三千,不过或多或少都遇到的一些阻碍,高处不胜寒想让稳固自己的帝位不得不考虑权利的制约

  • 为何司马懿见一石碑上写着”牛继马后“四字,便杀掉了一员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晋朝,历史解密

    司马懿亲眼见证了曹魏篡夺东汉的全过程,印证了东汉末年那句疯传的预言“代汉者当涂高”。但曹魏的江山并没有维持多久,司马懿隐忍多年,在熬死曹丕、曹叡,击败曹爽后将曹魏政权彻底架空。司马懿自然知道自己不是君子所为,所以他害怕类似的预言再次出现,对此十分敏感。但往往是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据《晋书元帝纪》

  • 揭秘:清朝做什么官职能够升任知府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知府作为清朝地方府级行政区官员,位居四品,连接省与州县,属于地方官中不可或缺的职位。清朝历代皇帝对知府都极为重视,他们甚至会亲自挑选知府,希望能选出一批优秀合格的官员,协助朝廷治理地方。事实上,在清朝大部分时期,对地方官的重视,都远远大于京官。京官事务因循守旧,可以按规例办事,地方官需要面临各种错综

  • 历史上最厉害的奴婢,卫媪为何留名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卫媪,汉朝,历史解密

    提及卫媪这两个字,相信大家都有点懵吧,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呢,卫媪不是一个名字,形容的意思便是卫家老太太的意思,就是这样一个没名没姓的女子,却被青史留名,这是因为什么呢?所以,我们今天便一起来走近卫媪,了解一下她的故事吧!卫媪是平阳侯府的仆人,姓名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因为嫁给了一个不知名的

  • 王昭君:被误以为貌丑而被逼远嫁匈奴,两任丈夫是亲生父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王昭君,汉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王昭君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说起和亲,很多都会想起唐朝的文成公主。其实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和亲的记录。但几乎都是一些宫女以公主的名义派去和亲,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宫女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就是用自己一生的幸福换取汉匈两国之间长

  • 西施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西施和范蠡泛舟太湖是真的假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施,范蠡,历史解密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被后世千万人所称颂。人们称颂西施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可能也对她的人品产生深深的敬佩。在越国面临危急关头,西施能够站在大义的角度,深入虎穴,为越国的复兴争取时间,这样的义举可能让很多老爷们都感到脸红。出于对西施的敬仰,人们也希望这个可怜人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民间流传这样一种说

  • 秦始皇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呢 作出的贡献至今无人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秦始皇对人类做出哪些贡献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提到秦始皇喜欢他的人拼命的歌颂他,不喜欢甚至讨厌他的人极力的诋毁他。没办法秦始皇就是这么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他的名字出现必定会引来一场激烈的争论。对于秦始皇我们真是再熟悉不过了,文科生对他应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