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死后,左良玉拥兵80万,为什么不去打清军,反而去攻打南明?

崇祯死后,左良玉拥兵80万,为什么不去打清军,反而去攻打南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457 更新时间:2023/12/11 8:52:33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福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史称,弘光皇帝

左良玉当时拥兵80万,是南明最大的军事集团,按理说新建立的南明政权,怎么说也得由他来操纵吧!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权,却让江北四镇给操纵了。

因为皇帝是由江北四镇拥立出来的,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分配,也是江北四镇操纵下完成的。

左良玉做为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竟然被排挤到帝国政府的边缘地位。虽然南京政府谁也不敢无视左良玉的利益,但中央政府内部,却显然没有一个完全看左良玉眼色行事的高级官员。

面对这种局面,左良玉自然希望改变。于是左良玉让黄澍入朝,公然挑战马士英的权力。在朝堂之上,黄澍皇帝公布马士英的十大罪状,并且对马士英动起了手。黄澍敢这样做,因为他背后站着左良玉军事集团;左良玉之所以让黄澍如此做,无非是想使南京政府由自己来操纵。

如果马士英在这次事件中被打倒,那南明中央政府自然就会大举换成亲左良玉的人了。

但马士英却并没有因此被打倒。

因为皇帝没有响应黄澍去打击马士英;而且普遍朝臣也并没有追随黄澍大举围攻马士英。

左良玉军事集团派到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南京政府只是一个孤零零的政治人物罢了。虽然他背后有左良玉的支持,可以肆无忌惮的打骂马士英,却显然没有在中央政府,取得任何人的响应与支持;既然如此,马士英的地位自然无可动摇了;左良玉在中央政府内,自然也无法取代江北四镇的影响力。

弘光皇帝仍然选择马士英、选择江北四镇。因为弘光皇帝明白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改投左良 玉,并提高一心与马士英作对的黄澍地位,那局面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上帝也不敢保证;所以弘光皇帝决定继续保持原来的政治格局。

左良玉想在中央政府插一脚的企图失败了。

江北四镇、马士英做事;都可以打着中央政府的名义;从这层意义上,他们是处于挟天子令诸侯的优势之中。

左良玉在拥立皇帝之时迟疑了一步,于是就丧失了这种优势,但左良玉真正的优势在于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最终两派决裂了,在满清大军就要南下的背景下,他们开始了大火拼。

江北四镇、左良玉都疯了吗?显然不是的,他们都非常有理性。

左良玉东下,是因为如果不东下就得与满清直接冲突了(此时满清大军已到达了长江上游);他们面对满清一点打仗的胆子也没有,但与自己的友军打仗还有点信心。

江北四镇回师南京与左良玉打仗,是因为他们真听马士英的命令、或是忠心弘光皇帝吗?显然也不是的,因为不回师南京城就得与满清军队直接冲突了(此时满清大军也到了江淮)。他们也同样是面对满清没有一点打仗的胆子,但与自己友军还有点信心。

左良玉要清君侧;江北四镇要保护南京中央政府;实际上都是为自己面对满清不战而逃找个好听的理由罢了。

他们之间之所以会公然火拼;只是因为他们认为满清有可能只会驻足长江,没有征服江南的意思,那面对江南这一块肥肉,左良玉、江北四镇自然都想往自己碗里多夹点;于是他们自然会为此大打出手了。

当然了,面对满清咄咄逼人的攻势;就是再傻的人也知道,幻想满清会驻足长江,那纯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偏偏这么有市场。

当然了,左良玉、江北四镇等人,也知道这种幻想太不切实际了。于是他们从一开始起就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满清驻足长江,那他们打败自己的友军后,就可以在江南拥有最大的发言权了。

当然了,如果满清挥师南下的意图;那他们就马上投降满清,从而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军事集团的既得利益。

所以满清大军兵临长江际,左良玉与江北四镇都是放弃江北地区,大举南移并相互火拼

标签: 崇祯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见皇帝时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秦汉时期,大臣与皇帝讨论国事时,还能平起平坐;到了两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来;明朝时,大臣见了皇帝下跪行礼,随后站立着奏事;到了清朝,大臣见了皇帝,就只有一直跪着的份了。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皇权已经日渐式微,可下跪的礼仪丝毫没有减弱。位高权重者,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

  • 为什么说古希腊文明又叫做爱琴文明呢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希腊,爱琴海,历史解密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主要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及南部海中诸岛屿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其海外移民西至意大利半岛南部、西西里岛和地中海西北部沿岸,南至北非,东至西亚和黑海沿岸广大地区。古希腊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岛获得发展。克里特文明以岛屿北部的克诺索斯为中心,在公元前2千年中期弥诺斯统治时期臻于极盛。

  • 寒人掌机要简介 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朝,刘宋,历史解密

    “寒人掌机要”是刘宋时开始产生的政治局面,由宋武帝刘裕开创,到宋孝武帝刘骏时全面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局面,并被此后的南朝各代所延续。不仅贯穿整个南朝,也被汉化改革后的北朝所借鉴以对冲门阀贵族对皇权的威胁,进而影响了整个南北朝历史的政局走向,并延续至隋唐。“寒人掌机要”使寒门庶族势力逐步控制了政治中枢

  • 鲁隐公宽厚守礼,却也迂腐冥顽,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鲁隐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隐公是个宽厚的人,也是一个守成礼法的人,更是一个迂腐冥顽而不明事理的人,他的死让人惋惜而警醒。我们都知道,在鲁隐公执政鲁国政务期间,公子翚做为臣子就非常的跋扈,并且极端地贪婪。只要有诸侯用礼金来贿赂他,他就可以不通过隐公的批准而直接出兵,助纣为虐地发动非正义战争。我们先来说说,鲁隐公是怎样继承上君

  • 揭秘:康熙扳倒鳌拜只用了几个小孩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在东汉晚期,宦官当权,他们关于不喜欢的皇帝、皇子们,想杀就杀、想关就关;及至后来,诸侯割据,拳头为王,水深火热,汉献帝能够在这样的乱世生计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观;竟然还能够顺风顺水地当31年傀儡皇帝,没有满足的政治才智和生计技巧,是肯定无法办到的。鳌拜是清朝初期的权臣,并且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

  • 揭秘:姚思廉的一生在史学方面有何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姚思廉,唐朝,历史解密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京兆万年人,唐朝初期史学家。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姚思廉的一生,除了政治上有所作为,主要建树是在史学方面。隋大业五年(609),姚思廉奉炀帝之命,与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区

  • 元朝版图太大,后代无能根本守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蒙古族前无古人的大英雄——成吉思汗,带领着他麾下的蒙古男儿征战不休,曾一度征战到黑海海滨地区。只是,一代天骄,最后也没有逃过时间的摧残。成吉思汗死的时候,中原大地的江山还没有完全受制于蒙古的统治。直到忽必烈继位,一直龟缩于南边的南宋王朝才被彻底消灭。至此,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才能够真正的入主中原,并

  • 原始部落中女子结婚不要金不要银 为何只要一只大雁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原始部落,结婚,历史解密

    现在男女一到谈婚论嫁的年龄,避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彩礼”。随着社会的发展,这彩礼也像盖高楼似的拔地而起。网上有人编了个段子:爷爷娶奶奶时,要了家里半斗米;爸爸娶妈妈时,要了家里半头牛;我娶老婆时,要了家人半条命。这个比喻可以说是很形象生动了。父母为了孩子的婚礼几乎是花光了半辈子的积蓄。更有甚者,还要

  •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曹操,刘备,历史解密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

  • 明朝皇后在皇宫中穿得最多的衣裳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明代皇后常服也称作“燕居冠服”,其功能仅次于礼服,用在各类礼仪场合中。如皇后册立之后,具礼服行谢恩礼毕,回宫更换燕居冠服,接受在内亲属和六尚女官、各监局内使的庆贺礼。学者董进在紫禁城杂志上发表的《图说明代宫廷服饰(八)—皇后常服 》一文中,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明朝皇后的常服。皇后常服制度经过了多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