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美国有南北战争,古代中国也有南北战争吗?

美国有南北战争,古代中国也有南北战争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993 更新时间:2023/12/18 22:27:05

作为华夏儿女,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其中,汉族是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民族,国外的唐人街也是中国华人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其实,汉族和唐人街,从名字上就暗示了我国历史上的汉、唐两代的强盛存在。汉代的强盛不用多说,刘邦一统天下后休养生息,抚恤百姓,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强盛毋庸置疑,而唐朝的强盛又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它的上一代隋朝说起。

话说,当年隋文帝杨坚起初是北周的外戚,当时的北周周静帝是他的外孙,因此,杨家自身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势力,要知道,皇帝这个位置可不是那么好坐的,哪怕是一家人也得有所顾忌,随后,周静帝被杨坚废掉,自己坐上了皇位。

这就是历史上典型的外戚篡权,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不得不去猜想:当时周静帝的父皇周宣帝娶杨坚的女儿,很有可能就是被胁迫的。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再举一个其它的例子,比如:历史上的王莽就是皇帝的姥爷,后来篡位自立;汉献帝是曹操手里的傀儡皇帝,也是被迫娶了曹操的女儿,最终,皇帝之位还是落入了曹丕的手里。

反过来,再说杨坚作为北周时期的隋国公,自立之后立即把国号改为隋,定都长安。但是,当时的天下并未太平,依旧是一个分裂的状态,趁热打铁的杨坚,随后发动攻势与南朝势力对抗。而南朝的历代皇帝风流成性,国事衰落,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政权更迭,一步步走向了衰落,陈也就成了南朝最后一个被灭的朝代。

可以说,陈朝的灭亡,标志着隋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地区。

其实,为了实现南北地区的统一,历史上还爆发了很多次以此为目的的战争,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就是有名的淝水之战。当时,各国地方割据势力针锋相对,其中,前秦的皇帝符坚,率领几十万大军向南方的东晋宣战,企图灭掉东晋从而实现南北统一,后因失败而告终。

有人会说,前秦南下的军队数量庞大,按理来说,是很容易灭掉东晋的。可是,大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战争形势,就能够明白其中的缘由。

因为,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被激化,而恰巧前秦又是由氐族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南下征战的几十万士兵中大多数都是汉人,只有少许是氐族人。并且,在汉人士兵的心中一致认为:东晋就是他们的祖国,作为伪军的他们,自然在攻打自己的祖国时于心不忍,不付出全力,甚至,拒绝叛逃等,这也就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历史发展到隋朝的时候,民族矛盾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尽管,隋唐存有少数鲜卑文化,但是,这个时候的南方人,已经没有那么严重的种族歧视了,毕竟,北方已经完全被汉化,民族融合也就成了顺理成章。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便宜了杨坚,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时候。

当然,民族融合只是隋朝统一南北的其中一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

就是如今的社会,大家也会发现:南方经济比北方经济要发达一些。其实,在古代社会没有战乱之时,北方的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基础一直胜过南方,自从宋朝之后五胡乱化,爆发了大的战乱之后,北方的生产力遭到了破坏,百姓多次南迁,北方的经济则一直萎靡不振。

虽然,后来也尽快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虽然,此时的北方经济不能胜过南方,但是,其经济实力还是比较雄厚的。有了经济,就等于有了军队和粮草,这是战争成败的关键,而且,北方人骁勇善战,适合打仗,南方人喜欢舞文弄墨,兵力自然弱于北方。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地理环境也是差距甚远,北方中原如履平地,具有向心力,军队可以快速团结起来,一鼓作气外出征战。而南方则是丘陵众多,支离破碎,地方势力容易被逐个剿灭,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北方攻破南方势在必得。

并且,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历史上那些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大都发生在10月到次年3月,天气转寒的季节,北方军队的优势会进一步扩大,我们不妨来脑补一下,在寒风凛冽的清晨,一群冻的瑟瑟发抖的南方步兵,对上人高马大,穿着毛皮的北方骑兵,哪个赢面大?

人,马,地形,气候诸多因素,在冷兵器时代,两只军队的素质和将军差别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北方军队会拥有绝对的优势。所以,诸葛丞相在谋略和军心都占优,将领平分秋色却一再输给政权腐朽内斗严重的魏国;燕王朱棣带着十万子弟兵,摧枯拉朽般扫灭了他侄子的政权。

就连清朝,也是一个从北边打到南边的,几乎是一个直线打下去的。甚至,时间追溯到近代,我国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军对抗的时候,也是一路从北方的松花江打到了南方的海南岛,最终统一了南北地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古代多次的南北统一战争有着相似之处。

标签: 古代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瑜为何年仅36岁就暴毙而亡?刘备23字解开谜底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周瑜,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历史反复证明,皇帝卧榻不容他人酣睡,功高震主的臣子,要是不主动隐退,就没有好下场。翻遍三国历史,好像这样的桥段并不多见。诸葛亮,就算有刘备可取而代之的遗嘱,也一生兢兢业业,始终为人臣;司马懿,终其一生,对曹家忠心耿耿,即使后代篡位,讨逆者也要用他反衬司马昭的奸佞。但是今天笔者想和大家一起分析了解这位

  • 曹操献刀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为何他没有直接对董卓下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在看到孟德献刀明明知道结果时候却心情还是十分紧张,因为这时候曹操的大义行为让我感动敬佩。正是因为我们都在感动这种行为,让我们没有去细想曹操献刀的整个过程。曹操在那几秒中的时间是有机会的,不管杀死与否他都有一刺的可能。曹操为何没有像他说的那样视死如归?我们从原著作者的角度来分

  • 古人说的是什么语言呢 究竟是方言还是雅言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古人,语言,历史解密

    俗话说得好,方言多的地方,十里不同音。哪怕是如今,要很多地方的方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古代的方言随着时期的不同,哪怕是同一个地区,亦是有着区别。不过对于同一个民族的来说做一些简单的交流,无论是说如今的普通话也好,还是说方言,时期距离现在越近,交流的难度就越低,只是有些地方的方言需要放慢语速或者肢

  • 杨坚贵为皇帝为什么会怕老婆 独孤伽罗到底有多霸道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朝,杨坚,历史解密

    杨坚为什么怕老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隋朝开皇末年,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奇葩事,皇帝、皇后发生争执,之后皇帝一气之下,居然“离家出走”了。文武百官急忙追赶,劝了半天,才把皇帝劝回宫中。这场闹剧的男主角就是赫赫有名的隋文帝杨坚,而女主角正

  • 长城的高度只有十米甚至低于十米 这样的高度真的能防住敌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长城,古代,历史解密

    在古代,华夏边疆战事不断,中原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入侵,于是修建了万里长城。长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动用了百万的劳动力统一修筑各国长城,在没有机械的年代,这项工程完全靠人力完成,无疑是一个奇迹。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长城开始风化损毁。明朝时为了防范游

  • 武则天的外甥:风华绝代的贺兰敏之为何如此轻佻任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贺兰敏之,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一生中生有两子三女,两子与武则天是同父异母,在很早的时候就因为与武则天不睦,被武则天除掉了,三女是同父同母的姐妹,武则天算老二,小妹嫁人不久就染瘟疫去世,大姐韩国夫人出嫁后生了一子一女,不久也成了遗孀,所以说武则天真正的娘家人只有很少的几个人了,后来的武氏家族主要是同宗的兄弟后人。韩国夫

  • 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经济生活都有什么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河姆渡文化,半坡人,历史解密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中期宁绍平原的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都比较发达。在河姆渡遗址的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叶、稻壳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 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 1 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远古各氏族文化遗存中所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

  • 告子:东周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告子,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中国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以道为本兼容儒道。名不详,一说名不害。大约为游学于稷下的一位学士。后与孟柯论人性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

  • 崇祯死后,左良玉拥兵80万,为什么不去打清军,反而去攻打南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崇祯,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政权,史称,弘光皇帝左良玉当时拥兵80万,是南明最大的军事集团,按理说新建立的南明政权,怎么说也得由他来操纵吧!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新建的南明政权,却让江北四镇给操纵了。因为皇帝是由江北四镇拥立出来的,政府高级官员

  • 清朝时期,见皇帝时不用下跪的是哪些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秦汉时期,大臣与皇帝讨论国事时,还能平起平坐;到了两宋,大臣屁股下的椅子就被抽走了,不得不站了起来;明朝时,大臣见了皇帝下跪行礼,随后站立着奏事;到了清朝,大臣见了皇帝,就只有一直跪着的份了。清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皇权已经日渐式微,可下跪的礼仪丝毫没有减弱。位高权重者,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