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之所以能走向权力巅峰,和他有直接联系,为了他慈禧不择手段?

慈禧之所以能走向权力巅峰,和他有直接联系,为了他慈禧不择手段?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683 更新时间:2024/1/8 7:59:31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之危,然慈禧太后却贪恋权欲,目光短浅,顾家不顾国。一味求和守旧,致使近代中国受尽屈辱,最终把清朝推向灭亡。在历史中,慈禧太后是位遗臭万年的人物,但她的出身却并非高贵,之所以能够登临最高权力者的位置,离不开她的先天性格。

早在幼年时期,慈禧太后即培养出强势凌厉、贪恋权欲的性格,这与她相处的生活环境有关。正是在这种性格的推动下,慈禧太后不择手段、不不上位,最终走向权力巅峰。每次介绍慈禧太后时,皆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咸丰皇帝。

众所周知,咸丰皇帝身为天子,身份高贵,地位尊崇。而慈禧太后早年正是靠着对他的讨好与取悦,方才得以宠绝后宫,不断接近心中的目标。

咸丰皇帝在后人心中,向来是怯懦无能、胆小怕事之人。在后世的文献史书中,亦把咸丰帝称为“四无皇帝。”显然,咸丰帝是一位受人诟病的皇帝。根据历史时间线可知,清朝基业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埋下隐患,传至咸丰帝时,已经积弊甚多。

对于这个问题,咸丰帝心中十分明白。奈何他能力有限,对于国内的制度改革有心无力。当时,咸丰帝面临着人祸天灾、起义不断的问题,再加上,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一系列内忧外患令咸丰帝心力交瘁,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索性不再去管,选择纵情享乐,醉生梦死。

道光皇帝国丧刚过不久,咸丰帝即迫不及待进行全国选秀。于各地挑选相貌姣好、符合条件的秀女入宫。当然,如此规模的选秀,极容易引起民间议论。咸丰帝可不想被冠以“荒淫无道”的名头,于是,对外宣召称“选秀只是为了延续皇室血脉”。

而事实上呢,就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色欲需求。

同年初春,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位旗人佳丽聚集京师。她们都是经过筛选,得以入京参加考核的秀女,其中就有来自北京西四牌楼的叶赫那拉姐妹。或许谁也不会想到,此处坐在骡车上,面容青涩的两姐妹,将来会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姐妹一人为婉贞,一人为杏贞。

前者是醇亲福晋,并在以后生下了光绪帝;而后者则是闻名中外的慈禧太后,独掌大权。说起她们的家世,倒也普通,其父是镶蓝旗的一个四品道员,祖上最高做官亦不过是刑部员外郎。六十余位秀女中多是出自王公贵族,地位崇高优势明显,有着更多的机会受到皇帝相中。

古时皇室的选秀流程繁琐,尤其是清代皇室选秀,条件甚多。像我们普遍认为,女子只要相貌出众,就可以参与选秀。但是,在清代,秀女不仅要求相貌绝佳,且必须为满八旗人家的女儿,其余汉、蒙八旗及包三旗的女子,只能当“宫女子”。

六十位秀女共聚京师,需要经过太监两次挑选方能看到皇帝。

挑选的条件很简单,首先是查籍贯,姓甚名谁,来往何处,祖上何人等。太监们会在六十位不同身份背景的秀女中,留下最合适皇家的人选。经过第一波挑选,淘汰掉十几名秀女,剩余的四十多名秀女则进入下一轮复查,接受更严格的筛选。

第二环节考验的是秀女才艺,通常考验秀女对秀锦、执帚的能力,再结合每位秀女的容貌、仪态进行综合评估,最后,筛选出最佳之人。慈禧太后凭借幼时良好的家教、端庄的仪态,顺利度过两关。最后,度过两关的秀女,将接受咸丰皇帝的挑选。

慈禧以灵气动人的杏眼、细腻精致的面庞,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据德龄在《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中所记,古稀之年的慈禧“还是一个很美丽动人的女性”,一双手“不仅白腻,而且是极柔嫩,决不在我们年轻人之下。”

由此可以推想,五十年前豆蔻年华之时的慈禧该是多么娇美出众。当时,咸丰皇帝就对身旁的福晋说:“此女看面相就是有福之人。”这是咸丰帝对慈禧初次见面时的评价。

不过这次毕竟是初次审阅,后面能否被咸丰帝挑中,还存有变数。值得一提是,慈禧的妹妹婉贞在初次审阅中未能通过,被打发回家自行择婚。对于后面的复选,慈禧尤为重视。等待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最后一刻么,一旦出错,必然会前功尽弃。

因此,她必须要全力以赴,甚至不择手段。

最终,慈禧买通皇帝亲近的太监,获取咸丰帝的出行信息。一日,慈禧得知咸丰帝将要前往圆明园游玩,她便及早在此设局,以一曲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住途径此地的咸丰皇帝。自此,咸丰帝便迷上了慈禧......就在当天晚上,咸丰皇帝宠幸了慈禧。

《十叶野闻》则记载:“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叶赫那拉最终能成为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除了美貌外,“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是一个重要原因。后面的事情自不必说,秀女决赛中,慈禧轻而易举通过,成为四名贵人中的一员,即后来的“兰贵人”。获此称号是因为慈禧较为喜爱兰花,咸丰帝只为顺其心意。

可是,他并不知道,正是从这一刻起,慈禧太后开了她的野心之旅,直至达到权力巅峰,同时,把大清王朝推向无尽深渊之中......

标签: 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闹洞房趣闻 清朝有人因闹洞房被告上衙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俨然,闹洞房是古时候传下来的风俗。不管是新旧时代,大家都搞出不同的花样戏法来闹洞房。在清代的康熙年间,还有人因为闹洞房闹得过火了被告上法庭的呢!现在跟着kk历史网的小编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郎官因什么事告同村人小泼皮清康熙年间,上海宝山县令接了一个棘手的案子。原告是前日刚刚结婚的新郎官,被告是

  • 她两年生下皇长子,陪伴嘉庆四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成贵妃,清朝,历史解密

    穿过历史的长廊,来到清朝的嘉庆年间,探索嘉庆帝的后宫。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发现陪伴嘉庆帝时间最长的女人,和裕皇贵妃。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她的生平。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满洲正红旗。于乾隆二十年出生,拜唐阿刘福明之女。刘佳氏的出身并不算十分显贵,只是中等官僚人家。幸而,刘佳氏从小便是个聪慧的孩子,品貌出众,性

  • 盘点历史上四个为国家而死的忠臣,值得后人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屈原,战国,历史解密

    第一位、文天祥文化传承是需要人去实现的,一代又一代像文天祥式的人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五胡乱华的民族噩梦里、五代十国的乱世里、匈奴人的崛起、蒙古人的屠刀下、满清借势而行的强改衣冠。靠什么让华夏五千年不灭?文天祥在元朝统帅伯颜面前毫无惧色,他义正言辞的说:“若北朝想让宋为附属国,那就请你退兵,然后再商

  • 赵匡胤兵变当皇帝以后,他是怎么处理柴荣老婆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北宋,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赵匡胤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由于姑姑的关系,柴荣出乎意料地当上了后周的皇帝。他的两位皇后是出身名门的姐妹花,由于父亲符彦卿的关系,姐妹两人在历史上也分别被称为大符氏、小符氏。姐姐当皇后的时候,希望柴荣能够改掉暴躁的脾气,

  • 御医给秦琼看病煎药 为什么他就是不喝药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琼,李世民,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之中,最为繁华的国家,就是李世民当政时期的唐朝。而在这之前,一直统治国家的,其实还是隋炀帝。但是因为其的残暴昏庸,使得当时众多人开始进行起义,很快身为太原最高统帅的李渊,也就此追逐潮流出兵起义,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之下,开创了著名的唐朝。而在其麾下贡献最大的,除了太子李建成之外,就是

  • 历史上真的济公诗文与宋四家媲美,而且还是赵光义的亲戚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济公,宋朝,历史解密

    上世纪80年代,一部电视剧《济公》红遍中国大江南北。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将济公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放荡不羁、惩恶扬善、扶危济困的鲜活形象深入人心,大街小巷都回荡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歌声。(济公剧照)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呢?真实的济公又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确有济公其人,

  • 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 写一篇文章就好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古代,科举,历史解密

    咱们就以唐朝最重要的进士科为例,你可能会问,难道科举不就是考进士吗?当然不是,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到唐高宗时,就剩下进士科最为重视了。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是诗赋与政论。诗赋不用解释,大家都懂的,考诗赋时考生要写诗、赋、文各一篇。政论有点类似现在公

  • 她曾是掖庭的奴婢,后来成为大唐的首席秘书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上官婉儿,唐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跟大家说的就是大唐的一位奇女子,提起大唐最有名的女人,想必大家想到的就是武则天了,而上官婉儿就是她身边的一个女官,上官婉儿是从小在宫廷的掖庭长大的孩子,她本应该是相府长大的大小姐,却因为自己的祖父牵涉到了武则天跟皇帝李治之间的恩怨,成为了奴婢,上官婉儿从小就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奴婢,她也知道

  • 历史上吴王夫差并不是贪色误国,相反他还很励精图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吴王夫差,勾践,历史解密

    公元前479年,越王勾践即位,唯一时期越楚结盟来制约吴国,吴越的冲突日渐凸显。公元前496,吴王阖闾兴兵伐越,勾践领兵抗击来犯的吴军,勾践命令将军中的罪人成列在队伍前自刎,以此来扰乱吴军军心,一举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被箭所伤,死前告诉夫差不要忘记越国给我们所带来的耻辱。战败后的吴国,夫差遵照他父亲的

  • 日本军国主义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为什么会出现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日本军国主义,帝国主义,历史解密

    改革不彻底明治维新这场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统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