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萨尔浒战役明朝惨败,四万多人殉难到底谁是罪魁祸首?

萨尔浒战役明朝惨败,四万多人殉难到底谁是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80 更新时间:2024/1/5 13:49:58

抚顺之战,这是努尔哈赤对明王朝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虽然自己已经有了八旗兵丁,也不再是那个只有13副铠甲的落魄模样。1602年,八旗制度的建立,1615年从四旗增加到八旗,八旗每个旗是七千五百人,共六万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归努尔哈赤直接统率,剩下五个旗由亲王率领。而这些无一不是他能够实现自己希冀的资本所在。

在前往抚顺攻伐之时,阴雨连绵,他自言“阴雨连绵,可退兵”。即便是在姥爷王杲被杀,爷爷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杀,摸爬滚打几十年,以李成梁为父,且不管是真是假之情,有了几万雄兵为底气,对于努尔哈赤而言这也是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尝试。

已经年逾六十的他,自然知道即便是大明王朝腐朽至极,也是何等的庞然大物。而儿子代善的进言“七大恨已出,定然是不死不休,又何必退却”,于是抚顺和清河两只掎角便成为了首要的目标。

我们要提及的一句是,范仲淹这位谥号文正的千古大贤,却让后人范文程给辱没了。而抚顺之战前,他欣然前往投奔,献计以书信劝降抚顺守军,抚顺守将李永芳的毫不防备也让努尔哈赤取得了抚顺之战(努尔哈赤反击!与大明王朝第一战—抚顺之战)的胜利。

继而夺取了清河之后,努尔哈赤还颠倒黑白的说到“明万历帝罔念友邦,兴兵构怨,皇天震怒,万众被杀,其害与鬼魅有何异?”在李成梁手下几十年的历练也让他对汉族文化,中国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从来国家之败亡,不是财用不足,都是因为骄奢淫逸所致,夏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金国完颜亮,都是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饮,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清太祖圣训》)而这些也都成为了他进攻的借口。

而远在北京的万历帝,也终于“认真的对待”这位来自女真的挑战者。1619年,其派遣杜松、马林、刘綎、李如柏兵分四路,共十二万大军(此外还有叶赫部和朝鲜各一万多人助战),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围剿努尔哈赤。出兵祭旗之时,那头牛却三次才被捅死,大将刘招孙槊头都飞出去。不知道杨镐又作何解释?

而作为统帅的杨镐,又是何许人也?在朝鲜战场,他面对日本倭寇被大败而回,临阵脱逃,却谎称胜利,擅杀边民以充当功劳,后来被御史参奏革职,但万历帝却任命他为兵部尚书、辽东经略,而更为奇葩的是他竟然将自己部队的出征时间、地点、进攻方向都写成书信,送给努尔哈赤。

此时的努尔哈赤,八旗兵勇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大考。成,则可以厉兵秣马,未来可期。而面对杨镐这样一位目中无人的大明王朝的代表,努尔哈赤也决定发挥一下他的娱乐细胞,果断派人前去,我要议和,只要明朝给我三千两白银,三百两黄金,三千绸缎也就作罢。杨镐,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然是置若罔闻,你当我是傻子吗(难道不是吗)?我堂堂大明王朝,总督兵马十几万,倍于尔,进攻!

尽管关于萨尔浒战役的失败更多的人把他归结为明朝军备松弛,装备落后,“士卒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明史》”。 而与之对比的则是在朝鲜的《李朝实录》“别抄者,着水银甲,万军之中,表表易认”。

一方是装备落后,只有质量低劣的武器的明朝,一方是装备了精良的盔甲的后金,胜负之数,本已不知几何,而最令我们大跌眼镜的则是杨镐的用兵。

朱舜水如是说: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

如此评价杨镐、袁崇焕或无不妥,杨镐面对拥有如此精良装备的努尔哈赤做出的策略竟然是分进合击。以二倍于敌,不良之军备,敢有如此之举措,明安不危殆?四路大军合围,以杜松为西路,以马林为北路,以刘綎为东路,以李如柏为南路。

在英法联军侵华之时,僧格林沁曾经率领他的三万蒙古骑兵冲锋六千英法联军,而装备了优良的火炮与步枪的英法联军死亡4人,僧格林沁所部死亡1万5千人。可是此时的明朝与后金,却俨然掉了个,劣质的鸟铳、火炮与精良的后金骑兵之间,杜松被击溃,身死;马林溃逃;刘綎被杀;李如柏溃逃,至于总督杨镐则坐视不理。

一个兵部尚书,分兵合击,却不能使之各为策应,更无前哨打探,滑稽般的均分四路兵士,每一路面对努尔哈赤都是劣势,也让努尔哈赤面对送上门的快递,怎能不笑纳。各个击破就好了,《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此战中,明朝仅军官便有310人殉国,士兵更是4万5千余人殉国。后来的乾隆帝如此评价“明之国势益削,我之武烈益扬,遂乃克辽东,取沈阳,王基开,帝业定”。而也正是经此一役,明朝与后金之间攻守易势,努尔哈赤喜形于色,属于后金(大清)的时代也缓缓的拉开序幕。

也就在萨尔浒之战后,铁岭,开元等地相继失守。杨镐被弹劾,关进天牢,崇祯二年(1628年)伏法。作为指挥官,更作为这场战役中“人的因素”他就是这场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

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宇文恺是工部尚书吗?大兴城就是他兴建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宇文恺,工部尚书,历史解密

    宇文恺(555~612年),字安乐,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隋朝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北周大司徒宇文贵之子。出身武将世家,生于长安城。自幼博览群书,精熟历代典章制度和多种工艺技能。勤奋好学,擅长工艺,精善建筑。初为千牛,迁莱州刺史、仪同三司,拜检校将作大匠。规划设计隋朝多个著名工程

  • 古代在处理死囚时,为什么要等秋后才能问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里面看到“秋后问斩”这样的情节,一个犯人,在被朝廷或者官府定了死罪之后,那种罪大恶极的人会被判处斩立决,而那些一般的罪犯则被会判处秋后问斩。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喜欢秋后问斩呢?这里面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意思:第一层意思,与中国的古代哲学相适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 韩林儿毫无能力,为什么朱元璋拼死也要救他 ?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林儿,元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小明王韩林儿在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之所以说他重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元朝末年的时候,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官府腐败。因此,天下动荡不安。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韩山童横空出世。韩山童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深谙农民起义宣传之道。这时候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利用白莲教,宣扬

  •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避缉捕独与玉带生“结伴”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谢翱,历史解密

    谢翱与端砚“玉带生砚"玉带生砚。资料图片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谥乐耕,原籍长溪(今福建福安),宋末爱国诗人,揭阳等地谢氏开基祖,有《晞发集》等诗文集传世。玉带生,古砚名,原为宋末爱国诗人刘辰翁赠予右丞相信国公文天祥(号文山)所藏端砚,后文丞相赠与谢翱,谢翱传世诗文多以玉带生而出

  • 首陀罗:又译为旃荼罗和一生族,是指印度种姓之一,地位最低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首陀罗,种姓制度,历史解密

    首陀罗又译为旃荼罗和一生族,是指印度种姓之一,地位最低。这个种姓的人是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一入佛教就不存在种姓差别了,由于种族文化的差异造成了种族的冲突,如2008年6月1日,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多个城镇的暴乱事件。首陀罗,梵语s/

  • 诸葛亮鞠躬尽瘁,刘禅为什么还恨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就被立为了托孤大臣来辅佐刘禅。网上经常流传着一个论调,就是刘善其实很聪明,但是却一直被诸葛亮管的太严。今天就来说一说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矛盾。先来说一说刘禅聪不聪明。刘禅确实不是人们口中说的那样的不堪,不过也并不是十分的聪慧过人。刘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个君王,即使后来被俘,他

  • 齐宣王之子 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湣王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齐宣王,齐国,历史解密

    齐湣王(?—前284年),陈姓,田氏,名地,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战国时期齐国第六任君主,齐宣王之子。公元前301年,正式即位,掀起秦齐争霸的斗争。发动垂沙之战,大败楚国。函谷关之战,大败秦国。子之之乱时,打败燕国。吞并富有的宋国,自称东帝。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并周室,自称天子。公元前284

  • 蜀国灭亡后,大批官员遭屠杀,只有牛人家人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刘备,曹操,历史解密

    公元260年,魏国的皇帝曹髦死于大将军府上,行凶者的名字是成济,而幕后操控手却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济杀死曹髦后,向司马昭邀功请赏,结果司马昭的反应却令人惊呆,他装作很吃惊的样子,然后“责问”他为何杀了皇帝。成济这时如茶壶里煮饺子有苦说不出,既然司马昭要把他当靶子使用,他弑君之罪显然已坐实,他自知难

  • 隋将领曾发誓不会背叛国家,结果却不尽人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隋朝,历史解密

    一提及隋朝,各位读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杨广,也许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太过于突出了,所以提及隋朝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了他。但是其实隋朝一开始的时候发展得还是不错的,杨坚是位很不错的君主,而且也很有能力,他在创立隋朝后不久,便使得隋朝的发展蒸蒸日上。隋朝在杨竖的治理之下,也呈现了一段时间的繁荣时期。

  • 包拯一生有三位美丽的妻子,为何却没生下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拯,宋朝,历史解密

    包拯,出生于999年,从小聪明,读书十分厉害,28岁考中进士,因而要去建昌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但包拯父母的年纪大了,他舍不得父母在家无人照顾,于是又到了和州监税,授和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古代男女结婚,通常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然后才拜堂成亲,因此包拯有了事业,父母也担心他的终身大事,就为他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