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

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到底是英雄还是汉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426 更新时间:2024/2/16 10:53:13

一、名门之后

范文程在明末清初,这一段风云际会时期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满清开国功臣之一,相对清王朝的建立,他的作用不亚于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也许满清王朝能够取代大明王朝的原因有很多,投靠满清的汉族文武大臣也很多,范文程与吴三桂就是文武两方面的代表人物。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7年)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卒,终年六十九岁,隶汉军镶黄旗。

范文程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他的祖籍在江苏,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

范文程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为官的家庭里。他年轻时喜好读书,平素有远大的志向。但也深知仕途的艰难,祖辈父辈的坎坷经历,在年轻的范文程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二、叛明投清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养成一种沉着、刚毅、聪颖、机敏的性格。在十八岁的时候,他与其兄一同考中了沈阳县学的秀才。当时的辽东,地处东北边陲之地,文化很不发达,能熟读四书五经成为县学生员,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可是这时候,后金兴起,奴尔哈赤正式叛明。在双方交战范文程主动投靠后金,开始与大明作对。这与吴三桂的投机不一样,他从一开始就主动背叛了明王朝。不过范文程一开始也没有受到重用。

奴尔哈赤一开始采取的是歧视汉人政策,以至于以汉人为奴,这样就得不到汉族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支持,就是在满人的老窝也没有多少人支持,袁崇焕孤军困守宁远几十年,却能屡克满人,这与当地汉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后来奴尔哈赤死了,在争夺继承权上,皇太极赢了,多尔衮成了满清第一爪牙。皇太极吸取了老爹与袁崇焕屡战屡败的教训,开始缓和满汉矛盾。

随着满清不断征战,统治地域的增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皇太极制定了对后金政权进行改革的方针,参照明朝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欲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己躬之得失”,在天聪三年《1629年)四月,建立了内阁的雏形——文馆,范文程受到破格的重用,和达海、刚林一起成为文馆的骨干。

文馆的建立,标志着后金政权向着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前进了一大步,这其间范文程以其特殊的地位与才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然地成为皇太极的主要亲信谋臣。

三、立功无数

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避开明朝在山海关、宁远(今兴城)、锦州一带布置的重兵,绕道西路经明朝肪务空虚的地区,从喜峰口进入关内,由龙井关、洪山口“入蓟门,克遵化”。

皇太极自率主力直趋北京,留下范文程率八百兵守遵化以为退路,明军进行反扑,范文程则一马当先率军奋力作战,打退了明军的进攻。皇太极又派范文程率领小股军队去潘家峪、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和大安口等处说降,结果“凡五城皆下”,兵不血刃。

当明兵反包围大安口时,范文程使用火炮进攻明军,又解了围。就在这次进军北京与明兵反复争夺城池的战斗中,范文程能攻能守,文武兼施,立下军功,被皇太极授予世职游击之职和三等阿达哈哈番的爵位。

在皇太极率大军直趋北京时,明朝山海关主将袁崇焕得知后,急率军驰援,先后令军抵达蓟州,皇太极不与战,乃直扑北京,袁崇焕追至,在城外展开激战。范文程此时向皇太极进献反间计,诈称皇太极与袁崇焕有密约,放回被俘的杨太监报给崇祯皇帝。惊慌失措、猜忌多疑的崇祯果然中计杀掉了袁崇焕。

袁崇焕一死,风雨飘摇的明王朝犹如自毁长城,再无栋梁柱石可以依赖.关内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又动摇了明朝的根本,所以自此明朝已经日暮途穷。

四、汉奸还是英雄?

范文程立此奇功,成为清朝汉人第一位高权重者。这里面不想谈论他的功劳,只是说说他为什么主动叛明投金?

按说他出身世家,对传统汉人知识分子恪守的忠节孝义不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走上这一步? 当然主观上的名利欲望驱使肯定有,客观上呢?

洪承畴,吴三桂等军事集团投降满清,是担心自身利益,投机行动,这是 有奶就是娘的军阀作风。范文程则不然,他是在代表野蛮的后金和代表文明正统的明王朝之间直接选择了前者,很让人费解。

史书记载,范文程祖辈父辈曾经因罪由内地迁往东北边地卫守,所以才成为东北人,难道就是这个私怨?

按照笔者理解,这应该与明朝建国之初直到灭亡这一过程中对待大臣、世族的政策有关,直接打击了士人的忠义信仰,导致最后无人尽忠。

范文程毫无疑问是汉奸,也许从现在看,施琅都是英雄,但是把评价标准方在当时,他就是汉奸。

标签: 范文程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恭王刘恢:刘邦第五子,受老婆迫害最终殉情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恢,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赵恭王刘恢是汉高帝刘邦第五子,惠帝刘盈、文帝刘恒的异母弟,生母情况不详,按照现有的史料来推测,应该是宫中地位比较低微的妃嫔或宫女。虽然刘恢的出身比较尴尬,但刘邦对他却很是厚待,在梁王彭越因“谋反”被杀后,便让刘恢承袭该爵位,时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梁国辖有魏国故地,不仅疆域辽阔(40多座城池)

  • 清朝大臣为什么会自称奴才 这个称谓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大臣,历史解密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皇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在皇帝面前,一般的大臣自称臣或者奴才,这两种称谓放在大臣身上又有什么样的的区别呢?而奴才这个称谓又有什么样的来历?其实“奴才”这个称谓在清朝之前都只会是宫奴的自称,而大臣是不会用这样的称谓的,而到了清朝的时候,这个词所赋予的含义却不一样了。在皇帝面前很多大臣都

  • 二十五岁时病逝的乾隆帝继后那拉氏之子爱新觉罗·永璂!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爱新觉罗·永璂,乾隆,历史解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乾隆帝的原配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病逝。中宫不可一日无主,四个月后,乾隆帝奉太后懿旨册封那拉氏为皇贵妃,并摄六宫诸事。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举行了册立皇后之礼,从此那拉氏登上了皇后宝座。那拉氏自正位中宫以后,皇帝无论江南巡幸、盛京祭祖,还是木兰秋狝、皇陵展谒,都令

  • 永元之隆是一个什么样的盛世 为什么很少人提起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开元盛世,历史解密

    提起中国的盛世,大部分会想到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却很少提起东汉时代盛世,东汉时代全盛是和帝的永元之隆。军事上班超建功西域,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东汉朝廷,东北的鲜卑,北方的匈奴,西方的羌人,西南的夷人,被东汉打了个遍。班超还派出了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作为汉朝使者,最远到达了波斯湾地

  • 曹丕为什么不杀汉献帝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三国,曹丕,历史解密

    上回咱们说到,曹丕在曹操去世之后,迫不及待的继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从而遭到所有兄弟的不满和反对。由于七步诗的关系,大家都以为,曹丕最大的敌人是曹植,其实,大家都错了,对曹丕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有兵权的曹彰。好在,曹彰也不是十分的贪恋王位,终于与曹丕和平解决了兄弟间的争端。但是,继承魏王王位的曹丕,其

  • 古代商人的地位到底有多低 为什么他们的子女都会遭到歧视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商人,历史解密

    如今女孩相亲,总希望对方是个高富帅。但在古代相亲,高富帅一点都不吃香,甚至会受人排挤。家财万贯有钱家的儿子,甚至很难找到一个逞心如意的对象。因为在古代女子的眼目中,再有钱的商人也不是择偶的好选择。古代女孩如果嫁给了商人,有很多漂亮衣服她们就再也穿不了了。明朝朱元璋规定普通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

  • 康熙要杀两个人,雍正硬是没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雍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说到雍正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人。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有很多的故事,他反贪的工作做的比较好,雍正整顿官场,让当时的政局相对清明,而且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雍正执政期间,他也做了很

  • 丞相把控朝政,皇后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元朝,历史解密

    南宋末年,蒙古灭掉了西夏,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攻克了宋军最后防线,就这样入住中原,建立了元朝,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是长盛不衰,元朝也是这样,仅仅九十多年就被明朝取代了!元朝灭亡的因素不止这一个,朝廷非常的腐败,皇帝无能,后来失去了民心,加上很多地方遭遇了天灾,都没有出现一个好皇帝,不过在元朝末年

  •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罪魁祸首是智真长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鲁智深,历史解密

    当初智真长老剃度鲁达入山门,众僧人是纷纷劝说,大表反对,认为鲁达的外貌凶恶,看起来就不似一个出家人的模样,但智真长老力排众议,最终还是剃度了这个莽汉。一则智真长老看在檀越赵员外的面子上,二则智真长老断定鲁智深日后正果非常,凡僧所不能及。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看重,单从他对鲁智深赐的法名就可知,“智深”与

  •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想当太上皇 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太上皇,历史解密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愿意做太上皇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几个太上皇,除了乾隆算是自愿的外,其他太上皇都是逼不得已的,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比如李隆基,比如李渊,做了太上皇跟坐牢似的。那么我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