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提倡百姓“越级上访”,上访的人却越来越少

朱元璋提倡百姓“越级上访”,上访的人却越来越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88 更新时间:2023/12/24 7:45:42

其实,“上访”就是群众越过底层相关国家机关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也是上层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表达形式。

自古以来,“上访”就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方式,最早出现在舜时代。据史料记载,在尧舜时期,各个交通要道上都会竖立一块木头,用来征集百姓的意见。百姓可任意在上面,书写自己心中的想法,或者是对当政者的看法。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西周,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路鼓”与“肺石”。《周礼》就有“肺石听辞”、“路鼓之制”,让有冤情的人可以去“击鼓鸣冤”,以便冤情上呈。当时的朝门之外,都会挂一块像人肺的石头,凡是有冤情需要申诉的,都可以到肺石下面进行申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东西就逐渐演变成了“登闻鼓”制度。

登闻鼓制度用的“登闻鼓”,在汉代时期就挂在了宫门口的公车署里,不管谁有冤情都可以击鼓鸣冤,消息就直接能被皇帝知晓。这种绕过各层政府机关直接上诉的做法,是中国古代“民告官”的重要方式,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越级上访”。

到了宋代,随着直诉制度的不断完善,朝廷就专门设立了“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来处理“越级上访”事宜。他们负责接待上访的百姓,处理上访的事务,如有必要,案情则会直接呈给皇帝审阅。

除此之外,老百姓还可以通过“诣阙”和“拦舆”上诉冤情。

例如:汉朝的齐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朝廷将他拘禁了起来,他的小女儿缇萦知道后,就上书汉文帝,希望可以成为官府的奴婢,以此来减轻父亲的肉刑。因为感念缇萦的孝心,汉文帝就废除了肉刑。缇萦的这次的“越级上访”,可谓是功德无量,这就是历史上的“缇萦救父”。

然而,“拦舆”就是指:拦截皇帝的马车来控诉自己的冤情。西汉初年,刘邦在征讨英布,返回长安的途中,关中就有许多的百姓挡道,拦住了他的马车。他们控诉:丞相萧何利用自己的职权,用低廉的价格强制买田、置办豪宅。刘邦在收下百姓的诉状之后,回到宫中就立刻下旨:让萧何亲自向百姓谢罪。

这三种上访的方式都很好,但是,碍于时间和地域等因素,能够越级上访的百姓并不多。而皇帝在处理国家大事的同时,还要抽出时间来处理百姓的上访事件,这就导致皇帝力不从心。像清道光皇帝,面对繁多的上访案子,就打回地方,让地方官员去解决这些上访的事。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地方官员只会敷衍行事,导致百姓上访更加的困难,也没有了实际的作用。

到了唐朝,皇帝就因上访事务繁多,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在法律中就明确的规定:普通百姓要想上访,就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的重重判决,如若还不满意才可以上访到皇帝处。如果,不遵守这种限制越级上访的制度,也算是一种犯罪。

到了明朝,这种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深知百姓心中的苦楚,同时,也害怕手底下的官员为了自己的私欲会把朱家的天下搞垮,于是,他就积极鼓励百姓上访,还要求:各地官员要本着良心来做官,切忌贪腐残害忠臣贪赃枉法。

甚至,朱元璋为了保证百姓能够顺利上访,防止当地官员拦截或惨遭迫害,他就编纂了《大诰》。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淳化镇巡检何添观等人,因刁难上京告状的农民,最终,被处以刖刑一事,这也算是给各地官员的一个警醒。

当时的百姓如需上访,只要手持一本《大诰》,一路上访,就会畅通无阻,途中更是无人敢拦。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不仅鼓励百姓上访,还准许 “越级绑缚”。也就是说,百姓在上访的同时,还可以把上访涉及到的贪官污吏直接捆绑,押解到京城治罪。这种情况,不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并且,朱元璋还说:如果有拦截的人,全族都会被诛族。

最终,在这样一番严打强压之下,各地的吏治自然清明,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决心。不过,朱元璋却天真地认为,在这项政策落实到实处之后,全国各地就不会有贪官污吏了。但没想到的是,百姓也会公报私仇。

有一些地方百姓,假装响应皇帝的号令,把当地衙门的官员绑起来勒索钱财,如果不给,就威胁将其绑到京城让皇帝处理。更有甚者,当地官员为了不丢掉自己的乌纱帽,严防百姓,造成了恶吏肆意欺压良民的现象,最终,没有人再敢越级上访了。

于是,在政策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反而很少有人越级上访了。

朱元璋实在想不通,越级上访既可以维护自身利益,还能够获得一定的赏赐,可是,百姓就是不愿意来。

这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并没有考虑到百姓手中的实权。自古以来,民斗官就没有赢过,很多官吏特别是胥吏,他们在百姓心中就是“地头蛇”,连新上任的官员都不敢招惹,更何况是普通百姓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财力、人力雄厚的大家族,又有谁有能力上访呢?就算逞一时之快,上报了皇帝,也害怕回去之后,被秋后算账。

除此之外,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到达京城则需要跋山涉水,百姓上访的过程中,需要不少的费用,长路漫漫,在上访途中,还要承受着各级官员的刁难。因此,百姓上访得到的则比失去的更多,时间一长,大家都懒于上访了。

但到了明朝后期,每一朝皇帝都会出台严控上访的新政策。比如:嘉靖朝规定:告状者“于登闻鼓下及长安左右门等处自刎自缢,撒泼渲呼者,拿送法司,追究教唆主使之人,从重问拟。”可见,当时自残告状的人并不少,明朝统治者也并不顾惜,这些规定都被清朝所继承。

最后,虽然清王朝灭亡了,但是,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上访制度被保留了下来。

标签: 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临走时有一人却说孔明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诸葛亮,刘备,历史解密

    在三国当中,流传下来很多经典故事,比如关羽这个人物就有非常之多的典故,像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刮骨疗毒、单刀赴会等等。猛将赵云更是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下阿斗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而在三国当中典型的智者代表诸葛亮一生中留下的典故更是非常之多。比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等经典故事

  • 刘肇为什么要立邓绥为皇后?邓绥有哪些吸引刘肇的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肇,汉朝,历史解密

    窦氏为维护专权,安插了大量党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与亲信。当初,和帝在长安召见窦宪,朝臣甚至议论称之“万岁”,尚书韩棱愤怒指责“礼无人臣称万岁之制”,才算止住了这场闹剧。这一方面说明窦氏权势的贵盛,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朝臣趋炎附势的风气。因而,汉和帝执掌政权后,立即清理窦氏残党余孽,太尉宋由因为窦

  • 同样是三国著名谋士 为什么诸葛亮可以流芳百世而司马懿不行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刨除一切不论,诸葛亮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神话,“君不疑臣,臣不负君”,是对诸葛亮最好的评价,这八个字是司马懿做不到的。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古代什么职位最危险?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不是位居东宫的太子,也不是六宫之主的皇后,而是独揽大权的辅政托孤大臣,自古以来凡居此位者结局大多只有两个,推翻皇帝

  • 他1岁就被康熙封太子,最后却被废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他1岁被康熙亲封太子,4岁患天花康熙照顾,后为何被废太子之位?历史上的皇室一般都推崇立嫡长子为未来新储的方式,但是这种情况直到后来大清时期,基本上就变成了秘密立储的模式!这些其实我们根据史册里面的记载内容和清宫剧也能明显的看出来。而在这样的册立现状之下,清朝的皇子们也都会争相在皇父面前去表现,追究其

  • 魏延:三国最悲催的武将,死后被杨仪踩着头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魏延,三国,历史解密

    乱臣贼子,这是历史古迹中最惹人醒目的四个字。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一名或几名罪大恶极的奸臣。但是,有时候,一些受人们辱骂的贼人,往往是含冤千年,他们本无异心,却因为党派相争,沦为了那颗被人抛弃的棋子。而他的对手,为了堵住天天悠悠之口,为他策划了一个“死得其所”的借口。三国乱世,英雄不计其数,虽说

  • 割据政权为什么会逃不过二世而亡的历史规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割据政权,晋朝,历史解密

    宋军伐蜀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孟昶在成都,得知剑门天险失守的消息,惊的脸色煞白,手足无措。急忙向左右问计。有一老将建议:“宋军远至,已是强弩之末,其势必不能久。为今只有聚兵坚守,静观其变。”这老将军戎马一生、老成持重,坚壁清野、打持久战的建议符合实际。孟昶听了却大摇其头叹息:我们父子两代人恩养川

  • 她是唯一一个和天子传出“绯闻”的大清公主,死时只有22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和硕柔嘉公主,清朝,历史解密

    从宗法上来讲,公主与皇帝同属一家,很难有恋情方面的交集,然而,清朝有一位公主却与天子传出了“绯闻”,这位天子还是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这位公主又是谁呢?她就是和硕柔嘉公主。清朝顺治九年五月,和硕柔嘉公主降生于安亲王岳乐府邸,母亲是岳乐继福晋纳喇氏。岳乐是努尔哈赤的孙子,与顺治帝属于堂兄弟关系,他是清朝

  • 历史上最悲惨皇帝,才华横溢被砍头示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王莽,西汉,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悠久,出现了很多个朝代,也经历了多次的王朝变迁。对于后世的我们而言,或许只记得几个大一统王朝,但是在大一统王朝的交际时期,出现过很多比较短的政权,比如王莽建立的新朝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王莽是王朝的缔造者,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幸福的人,此人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悲惨皇帝,才华横溢,被誉为“穿越”的人

  • 宋高宗赵构的独生子 宋简宗赵旉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宋高宗,历史解密

    宋简宗赵旉(1127.6-1129)本名赵旉,又名赵敷,即南宋正安帝、魏国公,在位26天。宋高宗赵构的独生子,母亲为潘贤妃,宋高宗对他格外疼爱。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生于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初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苗刘兵变后,被苗傅和刘正彦软禁宋高宗,之后扶持其

  • 君主制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历史解密

    世袭世袭君主制,是君主制政体的最常见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选举君主制。在世袭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或宗族,王位(君主权力)在家族内部从一个成员传给另一个成员(通常是父传子,也有可能是兄传弟、叔传侄等等)。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