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沿海地区的倭寇为何会日益猖獗?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沿海地区的倭寇为何会日益猖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778 更新时间:2023/12/20 21:36:09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此之后沿海倭寇日益猖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因为备倭兵被调到京师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想说的是,沿海倭寇日益猖獗,并不是因为备倭兵被调到了京师。明朝的倭乱,从建国就出现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原元末大乱中被他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力量逃遁到海上,与原本在元朝就活动频繁的倭寇们勾结在一起,使得倭患更加严重。整个洪武时期,有记载的我空侵略就有44次,以辽东、山东以及浙江等沿海地区较为严重。

明初实行和平外交,几次遣使与日本南朝的怀良亲、掌握北朝实权的将军足利义满交涉。怀良亲王控制的日本西南部是倭寇的聚集地,他态度蛮横,根本不理会明朝制止倭寇的要求。

于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下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关系,停止朝贡,同时加强海防建设,在沿海建立50余卫,100余所,共辖兵卒二三十万,这就是备倭兵的由来。

自此之后,倭患渐渐被控制住。永乐元年(1403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有记载的我空侵略共有34次,浙江较为严重;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德十六年(1441年)的90多年里,共计22次,广东稍微严重。

这一时期倭患减轻的原因,一则是日本实现了暂时的统一,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足利义满遣使明朝,要求恢复朝贡,为了讨好明朝,足利幕府捣毁了对马、壹崎等岛屿上的倭寇老巢,将俘获的倭寇首领献于明朝,明朝“还其所献之人,令其国自治之”。

明朝几次放还被俘倭寇,以德报怨。在永乐以后的百年间,日本从朝贡贸易中获得极大的利益,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倭寇势力。

另一个原因是明朝海防巩固,实行还禁,加强对倭寇的围剿,其中1420年,辽东总兵刘江在金州西北望海设伏,全歼灭来犯倭寇30余船,2000余人,倭寇元气大伤,伺候难以为大患。

倭寇最为猖獗的时候,是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年以后,酿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所仅见的海防危机,原因是中日两方面的变化。

从日本方面来说,15世纪后期,日本再次陷入诸侯混战的状态,也就是日本历史上所谓的“战国时代”。在当时,势力较大的主要是控制关东地区的细川氏。和控制关系地区的大内氏。为了谋取商业利益,他们开始争夺与明朝的贸易权。

嘉靖二年(1523年)宗设谦道代表大内氏、鸾冈瑞佐代表细川氏,先后到达当时明朝朝贡贸易的市舶司所在宁波。宁波市舶太监赖恩受贿后违例接待后者,引发双方冲突。宗设率众抢夺了明朝的武器库,杀了鸾冈瑞佐,烧其船,并杀明军备倭指挥刘锦等多人,大掠宁波沿海诸郡。宗设所带不过百余仞,竟然能在中国横行无阻,这充分暴露出了明朝当时海防的虚弱,“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

而当时朝廷的一些官员天真地认为,倭患起于市舶,因此断绝了日本朝贡贸易,再度严行海禁。这样,日本公开通商不成,受各大大名控制的海盗就联络中国沿海豪绅奸商,进行走私贸易。有的中国奸商趁机侵没日方货物,日本海盗商人就用抢劫进行报复。继而,他们又与中国海盗勾结,在沿海地区杀人越货。

另外还有一股外国海盗势力,那就是葡萄牙殖民者。正德年间,葡萄牙,明朝人称之为“弗朗机”的舰队来到中国,占据广东屯门等地,要求与明朝通商,同时四处抢掠。1523年,明君打败葡萄牙人,将他们驱逐出广东。葡萄牙人转浙江、福建,加入到倭寇行列。

从明朝方面来说,首先是自己国家的海盗猖獗。

明中叶以后,沿海的富商大贾、浙闽大姓不顾海禁政策、造船载货、大肆进行走私贸易,牟取暴利,形成了亦商亦盗的武装走私集团。他们主要活动于浙江双屿、福建月港、广东琼州等港湾、海外集中于满刺加(马六甲)、日本等地。他们与倭寇共同劫掠东南沿海。

总而言之,明代倭乱其实贯穿了整个明朝,日本国内长时间的战乱造成了大量的流浪武士,以及失去了生计的平民。他们跑到周围海岛上成为海盗,长期滋扰抢掠沿海地区。到了洪武时,加上张士诚、方国珍旧部远遁海外,使得倭乱迎来了大明建国第一个高潮时期。

备倭兵就是在与日本官方沟通无果后成立的,到了永乐时,中日关系正常化,朝贡贸易恢复,日本国内封建主们也加入到讨伐倭寇的行列,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倭患。

然而百余年之后的嘉靖时期,日本的内乱又起,为了争夺对华贸易的份额,在宁波大打出手,造成了明日贸易自此断绝,海禁也更加严格起来,使得以海为利的日、明商人们,中国海盗们,日本倭寇们,都加入到了劫掠沿海地区的行列中。

而此时的所谓沿海备倭兵,也就是卫所军,早已腐败不堪,毫无战斗力了,所以才会酿成了严重的海防危机。

更多文章

  • 他在唐朝声名不显,作了一首诗成为知名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继,唐朝,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古诗是很主流的一种文学类型,也是才子佳人用来消遣的常用手段。唐朝的诗人,数不胜数,流传下来的古诗更是多如牛毛。我们经常听到的大李杜,小李杜,初唐四杰等等,都是各中高手。但今天咱们说的这个人,大家对他的了解估计很少。因为就连历史对他的记载也是寥寥几笔,飘然而去的他,显得十分神秘。但

  • 东周时期天子为何会威信尽失?诸侯争霸的局面为何毫不管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东周,周朝,历史解密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一次迁都,虽然保住了周王室免于犬戎之祸,但自周平王始,东周王室逐步走向衰败。昔日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是呢?“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秦国先祖非子本

  • 在古代哪些人可以纳妾?有何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纳妾,汉朝,历史解密

    中国的“纳妾制度”不只是一种社会风气和潮流,也是风俗习惯。跟着小编一起探寻。“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婚姻制度,不过在等级观念同样极为森严的古代,纳妾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权力。从汉朝至元朝,普通百姓并无纳妾权力,那是权贵阶层的特权,这种制度直到元朝时期才有所放松,因此能够纳妾的大部分都是家境富

  • 曹操的手下将领众多,他们的排名都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魏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势力之一,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势力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手下也招收了不少能人异士。其实曹操在武将储备方面比刘备要多丰富许多。蜀国除了五虎将之外没有能拿出手的将领,而魏国除了五子良将外还有八虎骑,今天我们就来给曹操的手下将领分成三个档次机进行排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

  • 关于樊须的评价如何?樊须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樊须,孔子,历史解密

    历史在孔老师的身后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可是他并不知道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在反对完樊迟学稼以后,又继续做起了诲人不倦的工作。很可能樊迟的同学把孔老师那天的话及时传给了他,樊迟终于弄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从那以后,樊迟所问的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着修德这个大纲,而且很下苦功夫,光是“问仁”就问了三回

  •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历史解密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临川(今属江西)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明医书院医谕。因认为前代妇科诸书过于简略,曾遍行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采集各家学说之长,附以家传经验,辑成《妇人大全良方》,于妇科证治方法,收集较为详备。另着有《外科精要》等。陈自明(1190—1270年),南宋医学家,字良甫,一

  • 日本为什么会选择偷袭珍珠港 偷袭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日本,美国,历史解密

    每一场战争的起因都是由于资源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日本和德国都不满足于自己本国的这点资源,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于是中国就成为了日军主要的侵略对象。但是在二战中期,日本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到反常的举动,日军偷袭了珍珠港,这段历史放在今天

  • 历史上的武大郎真的很矮吗 他真的是卖烧饼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水浒传,武大郎,历史解密

    古代有很多的人被黑的非常的惨,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武大郎了。武大郎是《水浒传》里的一位角色,武大郎从小父母就死了,他靠着自己一身做炊饼的将自己的兄弟武松拉扯长大。在水浒传里的武大郎是一位身高不满五尺并且面目丑陋,用现代的话来说的话那武大郎就是一位侏儒症患者。而且他还有一位老婆,他的老婆也是历史上的“奸夫

  • 嘉庆为什么阻止不了大清的衰落 这个锅还得乾隆自己来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嘉庆,乾隆,历史解密

    嘉庆为什么阻止不了大清的衰落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提起嘉庆,很多人认为嘉庆除了处死大贪官和珅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功绩了。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嘉庆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之一。从1796年乾隆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到1820年驾崩,嘉庆在位共24年,实际

  • 虎符为什么独一无二?它有什么机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虎符,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古代冷兵器时期,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信息的传递非常的不及时,然而在战机瞬息万变的战场中,正确的情报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作为传递君王命令的“虎符”在战场中,只要有它,就可以隔空调动军队,那么“虎符”就不怕被伪造吗?若是出现多个真假难辨的虎符,岂不乱套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详细描绘过其用法。甲兵之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