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双方动机不同。曹操活着的时候,像集邮一样收养了很多的人妻。然而他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好色方面并不亚于自己,为此在临终之际,就特意交待,希望儿子能够放过曾服侍过自己的那些小妾,让她们另行改嫁为好。然而曹丕却故意曲解了父亲的意思,他把父亲那些小妾全部笑纳了。
这件事在昭君身上则完全不同了。在她的丈夫去世后,作为一个远在塞外边疆的中原人,她就变得孤苦无依。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于她嫁给新任单于持同情的态度。因为这完全就是按照匈奴的规矩在办事。从这一点上来看,双方的动机完全不同。曹丕完全是为了床第之欢,而昭君是被动承受。
第二,双方背景不同。虽然古代妇女被贞节捆绑,是宋明时代的事情。但即使是在三国时期,也依然有中原传统王朝的礼仪传统。无论他拿出任何冠冕堂皇的借口,对于当时的习俗都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侮辱,为此受到人们的口诛笔伐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我们再来看看昭君,当初她能够选择出塞,并非为了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这种牺牲让人特别仰慕。等到单于离世后,她如果不屈从新任单于的话,所导致的后果,不仅是个人的身家性命,甚至有可能连累到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导致战火重起、灾祸连连。这些之所以没有发生,也多亏她的又一次忍耐与牺牲。
第三,双方影响不同。这在当时人身上是感受最为深刻的。先来看看曹丕,他在得到父亲身边的那些女人后,终日里就是纵情声色。此举让他的生母卞太后很是恼怒,毕竟这些女人此前与她的身份相同,曹丕见了都应该叫一声母妃的,然而现在居然成为了他胯下玩物,为此怎能让她不出离愤怒,当即就骂的曹丕狗血喷头。母亲都不护着儿子,就更不要指望天下悠悠之口了。
昭君就完全不同了,她当初也是做过抗争的,也想回到大汉。但对于她的此番自救,汉朝采取了无动于衷的态度。尽管她不能改变事情的发生,但她的态度让人钦佩,这也使得她的美名得以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