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发生在三国早期,也就是曹操一方与袁绍之间的战役,曹操虽然大获全胜,但因为没有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的参与,如果对鼎立的三方来说,影响算不上特别大。
但其它两场旧不同了,要不三方都卷进来,比如赤壁之战就是魏蜀吴三方齐上阵;至少也是发生在两方之间,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吴蜀之间。
纵观这三大战役,除了官渡之战东吴没有参与之外,其余两场,竟然全是东吴取胜。要说按实力来说,东吴比起曹魏那是难及其项背,要说计谋,蜀汉的诸葛亮那是首屈一指,为什么东吴就能取得这么好的战绩呢?难道上天还针对孙权格外眷顾?
当然不是!我反复分析了东吴获胜的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竟然发现,这两场战役,竟然有好几个共同之处:
1、都是先“投降”:
这个投降,可不局限于“人”的投降,也包括战役战术的“示弱”。我们就来看看东吴孙权的“投降战术”。赤壁之战周瑜确定用火攻之后,最开始缺少天时,那就是冬天没有南风,还是诸葛亮“借来”三天的东南风,这就奠定了可以开始战斗的条件;
可是有了天时,还得有“人和”啊,没有合适的人选,怎么能接近曹营呢?这滔滔江水可是不能燃烧的。于是,投降的人出现了——黄盖诈降。这是孙子兵法“苦肉计”被运用得出神入法的一次。正是这种“投降”,才有了接近曹营战船的机会,周瑜的火攻才能实施;
夷陵之战时,虽说陆逊没有“投降”,但是主动从巴东、秭归一带撤退到夷道、猇亭,这也是一种战术上的“示弱”;另外,主动向曹魏称臣,这也是一种“投降”嘛,从而避免了两线作战之虞,杜绝了后顾之忧。
在两种形式上的“投降”实施之后,陆逊发动了绝地反击,所谓“哀兵必胜”,于是也是一把大火,烧掉了刘备的千里连营,彻底毁灭了刘备为关羽报仇的梦想,更是让蜀汉国力几乎一蹶不振,东吴大获全胜。
2、善于用“火攻”:
三国时期,似乎对“火攻”特别情有独钟,即使曹操的官渡之战,不也是火烧袁绍的乌巢粮草吗?赤壁之战,周瑜也是运用了“火攻”这一法宝,将曹操的83万大军烧得七零八落;夷陵之战,陆逊也不甘屈人之后,再次捡起来“火攻”这个法门,其效果甚至要远超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所以说,东吴之所以能独胜两场大战,和“火攻”运用得力是密不可分的。
3、用人不疑:
如果说上面两点原因,都和孙权关系不大,毕竟,孙权自己都没有亲自作战,功劳几乎都是下属打出来的。可“用人不疑”这一份大功,是谁也抢不走的,绝对是独属孙权。
赤壁之战,一开始孙权还是犹豫不决,对于是战是和拿不定主意。尤其在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渲染之下,更是内心惶恐。可是这孙权有一点非常独出,那就时“用人不疑”,这一点,整个三国时期,应该算孙权做的最好。
一旦和周瑜确定了大政方针,立即全权赋予他实施,绝不去干扰,这才是一个“君王”应有的襟怀。周瑜才能放开手脚,彻底将自己的才智计谋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也不负孙权所托,大胜而归。
夷陵之战也是一样,陆逊一开始示敌以弱,撤退了上千里之地,换了孙权以外的任何一个主子,都会乱了阵脚出手干涉,责问前方的主帅。可孙权就是能做到安枕无忧,让陆逊的战略意图得到全面实施,最终也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以上三点,无论缺少哪一个,东吴孙权想要获得三大战役的两场胜利,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但就是这么凑巧,竟然让孙权全做到了,终于在赤壁之战,以3万人马打败了曹操的83万大军,在夷陵之战,也已5万人马的弱势,打败了刘备10万大军。这三个原因,我认为就是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