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主动求和 崇祯帝断然拒绝 错失明朝最后机会

李自成主动求和 崇祯帝断然拒绝 错失明朝最后机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208 更新时间:2024/1/15 19:31:59

1644年春,李自成大军压境。京师朝野震动,君臣束手无策。

3月15日,北京西北门户居庸关守军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李自成军队长驱直入。3月16日,农民军穿过昌平,抵达沙河。3月17日,农民军开始攻打西直门。3月17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打开广宁门,迎接农民军入城。

广宁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此门一开,意味着北京门户洞开,陷落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然而,就在农民军控制了广宁门后,李自成将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派进城,向崇祯帝秘密传递希望,希望双方展开秘密谈判。

清初史学家戴笠、吴芟在其《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记载:“勋言李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请崇祯帝将西北一带分割给自己。二是向朝廷索取百万军饷。三是自己不用朝见皇帝。同时,李自成表示作为交换条件,愿意接受朝廷的派遣,率领精锐部队剿灭贼寇,抵抗清军。

时隔3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分析李自成提出的这三个条件,似乎并不过分。

第一条是分割西北一带。当时,别说西北一带,几乎小半个中国都被李自成攻克、占据。第二条是索取百万军费,也并不过分。毕竟,破财免灾也是天经地义。第三条是不用朝见皇帝。揣测李自成之意,是要当割据一方的王爷。这也并非漫天要价之举。

至于李自成承诺自愿协助朝廷剿匪和抵抗清军,此举如成,更是帮了崇祯帝的大忙。近30年来,清军崛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起兵抗击明朝,是严重威胁明朝国运安全的心腹大患。李自成善于作战,手下人才济济,必能成为抗清前线的一支有生力量。

退一步讲,就算李自成不是清军的敌手,也大可以让他们先恶斗一场。自己趁此机会养精蓄锐,到时候,从从容容地出来收拾残局,左手渔人之利,岂不是上上之策?

崇祯帝决定将李自成的谈判条件交给大臣们讨论。

这是崇祯帝的一贯做法。每每遇到重大事件,崇祯帝总是把大臣推到幕前唱戏。戏唱好了,便可以归功于自己的“天聪圣明、沉机独断”;万一戏唱砸了,他便翻脸无情,将奉命行事的大臣一巴掌打下去,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啊。

1642年,崇祯帝秘密派遣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商量合议之事。不料,此事泄密,朝廷内外一片哗然。崇祯帝恼羞成怒,不顾大臣廖国遴、杨枝起、周延儒、陈演等人苦苦劝告,毫不迟疑地杀掉了陈新甲。

面对崇祯帝的询问,大臣们默不作声。崇祯帝急了,便询问内阁首辅魏藻德:“今事已急,卿可决之。”他要请内阁首辅出主意。

魏藻德是状元出身,口才极好,向来口若悬河。但此刻,他闭嘴了,一声不吭。崇祯帝再三询问,魏藻德依然像哑巴一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

崇祯帝气疯了,一把推翻了龙椅,“推御坐仆地”。

崇祯帝拒绝了李自成提出的条件,谈判破裂了!

李自成大军浩浩荡荡地冲进北京城。此时,北京城还有为数不少的明朝守军,李自成先头部队只有一万余人。但明朝守军没有任何抵抗。3月19日凌晨,兵部尚书张缙彦还主动打开正阳门,迎接农民军入城。

崇祯帝心知肚明,明朝彻底完了。仓皇之际,他如无头苍蝇一般乱窜。先是带着太监王承恩登上皇宫后面的煤山瞭望敌情;随后又回到乾清宫,打算召集群臣。可是,没有一人应召而来。他愤恨不已地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这时候,崇祯帝终于体会到“孤家寡人”四个字的真实含义吧?

接下来,崇祯帝在杀掉和逼死周皇后、袁贵妃,刺死仅6岁的昭仁公主,砍伤15岁的长平公主后,再次带着太监王承恩来到煤山,在半山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

临死前,崇祯帝在蓝色袍服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直到此刻,崇祯帝还是觉得是“诸臣误朕”,毫无自责之意。

【参考资料:《明史》《怀陵流寇始终录》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梁山上唯一一位可能当上皇帝的人:出身贵族,宋江却成唯一阻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江死后皇帝的感受,宋江与皇帝第一次见面,历史上的宋江传奇人物

    《水浒传》的背景是宋朝,当初,赵匡胤陈桥兵变,带着部队从后周皇帝手里夺来皇位,其实是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进行的,毕竟,大宋必须奉后周为正统,才能够解释清楚自己的正统。赵匡胤稳定大局的手段,也必须涉及到如何处置后周皇室子孙,如果妥善处置,就可以体现赵匡胤的仁慈以及笼络民心,因此,后周的柴家子孙持有着赵匡胤

  •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聪明能干的四子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为啥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崇祯梦见朱元璋和朱棣,朱棣谈朱元璋

    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对兄弟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颇高。朱元璋对他给予厚望,完全是当作接班人在培养,还送给他“仁”、“明”、“勤”、“断”四个字,让他帮助自己处理政事。但是,朱标命运不济,年仅37岁就因病去世。朱棣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在朱元璋之下。在军事上,他是少数敢于在马背上杀敌、酷爱行军作战的皇子

  • 赵匡胤怒斥白起:凶徒配享武庙?大宋战力直线下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匡胤白起图片,赵匡胤去武庙祭拜白起,赵匡胤和白起是什么关系

    从一介小兵积功而成武安侯秦军统率,除魏冉的倾力扶持之外,这才情和谋略也是一等一的。秦帝国能一统天下,没有白起无疑是个伪命题。破赵、残韩、侵楚、败魏,除了遥远的齐燕,战国七雄四个都是被白起给打残的。特别是赵国,更是被白起打的苦不堪言,长平之战40万赵军殒命,弄的邯郸城人人带孝,家家举缟,哭声一片,闻白

  • 朱元璋每次打仗前,都要将战士们的妻子召集起来,用途却让人厌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达妻子被朱元璋打死,大明皇孙身份被朱元璋暴露,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

    提要:在古代的军队之中,虎符是调动军队的直接凭证,一般都是由统治者和指挥者各一半虎符,战时再合二为一调动军队。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虎符的存在已经不足以满足于统治者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意愿了,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不就带着军队发动陈桥兵变,倒戈一击篡位登基了吗?所以,为了能够将军队的控制权牢牢地把握在自

  • 武松怎么从问题少年变成打虎英雄?受宋江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松为什么敢顶撞宋江,武松喝酒打虎李白喝多会作诗,武松景阳冈打虎概括

    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武大郎抚养长大。由于家庭教育缺失,武松年轻气盛,脾气暴躁,行事鲁莽,经常在清河县与人打架,惹是生非,甚至还吃上了官司,连累武大郎替他“擦屁股”。就如武大郎埋怨的那样:“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武松

  • 明朝一起真实的偷情案件,惊动大理寺,让后人引以为戒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十大迷案故事,明朝主仆有染案,明朝婆媳大案纪实

    事情发生在明朝英宗在位时期,即公元1464年的某月某日,在湖广某卫所居住区。有道是,晴空万里日,金风送爽时。事件的女主人公张氏把刚刚洗好的绣花鞋拿了出来,由于昨天是阴天没有晒干,于是就想趁着好天气把绣花鞋晒干,过几天还好穿。张氏把绣花鞋晾在院子里。但等到午后张氏来收鞋的时候,发现两只鞋竟然不翼而飞了

  • 宋高宗忽悠没文化的大臣 免死金牌多写八字 终将他们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高宗12道金牌,宋高宗为什么发十二道金牌,宋高宗最厉害的八字

    我们知道,南宋偏安于江南一带后,共传5世9帝,享国153年。比之北宋,也只少了14年。南宋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比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学者视为中国封建历史王朝中的又一个高峰。鲜有人知的是,南宋刚刚建立,就遭遇了一次灭顶之灾,差点玩完。那是在1127年10月,在金国军队的步步紧逼后,南宋小朝廷

  • 为什么相比汉朝和唐朝,明朝在北边的领土总是少那么一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明朝汉朝哪个强大,汉朝唐朝和明朝哪个时期面积大,明朝与汉朝有关系吗

    还有汉朝也是一样,看下图,大汉王朝鼎盛时期(汉武帝时期)版图也是非常之大。唐朝之后,宋朝没有统一全国(但统一了大部分),之后经过短暂的元朝外又是一个大一统的明朝,明朝的疆域是什么样的呢?如下图。一般把明宣宗(1425-1435年在位)前期作为明朝鼎盛时期,上图就是宣宗时期的明朝版图,但看图我们会发现

  • 朱元璋临终前下了一道诏书,前一半让嫔妃们笑开了花,全部看完让她们哭都哭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死前最后的诏书,朱元璋临死前做了三件奇葩事,朱元璋去世前下的最后一道圣旨

    提要: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有过一段对话。当朱元璋对自己的功臣大开杀戒的时候,太子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默不作声。第二天,他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难色,不敢捡起来。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

  • 一代名将为建立明朝穷极一生,却没活过四十岁,堪比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赵构晚年后悔杀岳飞没,岳飞详细资料,明朝十大残暴名将

    还记得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常遇春吗,小说里的常遇春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虽然在《倚天屠龙记》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其重情重义的人物形象,为众多金庸迷所喜爱。尤其是他在知道自己活不过四十岁时,说的那一段话,“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功立业,便是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