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文章、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任何人只要拥有其中一样,就足以青史留名。而苏轼却样样都精通,样样都是当时的天下第一。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超人”,苏轼流传下来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其中有一篇文章,从字面上来说,不过是一篇“小学生”作文,却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和高度评价。
公元1083年十月的一个夜晚,苏轼正准备睡觉,却被照进房间的月光触动,于是起床穿衣,到承天寺寻找朋友一起赏月。回到家后,苏轼写下了这篇不过百字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如果把这篇短文翻译成今天的日记,是这样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正准备脱衣服睡觉,忽然看见月光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床出门。想到没有一起游玩的人,我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俩人就一起在庭院散步。月光就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撒在地上,水中的水藻和水草交错摇曳,原来是翠竹和松柏的影子。哪个晚上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翠竹和松柏?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这篇《记承天寺夜游》都只是一篇既短小又没有很深内涵的小日记。但是为什么,这篇文章仍然能被选到课本当中?究其原因,与苏轼当时的经历和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苏轼写下《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刚刚经历了无比凶险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打击大到什么程度?你可以想象直到目前为止,自己经历过最严重的挫败,然后适当乘上几倍。大概就相当于乌台诗案对于苏轼的意义。
苏轼从一个朝野瞩目、仕途顺畅的政治明星,一下子变成一个差点被定死罪、被贬到黄州看管的戴罪之身。这种天壤之别的落差,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但苏轼以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豪迈开阔的胸襟,化解了人生当中的苦闷和悲愁。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便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之缩影。
一开始的苏轼,其实是想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想要做出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但不曾想,自己多次遭受政敌的打击,饱尝仕途的险恶。于是从黄州开始,苏轼的文字中时常透露出隐遁江湖、自由自在度过一生的愿望。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纵观苏轼一生,建立功勋和隐遁江湖的理想最终都没能实现。但潇洒如苏轼,总能找到一丝机会,抽出身来做个“闲人”。
“闲人”并不是无所事事的百无聊赖,而是要暂时抛却一切,从琐碎的生活中抽出身来,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一个放松、诗意的状态。
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一样:如今的生活总是一地鸡毛,总是有着百分之九十五的不如意。而在这人世繁杂的生活中,我们总要像苏轼一样——哪怕只是在一个清静的深夜,独自在楼下的小花园散散步——寻找机会,做个“闲人”。
工作很重,生活很丧,但我们总要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间和时间,暂时忘却所有的烦恼和压力,做一刻钟的“闲人”。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这,便是《记承天寺夜游》对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