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鲁国历史上第二次流血的国君争夺完全是周天子周宣王自己瞎折腾。鲁武公九年,武公带着自己的长子括和少子戏前去西周朝见周宣王。不知什么原因,周宣王看到鲁武公的少子戏就看对了眼,越看越欢喜,便直接插手鲁国的内政,要求鲁武公立少子戏为太子。周宣王这样做不但把手伸过了界,伸到鲁国内部瞎搅和,还直接违背了周天子自己定下的礼法嫡长子继承制。
对于周宣王如此作为,身为辅政重臣的樊仲山父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一阵这样做的坏处,必然会引起鲁国的混乱纷争,破坏周宣王自己的权威。但周宣王就是不听,坚持自己的意见。鲁武公对于周宣王的命令无可奈何,他无力也不敢反抗,回到鲁国后,只能按照周宣王的意愿立少子戏为太子。否则长子括即使继承了鲁国国君的位置,得不到周宣王的认可,那也白费,还可能招致西周的讨伐。
[var1]
所以这一次鲁武公带着两个儿子前去朝见周宣王是大大的失策。他还不如只带一个儿子长子括前去呢,周宣王见不着少子戏,也许就不会起要立少子戏为鲁国国君的想法了。也许鲁武公只是要到周宣王面前讨好一番,看!我把两个嫡子都带来了,都这么优秀,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选好了。于是周宣王便替他选了一个,选了一个礼法上有问题的继承者,让鲁国陷入了混乱。
不符合礼法的事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鲁武公应该也是带着郁闷离开西周的。也许他自己也想不开,于是当年夏季鲁武公就离世了。按照周宣王的要求,少子戏成了鲁国国君,也就是鲁懿公。这如了周宣王的意,却逆了长子括一系的心。这国君之位按礼法本就应该是长子括一系的,却被周宣王插了一脚,变成了少子戏的。长子括能咽下这口气,但长子括的儿子无法咽下这口气。鲁懿公九年,失去国君继承权的长子括的儿子伯御在拥护自己的鲁人的帮助下,攻杀了国君鲁懿公,自己上了位。
[var1]
鲁懿公可是周宣王看中的人,就这么被伯御杀了,可是大大地打了周宣王的脸,这应了樊仲山父的话。让周宣王面上无光,于是在伯御自立十一年后,周宣王带着大军来到了鲁国。面对周天子的大军,此时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是无力反抗的,伯御可能也没想到周宣王会这么维护鲁懿公这个礼法上并不合法的国君,此时的他孤立无援,眼睁睁地看着天子的刀砍到了自己的头上,只能引颈待戮。
伯御被愤怒的周宣王杀了,周宣王又给鲁国选择了一位国君,那就是鲁懿公的弟弟,鲁惠公的父亲,鲁隐公息姑的祖父鲁孝公。所以春秋大幕拉开的时候,鲁国也不过安稳了近百年而已。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让鲁国步入了他最强大的时刻,也是鲁国机遇最大的时刻,只是这时就要看鲁国的当家人能不能抓住这样的机遇了……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