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4月,石达开接到东王的命令之后,从江西前线率四万精锐将士回到了天京,联合秦日纲,陈玉成等人攻破了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在逃亡的路途中自缢而亡,天京之围就此解决,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上的鼎盛时期。1856的9月,韦昌辉接到洪秀全的诛杨密诏之后,率三千人马从江西的前线进京勤王,直接攻入东王府将杨秀清和他的党羽全部杀害。
太平天国
但是之后洪秀全却不愿意出面承认韦昌辉勤王的合法性,而天京事变就此产生,之后各大势力内斗不已,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1857年石达开因为不愿意忍受洪秀全的猜忌,去安庆号召旧部归顺,自立单干,带走了太平天国十万精锐将士。经过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这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瞬间从顶峰跌落到谷底,不再有昔日繁荣,自此走上了衰败与灭亡之路。
这时张国梁等人又重新组建了江南大营,胜保等人再次在扬州组建了江北大营,天京又再次落入到了清军的包围之中,这时胡林翼和李续宾加紧攻击武昌,韦俊弃城而逃,这些迹象表明太平天国已经即将灭亡,快要被清军剿灭,但有意思的是太平天国在这时实力大为受损,却还在危机之下坚持了八年,直到1864年清朝联合外国势力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那么太平天国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是如何坚持八年抗争的呢?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挑灯夜谈
第一点,清军腐败无能,没能抓住有利的时机。乾隆中后期开始,清朝有两支正规军,一支是八旗军,一支是绿营军,这两支军队早已忘了祖宗是如何平定天下的,战斗力非常弱,甚至连白莲教起义和天理会起义都无法镇压,这时嘉庆皇帝没有办法只好依靠地主团练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组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想要围困太平天国,但这两大营纷纷被石达开和秦日纲等人摧毁。
太平天国
1858年胜保等人又再次组建了两座大营,但这些八旗和绿营军依旧纪律散漫,丝毫不能抵抗太平军,所以事变之后,这些军队只能对太平军继续采用围堵的方式,很少发起主动的进攻,1858年,陈玉成和李秀成等人再次把江北大营摧毁,1860年江南大营也被摧毁,自此之后,清朝再也没有可用的正规军。
拜上帝教教众
第二点,湘军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没有实力,曾国藩的湘军曾经是太平军的一大克星,就算是杨秀清还在世时,湘军与太平军作战也没有落得明显的劣势,双方势均力敌及。天京事变之后,滥竽充数的太平军和身经百战的湘军,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从安庆会战和雨花台决战中能看出来太平军的颓势,但湘军被石达开摧毁后元气大伤,再加上咸丰皇帝对于地主武装心有芥蒂,所以已经丁忧回籍的曾国藩很难在短期时间内训练出一支雄狮。所以事变之后,清朝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直接拿下天京,这也是太平天国得意延续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国
第三点,英法联军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自顾不暇,所以面对太平军也力不从心。历史往往很神奇,有很多巧合之处,在天京大肆屠杀之时,英法联军在1856年炮击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闯入天津白河口,向北京出发,这是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决战,号称以一敌万的僧格林沁蒙古马队被英法联军打得人仰马翻,咸丰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放弃北京,逃往了承德山庄。可以说,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既要抵御外国列强的侵入,又要面对内部的起义军,明显力不从心。
教众
总结以上三点,小编认为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运动还能坚持八年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正规军不堪一击,而且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如果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没有发生内斗,想必也不会走上败亡的命运,若是太平天国能够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恢复元气,之后全力北伐进京,效仿李自成,又会是怎样的景象呢?不知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