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不过此战蜀汉损失有多惨呢?《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刘备引兵七十万攻打东吴,最后被吴军五万人以火攻击败,最后蜀汉全军覆没,这个数字对吗?
这肯定不对啊!蜀汉哪有七十万大军!就连实力最强大的魏国都不可能凑出七十万大军,根据统计,蜀汉总人口是这样的: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士兵有十万两千。
毛主席对于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力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297页。)所谓战争力量,指的国家能够动员的用于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包括武器装备、战争物资等等。
在夷陵之战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在后方为刘备的七十五万大军保障后勤供应,那么这支在三国时期仅次于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的庞大军队吃什么,穿什么,受伤了怎么办,武器坏掉了怎么办。所以,刘备率七十五万大军征讨东吴时没带上诸葛亮是一个正确的用人决定。只不过,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报仇心切,而且战术运用不当,最后被陆逊所败,留下了千古遗憾,也令后人不胜唏嘘。
而这样的战事并非是小说夸大,在当时也确实有不少战力悬殊却能以少胜多的情况,而刘备算是这种战事的缔造者。公元190年,黄巾军将北海孔融包围了起来,当时围攻北海的黄巾军有多少人呢?据《孔融传》记载,当时“贼张饶等群辈”共计二十万人。正因为黄巾军人多势众,孔融被多次击败,甚至到了集结当地百姓以抵御黄巾军的地步。而当时接到孔融求救信息的刘备带来了多少人救援,他当时带来的人不过三千人,但就这三千人,就能将黄巾军击溃。
而相比之下,东吴可用之兵就多了,北面和曹魏刚刚结好,因此迅速集结了五万精兵。再来看看详细的兵力分析,首先是吴军的兵力,这个争议比较小,三国志陆逊传记载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资治通鉴关于这点上也是照抄三国志: 权以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所以,夷陵之战吴军兵力当在五万左右。
然后是蜀军,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记载刘备率70万之众伐吴,这个当然是不可能的,三国志对此战刘备的兵力并没有记载,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条“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武陵蛮夷皆遣使往请兵。就算加上后来加入的武陵蛮夷应该也就五万余,也就是说这场被后世许多人传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竟然只是一个双方兵力相等的战役。如此可见,演义毕竟只是演义,不能当历史来看。历史应结合各种史料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