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为什么篡权成功,因为曹丕违反了曹操的一个策略!

司马懿为什么篡权成功,因为曹丕违反了曹操的一个策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138 更新时间:2024/2/3 17:05:02

无独有偶的是,在三国时期,东吴皇帝孙权,几乎一生都在抑制东吴本地的世家大族。同样的道理,刘备也对益州本地豪强又大又拉。与此相对应的是,曹丕在建立曹魏后,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可谓全面倒向了士族。而这,无疑为司马懿这样的士族崛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汉朝时期,举孝廉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制度,比如曹操就是举孝廉出身的。彼时,举孝廉的人才,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的品质,也要具备一定的出身。而这,对于寒门子弟,显然是不公平的。例如在东汉末年,家道中落的刘备,就无法通过举孝廉来入朝为官,如果不是黄巾之乱,刘备很难进入仕途。因此,等到曹操掌握东汉王朝的大权,强调“唯才是举”。

曹操用崔琰毛玠掌管人才的选拔工作,只要有才能,不问出身,都能够进入到曹操的视野中。从公元210年到公元217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以此来抑制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在此基础上,曹操对于关羽这样出身普通的人才,就非常欣赏。

同时,在曹操掌握东汉王朝的大权,不仅通过唯才是举来抑制世家大族,还除掉了孔融杨修等世家大族的子弟,比如孔融是孔子的后人,而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并且,曹操在位期间,还重用夏侯氏和曹氏的宗室人才,这样确保曹氏不至于大权旁落。

但是,公元220年,在曹操去世后,曹丕为了顺利篡汉自立,不得不向士族妥协。也即魏文帝曹丕继位后,一改曹操“唯才是举,抑制士族”的策略。并且,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更是让士族牢固掌握了曹魏人才的上升渠道。如《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显然更重才学。与此相对应的是,司马懿则非常支持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通典》卷32有:“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后来曹羲与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

就司马懿来说,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就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司马懿,自然非常支持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而对曹操的唯才是举非常不感冒。通过九品中正制,司马懿的家族势力,显然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最后,进一步来说,在高平陵之变中,不仅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参与其中,司马懿的兄弟司马孚也起到了作用。如果还是曹操的用人策略,显然不会让司马懿这样的世家大族壮大的。因为士族壮大之后,无疑会皇帝的权力形成重要的威胁。而就曹丕来说,因为能力不如曹操,加上为了顺利篡汉自立,取代东汉王朝,所以对士族权力的扩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值得注意的是,在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依然存在士族权力过大的问题。而这,自然是受到了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对此,司马炎通过分封宗室为王,并让这些藩王掌握兵权,以此拱卫皇室。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晋武帝司马炎恢复分封制的举动,带来了八王之乱,从而将西晋推向灭亡。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因为曹丕违反了曹操的一个策略,得以壮大实力,篡权成功,最终其后代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刘备率军七十万伐吴,陆逊以五万大胜,历史真相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里的陆逊有没有战胜刘备,三国刘备第一次伐吴胜负如何,刘备和陆逊

    也正是因此,夷陵之战一般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称:“曹公不追关羽,陆逊不再攻刘备,其所见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国所以鼎立欤!”不过此战蜀汉损失有多惨呢?《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刘备引兵七十万攻打东吴,最后被吴军五万人以火攻击败,最后蜀汉全军覆没,这个数字对吗?这肯定不对啊!蜀汉哪

  • 三国孙吴的第一猛将是谁?不是周瑜也不是陆逊,而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孙吴四英杰,三国孙吴名人名将,三国陆逊为什么杀孙吴

    说到人力资源,又不得不说到曹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十分爱才,甚至能够为了一个贤能之人,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友善地对待他们,所以说论三国时期拥有人才资源最多的家族,当之无愧是曹家了。有很多小伙伴肯定想说,刘备也是实力派啊!但是小编不得不去吐槽刘备,读过高祖本纪的小伙伴们应该都稍微对刘备有些许了解的。刘备这个

  • 三国后期最出色的谋士,不但帮司马昭夺权出谋,还助魏国一举灭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三国时期曹魏的谋士,三国中魏国的谋士排名,司马昭三路伐蜀

    此时蜀汉方面对外238年—262年之间,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连年征战,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内部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总揽朝政、操弄威权,排挤在北伐前线的大将军姜维,导致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东吴方面孙权死后,内乱不断,数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东吴的实力大大

  • 三国诸多谋士里,诸葛亮最厉害?不,有一人比他更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十大谋士排名,诸葛亮在三国谋士中排第几,三国十大谋士第一位诸葛亮

    要论谋略超过他的第一个人就是江东鲁肃,巨富出身的他并不像其他人一样混吃等死,反而喜欢兵法韬略。熟知历史的他很早就知道了汉室将倾,于是以雄厚的家财组价一支军队,专门在周边附近剿匪,受到周边居民的极大赞扬,越来越多的乡勇加入了这支队伍。当所有人都以为鲁肃会趁势拉起大旗起兵的时候,却看见鲁肃带着部队和资产

  • 三国被刺杀身亡的四人,他们本可改变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七大刺杀事件,三国中的刺杀历史,三国被人夹死的大将

    孙策为啥把孙策放第一位呢,孙权能够安定江东,和孙策当时的努力关系甚紧,三国为数不多的少年英雄郎,成名投敌,创业江东,一统江东,这其中的波澜壮阔或许就孙策与孙策麾下懂,但能让当时如日中天的曹操,如芒在背,无疑是孙策最好的诠释吧。或许就因26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让许贡的门客得手,被三人射伤,不久伤重身

  • 三十万大军联合灭魏,竟成十八万人坐困寿春,都怪东吴太菜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魏军灭吴,安徽寿春,曹军攻打寿春

    在兵力方面,会战兵力达到55万人。这个规模比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要大的多。这次会战,也是吴蜀掀翻曹魏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是结局竟是草草的收场,纵观此次会战,吴军实际是有很大获胜的机会,那么机会从何而来?如果知道三国后期历史的朋友会明白,东吴对淮南地区发动了不下十次的进攻。被戏称“孙十万”的孙权就长期进攻

  • 三国一代英才,东吴杰出的战略大师,他才是真被低估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时吴国有没有特别杰出的将领,三国东吴十大名将,三国吴国最聪明的人

    一、出身豪门在三国能成功就需要有着不错的背景,鲁肃就具备这种优势,他家庭条件非常不错,也是有名的士族,在周瑜最初起兵的时候,就先找到了鲁肃,此时鲁肃家里有着两大仓库的粮食,他随手就交出了一个粮仓,这么豪爽的性格,也为他后面的仕途打好了基础。正是依靠着周瑜的推荐,他才顺利得到了孙吴政权的重视,在乱世中

  • 三国中谋士如云,郭嘉、诸葛亮和法正,谁称得上三国第一谋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第一谋士是郭嘉还是诸葛亮,郭嘉与法正,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谁是第一谋士

    先说法正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刘备麾下的谋士,二人共事过,也更能比较出高低。当年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他贸然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场战争最终以刘备失败告终。诸葛亮得知战败的消息,感慨了一句话,如果法正在,必然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即便是打也不会输。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比诸葛亮还要重要,

  • 三国唯有此人可救关羽,曾冒死泄露天机提醒,可惜关羽没听懂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十大未解之谜关羽,深度解析三国关羽,三国演义看出关羽忠勇的典型事件

    关羽的性格而当年兵败麦城,大意失荆州也是他性格使然。诸葛亮很早就告诉刘备,关羽桀骜不驯的性格日后必成大患,果不其然。大家都知道,关羽张飞此二人都很鲁莽,但是刘备的话他们是言听计从,可是刘备乃是一方霸主,不可能时刻都陪伴在此二人身边警醒他们。当年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大胜曹操之后,关羽自认为荆州必为他们所得

  • 三国武力最强的军团,吕布手下的九大猛将成就非凡,张辽才排第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手下有八大健将,他们分别是: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和侯成。这些人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我们便来看看吕布手下武将阵容,究竟有多华丽。第一位:陷阵之王——高顺高顺跟随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