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死后,赵军实力未减,为何冒着被杀的风险主动投降秦军?

赵括死后,赵军实力未减,为何冒着被杀的风险主动投降秦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086 更新时间:2024/2/23 23:41:52

[var1]

赵括满怀信心来到上党前线,接替了赵军主将的职位,他一到任,就开始调整部署。《史记》载:“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悉更约束,易置军吏。”言下之意,赵括加强了军纪,改变了廉颇的一些军令,撤换了一批作战不力的将领。赵括的做法,大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气概, 毕竟作为倾于主动出击军事思想的他,和善于以防守作战而闻名的廉颇之间,理念相差太大,而廉颇的一些老部下,也秉持了廉颇防守的作战意图,这样一来,赵括的作战意图就很难贯彻下去,所以他不得不撤换掉一批高级将领,但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var1]

也许有人说,赵括太着急了,完全可以等一等再撤换将领,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赵括一个是年轻,不信邪;另一个是等不及,焦急的赵,不允许他拖拖拉拉。当时的上党郡,赵国全国动员,几乎将身体强壮的成年男子全部拉到了前线,誓死和秦军决一死战,赵括能没有压力吗?

同时,急于打破僵局的赵括,也发现了一个有利的战机。赵括发现,一旦率一支奇兵,突袭秦军后方,切断其粮道,那么就可以将秦军的主力都封堵在丹河的河谷之中,到时赵军再大举攻来,秦军必然不战而逃。

[var1]

那么谁率兵发起偷袭呢?这一点上,赵括很有胆识,他亲自带队,向秦军后方突袭而来,取得了战略上的成功,在秦军后方撕开了一道口子,此时只等和秦军正面的赵军发起进攻,到时秦军腹背受敌,就不得不四散溃逃,胜利也指日可待。

可当赵括在秦军后方站稳了脚跟之后,前方的赵军迟迟按兵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自然是赵括担任主帅不久,没有资历和威望,再加上他一上任就撤换赵军高级将领,让他们心怀不满,所以没有赵括坐镇的赵军大营,无人出击。

[var1]

这下赵括凉了,史载“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赵括孤军坚守四十日,最后没粮食吃了,不得不主动突围,被秦军射杀。这里的信息透露出,赵括所带领的军队人数在几万左右,也都是自己的亲信和得力干将,人多了,仅凭他们携带的粮食,再加上抢夺秦军的一部分粮食,是肯定坚持不了一个多月的;人少了,对于虎狼之师的秦军,也不会围困他们一个多月而迟迟攻不下。

所以几万赵军战死,前方还有将近四十万的大军没有遭受什么损失,他们为愿意主动投降呢?毕竟那些主张按兵不动的赵军将领,害怕战后赵王追究他们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想到秦军如此残忍,敢公然坑杀数十万投降的赵军,本来想免费吃几天俘虏饭,谁知被秦军全部处死。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六国之中再也没有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了,慢慢地坐等着灭亡的到来。

更多文章

  • 圣人孔子说了一句话脏话,流传了2500年,却成为现代人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去世之后,弟子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全部记录下来,并且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更是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而孔子的其中一句言论更是流传了2500年。这句话还有一个来源于一个典故,孔子有一个弟子,名为宰予,当初刚刚入门时,宰予的学时一般,而且他跟其余的老师

  • 长平之战,赵王让李牧与廉颇换防,赵国能够反败为胜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牧与廉颇谁厉害,长平之战赵国如何能赢,长平之战秦国怎么包围的赵国

    [var1] 秦赵换将也充满了戏剧性,秦国这边将年轻的王龁换成了“人屠”白起,白起不单单是号称“人屠”,他还是秦国的战神,生涯未尝一败。赵国将以守闻名的廉颇换成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的一大特点就是年轻,冲劲十足,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缺少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实力。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长平一战以赵

  • 长平之战的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输掉战争吗?说:军中出现了意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深度分析,长平之战赵括干了什么,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厉害

    [var1]在我们形成的固有印象中,赵括作为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空有其名,只会纸上谈兵,是一个窝囊废。按照《史记》的记载,当赵王任命赵括为将替代廉颇时,他不无担忧地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言下之意,赵括就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将二代”,空有理论没有实战经验,

  • 西施是被勾践杀了吗?司马迁说:与此人一起归隐了,他还是大富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勾践为何离开西施,勾践灭吴后西施结局,西施勾践最后下场

    [var1]当时的吴国和越国,都处于长江流域,而随着吴国国力的强盛,他们有了争霸天下的雄心,但想要争霸天下,从地缘上看,就必须先要降服在自己背后的越国,以免出征中原时遭遇腹背受敌的困境。因此从周敬王十年起,也即公元前510开始,吴国在进攻楚国前,先出手攻打越国,由此拉开了吴国和越国之间长达二十余年的

  • 为阻止秦国扩张,间谍怂恿大兴土木,为何秦明知是计,仍坚持完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兴土木利弊,秦国50万大军为何不救秦,秦始皇有没有为了享乐而大兴土木

    而间谍可不仅仅只在近代有,早在战国时期诸国混战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郑国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人,当时他潜入秦国,想要运用计谋保护自己的国家,但到最后却被发现,然而他为此所做的事情却保留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var1]疲秦计为何被提出和实施在战国时代末期,当时的秦国已经经过了长久的积累,国力水平不

  • 长平之战让赵国濒于崩溃,为何仅仅三年之后,便能反过来打败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国45万大军葬身长平,赵国长平大败秦军,长平之战难道赵国注定输了吗

    [var1]战国时期,中国的总人口不过三千多万,赵国只是较大的七个诸侯国之一,以地广人稀著称,人口数量据考证只有不到四百万,如此看来,光是长平一战,赵国就损失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还是最为宝贵的青壮年人口。这样的损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说是天塌下来也不为过。然而奇怪的是,长平

  • 唐朝坐轿可能会被人嘲笑,从皇帝到平民,唐朝人为何爱骑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允许老百姓用马车运输吗,唐朝贵族出行的马车,唐朝平民可以骑马吗

    南北朝的时候,因为民族融合,很多少数民族的东西传入了中原地区,而且马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就出现了越来越多杂交改良后的马匹。到唐朝的时候,突厥马这种厉害又好看的马成了贵族出门的首选。再后来就是马镫的发明,这让人们骑马更舒适了,使得大家就都爱上了骑马。唐朝人为啥爱骑马呢,原因如下:一是当时皇帝的提倡,唐太

  • 杨贵妃容貌复原图:撞脸一女明星,看到后才懂为何会被唐玄宗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贵妃和唐玄宗的图片,杨贵妃容貌复原图 身材,杨贵妃形象前后变化

    无论是西施、王昭君、还是貂蝉,她们不是为了国家,就是为了政治而付出自己的青春年华。唯独杨贵妃是“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所以杨贵妃和其他三位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杨贵妃既然是和褒姒、妲己、赵飞燕一个阵营的,凭什么单单是她入选了四大美女呢?在我看来,一定是凭借出色的长相、雍容的气质和丰富的才艺

  • 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日本一位女明星说: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贵妃为什么死在马嵬,杨贵妃的简介杨贵妃是否偷渡日本,杨贵妃逃跑是逃往四川马嵬坡吗

    在古代四大美女中,想必大家最了解最喜欢的应该是杨贵妃了,毕竟无数的影视作品都对杨贵妃这个历史人物进行了描述。而对于西施以及昭君的描写就少很多了。除了影视作品之外,在很多的网络游戏中也可以看到杨贵妃的身影。作为四大美女,杨贵妃的粉丝应该是最多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人人喜欢的杨贵妃真的是在马嵬坡香消玉损

  • 五代十国为何流行收养干儿子,李克用收10个,有一皇帝收养120个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为什么李克用的儿子可以收复河北,五代十国李克用,李克用是唐宗后人吗

    正是因为乱世,所以出现的怪事就比较多,五代十国时期最大的怪事就是收养假子成风。后周太祖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原本其父为李克用部下的刺史,郭威是典型的官二代,无奈造化弄人,偏偏赶上五代这个乱世,其父在军阀割据混战中被人所杀,郭威其母不久也去世了,郭威差点成了孤儿,后来从军,因为身材魁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