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时,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赵国为什么不派人去救援?

长平之战时,白起围赵括长达2个多月,赵国为什么不派人去救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646 更新时间:2024/1/31 20:45:35

更何况,赵国当时没有这个意识,因为长平之战的大型“屠杀”战果,是当时众人都想不到的。

[var1]

战国时代后期,七国的力量大致已经定型,大家都有一种默契,那就是谁能够忽然一局定乾坤,威压六国,把周王室名正言顺地取代掉,成为新的“天子”,就和当年覆灭商朝一样。

而这七国里,最强的就是秦、赵两国。

秦、赵两国都毗邻游牧民族的势力范围,在战斗意识上十分高强,赵国被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强大了战斗方式,即便发生了赵武灵王被囚禁饿死这样的事情,赵国的骨子里依旧强大。

另一个国家秦国就更厉害了,秦国同样是内部改革变得强大,但是秦国倡导“狼性文化”,以多等级的“军功”体系来激励国内的年青男子,另一方面又以“弱民之术”来配合这种文化,所以秦人打起仗来,十分凶狠。

既然赵、秦两国那么强,其他的五国自然也要防着他俩了,这里的区别就是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

这也就造成了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外交文化:远交近攻。

一般耐不住寂寞的,就是秦赵两国,他俩闲下来的时候,就会偶尔派兵去攻打别人的领土,按照正常情况来讲,没人扛得住这两国的出征,毕竟战国末的四大名将,都是这两个国家包圆了。

[var1]

那么这个时候,外交就重要了。

譬如齐国被打了,秦、赵两国一个去打,另一个就绝对会去救,最荒唐的是,这种身份还经常互换,秦、赵两国统治者整得跟精神分裂似的,这种状态也感染了另外几国统治者,大家互相攻击,又互相救援,好不精彩。

这,正是长平之战发生的背景。

要知道,这样的背景下,是没有什么大型的“歼灭战”发生的,只要开始了僵持,就铁定有别的国家来救,秦国想灭赵国,这是想得美,赵国反过来也是一样。

长平之战前夕,秦国已经开始常规骚扰赵国了,赵国让防守大师廉颇去抵御,虽然有着败退的现象,但那也是被打得措手不及的一些正常反应,渐渐地,廉颇就稳住了,处在一个看似被打,实际上在用“龟壳战术”消耗秦国的状态中。

一切都好好的,秦国再过段时间,厌了就会老实回家了。

可就是这个时候,赵国的统治者开始作妖,国君和几个士大夫纷纷表示,廉颇的作风太丢人了,被人堵着打还不能还手,这样下去脸都要没有了,刚好赵国当年有一个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的传奇人物:赵奢

[var1]

不过赵奢这个时候已经不在了,还在人世的,就是他的儿子“马服子”赵括,正是“纸上谈兵”那位。

秦国这个时候就抓住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士大夫们的心理,想找回场子,不想丢人,于是他们将计就计,做好了准备把这个“龟壳”给弄走,秦国人就开始了他们的专属技能:散播谣言挑拨离间。

在赵国统治者当时收到的消息是这样的,譬如什么秦国人最怕的就是赵奢了,赵奢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子赵括也饱读兵书,必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秦国人好怕啊,一旦赵括上来,那么估计要不战而退了。

赵国人一听,哟呵,吓得不战而逃,这面子不仅赚回来了,还买一送三啊,于是赵孝成王就是开始脑子发昏,把老将廉颇换了下来,把读了很多年书,意气风发,自己也觉得秦国人说得对的赵括换了上来。

一个敢听,一个敢信,这事情不砸也得砸!

当赵括一上来,秦国立马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了,其实这个时候,也还没有达到歼灭战的地步,赵国或许就是纯粹找回场子,而且在此前,赵国还动用了“外交”手段,想通过楚国和魏国一同给秦国施压。

[var1]

本来楚、魏两国也是愿意的,或许后来秦国搞出“反间计”,就是为了让赵国掉以轻心,自觉解散这个联盟,总而言之,赵国就这样提前把自己的“援助”给放弃掉了,这一步看似没有问题,但却是长平之战“无助”的一个大根源。

赵括本人很骄傲,说没点东西吧,那是骗人的,赵括的风格的确和廉颇不同,但赵括最大的缺陷在于“年轻气盛”,他本人可能不年轻了,可是心里的锐气却让他多次犯错,比起白起这样的人物,赵括在心理上就会输了一筹。

当赵军被围长平之时,赵军还是有着退路的,本来若是赵括也转为和廉颇一样的“龟壳”战术,白起也没有太多的办法,可惜,龟缩是不可能一直龟缩的,赵括被用,就是为了给赵孝成王“找面子”。

秦国人可是把赵国人的想法吃得透透的,于是让白起“佯退”。

不管是不是真的,赵括眼里只有“反败为胜”、“转守为攻”的执念,他想着自己带着四十多万大军,再不济也能打一个大平手,可惜的是,赵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粮草”,秦以“步兵”为主,赵国却是“骑兵”,这就意味着,赵国的人均消耗,是秦国的三倍。

[var1]

在佯败之后,白起派人切断了赵括的后方,赵括果不其然,没有派太多的人手守卫粮草,因为太急功近利,把全部力量拿去突围了,后世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也犯了这个错误,那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而赵光义的失误,也导致北宋禁军几乎全部的沦陷。

当粮草被断,胜负其实就很明显了。

赵括终究是经验不足,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冲锋陷阵上面的劣势,而是战略上的失调,赵国属于“自溃”,而不是被秦军击溃。

可还是要说的,即便事到如此,秦国对赵国,也都还不是“歼灭战”。

另一方面,长平之战的消息因为没多大动静,没有说哪一方一天被杀了数万人,所以赵孝成王他们是不知道具体战况的,也没有太上心,至于早就被召回的廉颇,就因为“失信”,手下的门客全都走了。

譬如《史记》里就写到: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var1]

所以廉颇救不了赵括,这不仅仅是距离难度的问题,要知道,当时的个人的力量并不强大,靠的其实就是“门客”,也就是“幕僚”们的力量,廉颇被赵孝成王“夺权”后,自己也心灰意冷了,门下的人走的走,弃的弃,光是廉颇去救,那也是死路一条。

再回到已经投降了的赵军这一边。

之所以说长平之战一开始不是歼灭战,后来才演变成了歼灭战,那就是因为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

在赵括亲自突围失败并且被射死之后,赵国当时的军队其实都已经被降了,按道理说,这批人最后无非就是被遣散,不会说有什么生命威胁,因为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不杀俘虏。

可惜的是,白起不是这样想的,秦国统治者更是,于是乎,秦国统治者在河内郡大力招募男子参战,他们参战不是为了上战场充场面,就是为了加入“坑杀”战俘的过程之中,说白了,要杀的人太多了,光是白起的部队杀不过来。

这才有了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的骇人竦闻,赵国统治者知道此事后,还有仅剩二百十四多名士兵回来,立马吓得大哭,这可是自古以来除了天灾以外人口损失最严重的一次,而且还是“军队”。

长平之战就这样变成了“歼灭战”,一时之间,另外五国也方寸大乱,纷纷出谋划策,有的人还出兵威逼秦国,这才让秦国停下了一举杀向赵国都城的举动,可这一战,的确让赵国跌出了最强国之列,处在秦国之下,其他五国之上的层次。

[var1]

总而言之,长平之战,廉颇不可能救,众人也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结果,甚至后世有人说,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人马,是秦国君主下的命令,白起也只是听命行事罢了。

这一战,也是秦国一统天下之前,最为重要的一战,直接改变了天下的局势,此时距离始皇帝出世,年月也已经不远了。

更多文章

  • 一统天下的秦国,是怎么灭亡的?其实,它是被秦始皇的野心拖垮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秦国什么时候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秦国为什么最后能一统天下,秦始皇靠六世力量让秦国一统天下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两个故事之间会不会有所关联呢?要是有,又存在着怎样的关联?有人认为:这两者是有关联的,这个关联就是长城。[var1]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说,修筑长城和修建驰道。虽然,秦始皇修筑长城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原地区的百姓免受匈奴入侵之苦,但却在无形中让长城成为了

  • 三星堆出土“青铜神树”,与《山海经》记载吻合,是巧合还是证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青铜神树是根据山海经做出来的吗,三星堆出土上古神树,三星堆青铜树是哪一年出土的

    由于《山海经》记载的故事过于荒诞、离奇,千百年来人们只把它当作一本神话书来读。很多学者对山海经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即使才华横溢的史学家司马迁看了山海经后,也说道:“此书,荒远滑稽,不可作历史参考之物”。[var1]然而,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山海经》里记载的故事或者事件

  • 四川发现千年“神树”,与山海经记载一致,学者:终于找到证据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山海经三大神树,山海经记载通天神树高度,400年古老神树图片

    唐代诗人李白在《短歌行》中写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诗人豪迈地想要把太阳都挂回扶桑树上,让时间也不再流淌。那诗中的扶桑树是什么树呢?为何可以把太阳悬挂于其上?也许我们可以从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发现的青铜神树上,一窥其究竟。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古文化遗址首次被发现,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始了大

  • 《山海经》凤凰神族传下10大姓氏,若你是其中之一,就非龙的传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山海经十大兽人族,上古山海经最纯正的姓,山海经中的凤凰族

    在所有的姓氏当中,有8个姓氏可以说是姓氏之祖,他们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因为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女性地位非常之高,姓氏文化之始也全是女字旁的姓氏。另外,很多人也一直认为姓氏是华夏文明独有的文化符号,其实不然,在华夏文明统一中国之前,其实很多部落也都有着各自的姓氏体系的。如远古的凤凰

  • 秦一统七国,最难打的是哪个国家?从战国四名将就可以看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统一六国原因,秦统一六国的详细过程,秦灭六国哪六个国家最厉害

    秦朝统一天下的时候,哪个国家最难打?[var1]战国四名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秦国两个,白起、王翦。赵国两个:李牧、廉颇。当然,其他五国也有很多一流战将,但是跟这四个人比,还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秦国征服其他六国的时间:灭韩1年;灭魏3个月;灭楚4年;灭燕6年

  • 曹丕年富力壮,为什么只活了39岁?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丕的历史简介,曹丕活到40岁,曹丕在历史上帅吗

    而曹丕很好地吸收了父亲的优点,在诗词歌赋方面,不能说一定青出于蓝,但也绝不亚于曹操之下。曹丕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诗句,比如这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出自燕歌行)”。通过这句诗,不由地感叹,若曹丕真是一个薄情寡恩之人的话,又怎么会写出这样柔情似水的诗句呢?好友王粲去世时,曹丕念及

  • 点天灯到底有多残忍?除董卓之外,还有一位女子被点过,名字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清故事点天灯,董卓被点天灯视频,董卓被点天灯是哪一年

    在封建时代,上位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势力。通常都懂得赏罚分明,而这种赏罚制度则一般都是以罚居多。而惩罚的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所以发展到后来。诸如酷刑司这种专门研究各种酷刑的机构就被设立,发明出了各种残不忍睹的酷刑。 而在古代社会,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就导致了从上至下的人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名

  • 三国初期,最有实力一统天下的不是曹操、刘备,而是两个草包兄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刘备一统天下,三国最厉害的是刘备吗,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多强

    哥哥:袁绍袁绍和袁术,本来是同父异母兄弟,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四氏。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但他过继给袁成,也算是嫡子了。由于袁绍气质不凡,深受袁逢、袁隗喜爱,年仅20岁就当上了濮阳县长。后来袁绍给父母守孝,丁忧在家至少六年之久。在黄巾军爆发的时候,袁绍得到大将军何进的辟召,重新出山为官。他力劝何

  • 梁山上酷似关羽的两人:一个是关羽后人,另一个继承了关羽的义气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类似关羽的武将,谁最像历史上的关羽,关羽梁山五虎将

    第一个:关羽后人大刀关胜关胜和关羽,至少有以下五个相同点:第一,两人都姓关,据水浒传中所述,关胜是关羽的后人,具体是多少代后人,我们不得而知。第二,两人外貌差不多,都是“凤眼朝天,两眉入鬓,面如重枣,唇若涂朱”。第三,两人的武器都是青龙偃月刀,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千军万马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第

  • 三国时期马良辅佐关羽失荆州,辅佐刘备败夷陵,这也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关羽马良,夷陵之战马良,三国中关羽身边的马良哪里去了

    首先我个人觉得关羽失荆州与刘备兵败彝嶙都是战术指挥问题,军事指挥官的进攻与防守策略判断失误,和马良的辅助并无多大关系。咱们闲言少叙,直奔主题吧。刘备命关羽镇守荆州,十万精兵布防,原本万无一失,结果还是被东吴拿下,关羽失去荆州仅仅是因为他大意吗?关羽武功盖世,诸葛亮称其绝伦逸群,魏国谋士程昱等人先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