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我们都会把曹操的成功取决于,在关键时刻走了迎奉天子这么一步妙棋,自然而然的,放弃迎奉天子也成为了袁绍终身的一大政治污点,因为袁绍阵营的沮授和田丰都曾向袁绍提出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政治谋略,但是都被袁绍拒绝掉了。
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政治招数真的就那么高明?真实情况可能并非后世鼓吹的那样,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成为包打天下的万能神丹,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迎奉天子确实为曹操带来了独到的政治优势,但是这种政治优势是不是同样适用于袁绍,这个问题还有待于商榷。
现在暂时先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兵败之后,项梁采用范增之计拥立义帝楚怀王为天下反秦共主,但是事态的走向是什么呢?楚怀王在内部拥有了一股可以跟项羽抗衡的政治势力,双方互为掣肘,包括著名的鸿门宴,与其说是项羽和刘邦两大阵营间的较量,不如说是项羽跟楚怀王之间的夺权之战。
鸿门宴之后,楚怀王彻底失去了跟项羽争锋的筹码,同时项羽也因为楚怀王的阻碍,而不得不除掉楚怀王,从而也让他担负了弑杀义帝的臭名。
好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袁绍当时的具体情况。
当时田丰和沮授坚决拥护迎奉天子,给的理由是可以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审配和郭图则是坚决的反对迎奉天子,理由是不易控制。
站在我们后来者的视角,当然会认为审配和郭图智谋不如沮、田二人突出,其实所谓的智谋无所谓是否突出,也没有绝对正确,只有是否合适。
无论是沮授、田丰,还是审配、郭图,他们的理由都很正当,最起码明面上是为袁绍考虑,但是义正言辞之下,谁能确定他们的用心是公大于私还是私大于公,最起码从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出发,袁绍更愿意相信他们属于私大于功。
我们先来分析田丰和沮授的心里筹算:
田丰和沮授在袁绍阵营的职位,是仅次于袁绍的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属于利益最大化的拥有者,集团的一切决策,成功了他们不会再有更大的进步,失败了他们的职位和利益会受到进一步的缩小和影响。
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更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愿意对外用兵,因为只要打仗,他们两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属于出大头的那一边,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坚决反对跟曹操进行决战的原因。
要维持这一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外援,寻找一个利益同盟,以此来牵制袁绍的地位及决策,无论从正统上还是道义上,汉帝刘协都是最好的人选,这也就是他们提出迎奉天子的真正用心,并不是具备什么政治上的优势,而是进一步巩固和保护他们的私有利益。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审配和郭图为什么反对迎奉天子:
有了上面对沮、田二人的分析,审、郭二人的行为就很好解释了,因为无论从家族背景势力还是从他们个人在袁绍阵营的地位和利益,他们都不如沮授和田丰,想要超越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削弱和打击他们。
既然是削弱和打击,那就得把这种利益上的期望值,寄托在袁绍的身上,想要实现这一策略,就是必需得让袁绍拥有绝对的话语和控制权,可是如果同意迎奉天子,那他们的算盘就会落空,个人前途也就到此为止了,这对于学富五车、胸怀韬略的审、郭二人是不能接受的。
分析完他们四人的各自想法,也就知道袁绍拒绝迎奉天子的原因了,如果是一个毫无主见,也没有什么个人能力的主子的话,很可能就会想不清楚其中的利弊关系,而任由底下人牵着鼻子走了,但是袁绍并非庸主,也更不是后世所说的无能统帅。
他很清楚他们每个人之间的想法,为大局长远计,袁绍只能做出拒绝的决定。另外,就迎奉天子来说,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乱世,这其实就是一个鸡肋,说到底,还是得靠实力来说话,事实上,袁绍也没有因为拒绝这一提议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他的地盘扩张,他的实力增长,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