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雍正三个儿子结局都不好,弘时弘昼抑郁而终,弘瞻之死与乾隆有关

雍正三个儿子结局都不好,弘时弘昼抑郁而终,弘瞻之死与乾隆有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26 更新时间:2024/1/9 19:35:13

中国古代讲求多子多福,作为帝王,后宫一大堆,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康熙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在位时间长,从十四岁开始生子,至六十三岁停止,五十年间生育了三十五子,活到成人的仅有二十人。

不过对于帝王之家,儿子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学过生物的人都知道,一个种群发展过快,容易对环境构成压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帝王的子女过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对权力的向往,很容易造成家庭破裂。这样的历史一直在不断的上演,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几乎断送了一个王朝。再比如,康熙王朝的九子夺嫡更是将权力与人性的残酷演绎至极至。

雍正经历过权力的残酷,或许对此深有感触,到他继位后,并没有扩充后宫,后妃基本上是以前王府中福晋、格格升过来的。雍正有十个儿子,其中只有四个活到成年,而且在他当皇帝的岁月里,直到雍正十一年才生下一子--弘瞻,其余九子都是在做皇子时生的。

至于雍正是想以此证明自己是个不好色好皇帝,还是个勤政的皇帝,我们不得而知。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可以说他的避孕措施做得到位。

雍正的四个成年儿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和弘瞻。弘时是长子,但是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在《清史稿》中有这么一句:“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由此看来,弘时必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儿子。早在康熙晚年时,允祉的长子弘晟和允祺长子弘昇都被封为王府世子,而按年龄计算,弘时也达到了受封的标准,然而他却没有被受封,这说明康熙也不看好他。

雍正为了避免诸子争储的局面,建立了秘立皇储制度,就是皇帝把要立谁为太子写在诏书上封好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死后再拿出密诏宣布新皇。在皇帝死之前,这个诏书不得以任何理由开封。

此外,皇帝自己也随身携带一份同样的诏书,也是在他死后才能打开,两份诏书内容必须一致,否则不能确定最后的皇位继承人。此后的乾隆嘉庆咸丰都是以此种方式坐上龙椅的。

雍正在建立秘密建储制度时,也早早把弘时排除在外,那时他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这番话出自雍正元年八月十七,而那时的弘时明明已经十九岁了,父亲一句话令弘时的的前途陷入渺茫。

弘时得不到康熙的赏识也就算了,为何连父亲也如此看待他,要知道,雍正只有四个儿子,就算分四分之一的爱给他,也不算过分吧,为何早早就把他排除在储位之外呢?

弘时的困境

众所周知,康熙对乾隆弘历宠爱有佳,见了一面之后,就下旨将弘历带回宫中交给德妃照料,甚至有人说,康熙选择雍正继承大统与乾隆有很大关系。

康熙对弘历的疼爱整个皇室家族都看在眼里,弘历除了受到众人的羡慕嫉妒之外,也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尤其在康熙驾崩后,雍正当上皇帝后,弘历的地位更加突出,父亲雍正对他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俨然一副培养下一任帝王的样子。

那么,对于长子的弘时,雍正到底是看待的呢?实际上雍正继位初期,对弘时尽管没有多大期望,但也并非是三不管的状态。相反,雍正这个父亲还是很重视他的。

雍正为自己的皇子都聘请了有名的老师加以教育,弘时的老师是一个理学专家王懋竑。此人对程朱理学研究得很透彻,讲究淡泊无欲,对王阳明的心学也深有体会。雍正聘请王懋竑作弘时的老师,可谓用心良苦,其意在希望弘时改邪归正,因为弘时不受康熙和雍正赏识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他不受约束,生活放纵。

特别是在雍正元年康熙帝的周年忌辰,雍正派了弘历前往景陵代其祭拜,第二年同样如此,弘时已骤然明白雍正心中的秘密了。

从弘时的角度来看,作为长子早早被排斥在储位之外,这一点令他对雍正耿耿于怀。再加之雍正对弘历的公然偏爱,都导致他走向了雍正的对立面,极有可能是得,与八爷党勾结在了一起,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雍正三年,王懋竑的母亲病逝要回家守丧,临行前,雍正对他说,不必遵制守三年,料理完丧事即回京,而且在王懋竑守丧期间,雍正经常派人催他进京。

至雍正四年八月,当王懋竑赶到京城时,却发现既见不到皇上,也见不到弘时。滞留京城一年后,他得到通知,叫他回家养老。可见,在此期间,雍正与弘时的矛盾已然激化,也正是在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雍正将弘时过继给了允禩,并交与允裪抚养。

巧合的是,雍正对八爷党的核心人物允禩也是在雍正四年全面爆发的。雍正四年,允禩被革去爵位,并由宗人府除名,改名为“阿其那”,最后被囚禁了起来,同年九年,便死于狱中,终年45岁。

可见,弘时在雍正四年过继给允禩,这个事件意味深长,足以表明弘时与八爷党是有交往的,而雍正对八爷党痛恨至极,自己的儿子与他们勾结在一起,这种愤怒令他对弘时完全失去了耐心,最终抛弃了他。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弘时抑郁而终,也有说被囚禁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弘时背叛了父亲雍正,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与雍正实施的秘密建储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他在亲情和政治上对雍正的双重背叛。不得不说,弘时的悲剧仍然是一场与争储相关的政治事件,他成为了雍正秘密建储制度的第一个牺牲者。

弘昼与弘瞻的结局

弘昼比乾隆仅小三个月,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虽不是同母所生,但比同母兄弟更亲厚。但在雍正死后,最后的谜底揭开,弘历成为乾隆帝,他们二人的关系也走向了不和谐。

弘昼常常藐视乾隆的皇权,行为怪诞,令乾隆在处理与他的关系上大伤脑筋。在雍正时,弘昼就被封了恭亲王,雍正也常派他去处理一些政事,所以在弘昼心里也有一个帝王梦,最终他带着这个梦抑郁而死,终年五十五岁。

弘瞻可以说是由乾隆养大的,雍正在生弘瞻时已经五十六岁,而他在五十八岁就去世了。雍正去世后,乾隆对这个弟弟也是照顾有加,过于溺爱,导致弘瞻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

乾隆三年,因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无子,于是经乾隆同意,将弘瞻过继给了果亲王。之后弘瞻承袭了果亲王的爵位,长大后的弘曕喜好积聚钱财,行为放纵不检,种种事件引发了乾隆的不满。

为了让这个弟弟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乾隆一怒之下惩处了弘瞻,将其由郡王降为贝勒,罢免了所有官职,还被罚王俸三年。

没想到的是,弘瞻却因此而一病不起。病危之时,乾隆曾亲临探视,并对弘瞻说,之所以要惩处他,只是想让他改变一下脾气,想不到他会因此而得重病。之后乾隆便下令恢复了弘曕郡王的封爵,但不幸的是,弘曕不久便死了,时年33岁。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了解了雍正长子弘时的悲惨命运以及因果关系,而且对雍正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做了简略的了解。尽管帝王之家真情难续,但乾隆作为一代帝王,对弟弟们的感情还是令人欣慰的,与之相比,不知道雍正作何感想。

更多文章

  • 清华大学破译战国文物,意外揭开甲骨文百年谜团,难怪找不到夏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考古甲骨文的前世今生,甲骨文里关于夏朝的记载,甲骨文中提到过夏朝吗

    我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底蕴,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财富,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都极为“丰沃”。我们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华夏儿女,就是因为我国5000年的历史开头的第一个朝代,就是夏朝。其实很有可能我国的历史还要更长远,但是因为现代发掘的文物极其有限,我们还没有办法找到

  • 元始一徒弟,本想辅佐纣王,因被拒绝投靠西岐,给了殷商致命一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元始的徒弟名单,殷商与西岐的关系,元始天尊能杀死纣王吗

    鸿钧老祖也令元始天尊策划封神大业,派弟子下山协助西岐集团,讨伐殷商,取代成汤天下。因此,纣王成为天下共击之的对象,尤其是阐教弟子和西岐集团,势必除纣王而后快。可是,元始天尊却有一位徒弟,却偏偏逆潮流而行之,决定辅佐纣王,扭转殷商衰败的命运。这位徒弟便是云中子。元始天尊欲兴周灭商,云中子却决定辅佐纣王

  • 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姬昌和纣王的血缘关系,纣王为什么不杀姬昌,姬昌与纣王关系

    商纣王时期,西伯姬昌实行仁政,吸引了众多贤达投奔,这引起了邻居崇侯虎的嫉妒,于是就诬陷周文王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就将姬昌囚禁了起来。七年之后,纣王释放了姬昌,还“赐之弓矢斧钺”,让姬昌有了征伐之权。同样都是囚禁周人首领,文丁杀死季历,为何纣王释放姬昌?按照史记记载,纣

  • 秦惠文王为何不先攻打韩国,而是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吞并巴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惠文王打过赵国吗,秦惠文王对秦国的影响,秦惠文王初期有实权吗

    [var1]在古代历史早期,很少有军事战争出现,李白在《蜀道难》中就曾经说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先秦时期,巴蜀地区不管是交通还是经济、政治的交流方面,都与中原没有交互,尤其是在秦惠文王之前,巴蜀地区相当封闭,是一个自成一家的政治群体,碍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交通条件,中原地区也没有国家对巴

  • 解密春秋时名不副实的“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春秋爵位对照表,春秋时期爵位怎么称呼,春秋时代爵位排名

    资料图各位尊敬的读者,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春秋。今个儿我们来谈一谈“爵位”的故事吧!一些读者在了解那个时期历史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春秋时,各种诸侯之爵位听起来都很上层次,你称王我称霸的。那么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爵位实际有多高呢?一般来说:公认的春秋之五大霸主有二种主流说法:一是齐、宋、晋、秦、

  • 战国时代燕国的国势强盛,为何只维持了燕昭王一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战国时燕国44位君王世系表,战国时期有没有燕国,战国时期燕国实力如何

    [var1]历史上的燕国,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可以说是十分稀薄。这是因为,回顾燕国在战国时期的历史,除了燕昭王时期,燕国的国势达到了此前未有过的鼎盛外,其余相当长的时期里,燕国都是一个存而不强的诸侯国。那么,历史上燕国的强盛,为何只维持了燕昭王一世?[var1]燕国历史上的君主燕昭王,完全可以称为是

  • 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越国为什么不是“战国七雄”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为啥称王,春秋七雄为什么没有越国,战国时期越国被谁灭了

    [var1]作为春秋最后的霸主,越国自然是当时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但奇怪的是,在勾践死后不久的战国时代,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越国却没有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var1]如今大部分人对越王勾践的了解基本都截止于灭吴称霸,而勾践之后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根据史书记载,勾践在灭吴称霸后变

  • 为何帮助秦国奠定统一基础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从魏国跑过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国为秦国输送了多少人才,巅峰秦国能打过巅峰魏国吗,魏国为什么能统一秦国

    [var1](商鞅剧照)商鞅通过成功的变法,让秦国走上了不同于六国的独特成长之路。这是秦国与六国的一个分水岭,也预示着将来秦国越来越强,六国则毫无章法一团乱麻,陷入被秦国逼迫打击的局面。张仪是一个纵横家,他对秦国最重要的功绩,不是他骗了魏国多少城,或者骗死了楚王,而是他先骗过蜀国,又和司马错一起,灭

  • 刘邦杀韩信彭越,为何李世民却称做得对?真相说出来很多人不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杀彭越的原因,刘邦为什么会杀彭越,韩信刘邦彭越谁厉害

    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记载最为详尽的就是帝王的历史了,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无非就是像司马迁说的那样,“成一家之言”,不过这样的记载有好有坏,坏处在于掺杂主观的记载会让历史研究失去其真实性。而好处就在于,帝王记载足够的详尽,所以对于这些帝王的考察,历史资料是非常多的。而纵观我国的帝王史,汉高祖刘邦以及唐太

  • “西都长安,东都洛阳”:隋朝时期的都城洛阳,到底有多繁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为何兴建东都洛阳,东都洛阳是现在哪里,隋朝东都西京

    史料中关于隋炀帝“暴君”一说,其实主要源于“弑父”、争立太子,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以及穷兵黩武等十恶不赦之“罪状”。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罪状”,才最终导致“天下死于役”的惨象。但是在他死后《资治通鉴》中却记载:“隋氏之盛,极于此矣”。正所谓千秋功过只能任凭后人评说,是利是弊,岂能一言而